再次走近“书法艺术之故乡”——西安碑林博物院

东方之子

<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13日是个值得回忆的日子。因为扩建原因,14日西安碑林博物馆就要关闭除文庙以外的全部精华展区。可以预见新馆陈列肯定有较大变化,再不会有现在这样观众与诸多历史文物亲近的机会了。在这个特别的时刻,有幸随尚德书画院的老师和各位书友再次来到文物圣地,聆听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员马志祥老师对重要文物的专业解读,使大家对碑林厚重的历史和价值有了全面地了解和深刻感悟,可谓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 书友董英丽在参观后发表的三点感想可以说充分表达了大家的心声:</p><p class="ql-block"> “感想一:今天太值了!马老师精彩的讲解让我们的参观收获颇丰,对碑林的国宝马老师如数家珍,把文物的前世今生和来龙去脉讲的清清楚楚,还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现实意义的升华,不愧是武大历史专业的学霸。</p><p class="ql-block"> 感想二:亲耳聆听,让我们也对碑林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以后和朋友聊起来碑林我们也会骄傲的道出个一二三四,为大西安人争光!</p><p class="ql-block"> 感想三:马老师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和深入的思考、多年的研修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书法课、历史课、思政课,为马老师对学员们的一腔赤诚而深受感动,中国书法博大精深,学无止境,我们将继续研修,期许新的一年里能和马老师以及其他的学员们学到的更多!”</p> <p class="ql-block">尚德书画院薛满年老师介绍本次参观安排。</p> <p class="ql-block">马老师介绍碑林博物馆历史沿革。</p> <p class="ql-block">马志祥老师与尚德书画院贾蜀陵、魏宝祯老师。</p> <p class="ql-block">书友与马志祥老师合影。</p> <p class="ql-block"> 孔庙</p><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博物馆是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其前身可以追溯到唐贞观初年建于长安国子监的孔子庙堂,受唐末五代战乱影响,孔庙几度搬迁,最终在北宋崇宁二年(1103)迁置现址。 </p><p class="ql-block"> 现博物馆门外“照壁”上“孔庙”两个大字,是由清末陕西著名书法家刘晖(字春谷)所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如今的西安孔庙保留了明清时期孔庙建筑群的基本规模和标志性建筑:高大的牌坊、古朴的泮池、肃穆的棂星门、庄严的戟门,无不反映着孔庙昔日的壮观和辉煌。</span>整个西安孔庙的建筑,完全遵从了中国传统建筑中贯轴线、左右对称的原则,布局严谨,气氛肃穆,气势宏伟。孔庙与学府、碑林共居一处,不仅是尊孔祭孔的场所,还负担着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启迪后人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碑林始建于1087年,它是在具有 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专题类艺术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名陕西省博物馆,创建于1944年,是陕西省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也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博物馆。1961年西安碑林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刻及其他分类第1号)。因其部分分建陕西历史博物馆,1992年更名为西安碑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网络,照片釆自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  西安碑林博物馆分为孔庙旧址、碑石展示和石刻艺术室三个部分,主要藏品有历代的碑石、墓志、石刻造像,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量最大、名碑最多的一座书法艺术宝库(总计四千多方)。</p><p class="ql-block"> 2006年被授予“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8年被评定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018年被评定为全国AAAAA级旅游景区,2021年荣获“陕西省文明旅游示范景区”称号。</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景云钟上的铭文(此图采自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  国宝级文物。铸于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711),故称景云钟,至今已有近1300年的历史,1953年景云钟移到陕西省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前身)。</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钟高2.47米,腹围4.86米,口径1.65米,重约6吨。它是由25块铜模铸成,而今铜铸弥合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见。钟身分上中下三段,每段分三格,除下段中格为铭文外,其余均饰八棱花瓣为界,以四线达于四角的几何纹相间隔,饰有龙、凤、狮、牛、鹤等不同的动物和飞天形象。下段中格的铭文共18行、292字,是唐代第五个皇帝唐睿宗李旦撰文并书写的,主要描述道教的神秘玄妙和对景云钟的赞语。三段中32枚钟乳像颗颗璀璨晶亮的星星,均匀地布于钟身各处,既装饰了钟表面,又起到了调节音韵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  景云钟之所以被定为国宝级的文物,原因是它有三绝:</p><p class="ql-block"> 第一绝是说它钟身的纹饰非常精美,上面雕刻着龙、凤、飞天等图案;</p><p class="ql-block"> 第二绝是它的钟声非常的悦耳动听,浑厚悠扬,咱们每年除夕夜听到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辞旧迎新的钟声,就是景云钟钟声的录音;</p><p class="ql-block"> 第三绝是钟身上的铭文,它是睿宗李旦少有的传世之作,内容宣扬了道教的玄妙并赞誉钟声的优美。</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国宝级文物。原在西安市北郊查家寨发现的,马身高200厘米、身长255厘米。大夏,是十六国之一,当年匈奴族赫连勃勃,踞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的白城子),称大夏王,一度攻占长安,由其子镇守,此石马就是那时的作品。石马前腿处有赫连勃勃真兴六年(424)题记。 (资料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p class="ql-block"> 大夏是东晋五胡十六国时的少数民族匈奴人建立的一个王朝,大夏朝只有短短的24年,由于当时战事不断,大夏国遗留下的文物就相当的少了,我们今天在这里看到的这匹马就显得弥足珍贵。 (资料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这座碑亭里陈列的是石台孝经,此碑亭也是西安碑林的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碑亭上有“碑林"二字,相传是清代著名爱国将领林则徐的手迹。碑亭下陈放的就是久负盛名的《石台孝经》,也是碑林收藏的十大名碑之一。《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篆的,主要讲的是“孝”和“悌”。此碑高约6米。四面刻字,由碑座、碑身、碑首共35块巨大的石块组成。碑文是由风流天子李隆基用隶书所写,字体雍容大度,端庄秀丽,非常的华美飘逸。</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网络)</p> <p class="ql-block"> 石台孝经</p><p class="ql-block"> 《石台孝经》,由四块高590厘米、宽120厘米的长方形巨石结体而成。碑首、碑身、碑座共用35块巨石组合起来。此碑由宰相李林甫、国子祭酒(主管教育的官员)李齐古主持,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四年(745)镌刻而成。</p><p class="ql-block"> 碑首上雕刻着瑞兽神龙,上下刻涌云似乎神龙蜿蜒飞舞在万里云海之中。碑座由线刻双狮和蔓草纹饰的三层石台垒起,显得庄重魁伟、富丽堂皇,线条和谐,气象不凡。碑额是唐肃宗李亨的篆书 “大唐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注孝经台”16字。</p><p class="ql-block"> 碑文是由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作序、注释,并以自己喜爱的八分隶体书写的《孝经》,所以称为《石台孝经》。字体雍容华贵,端庄大方。</p><p class="ql-block"> 《孝经》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是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他与孔子的问答之辞,主要讲“孝”、“悌”二字。唐玄宗为《石台孝经》写序的目的就是为了表明自己以“孝道”治天下的决心。</p><p class="ql-block"> (资料照片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  第一室集中陈列唐开成二年(837)刊刻完成的十二部儒家经典,即《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共114石,228面,650252字,史称《开成石经》清康熙三年(1664)又补刻《孟子》与《开成石经》同室陈列,合为“十三经”。</p><p class="ql-block"> 《开成石经》是我国古代七次儒家经典刻石中时代较早且保存基本完好的一部,也是北宋元祐二年(1087)首批移入碑林而开启西安碑林发展史的奠基石,素有“文献渊,石质书库”之誉。在印刷技术尚不发达的唐代,刊刻石经主要是为学子提供经典范本,并作为校对传抄错误的官方标准。</p><p class="ql-block"> 十三经不仅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之书,更是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的渊源所在。</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国宝名碑</p><p class="ql-block"> ——开成石经</p><p class="ql-block"> 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开成石经》,共114右、228面,每石高216厘米,宽83-99厘米不等,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以及《孝经》、《论语》、《尔雅》等12部儒家经书,共计160卷、65万多字,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必读书目,被誉为最重要、最大的一部石质书库,有“石质图书馆”之美称。“开成”是唐文宗李昂的年号,因石经刻成于唐开成二年(837)而得名。</p><p class="ql-block"> 石经是中国古代碑刻中的重要类别,在中国历史上曾多次刻立石经,至今有文字可考的共有七次,即东汉《嘉平石经》、曹魏《正始石经》、唐《开成石经》、后蜀《广政石经》、北宋《嘉祐石经》、南宋《绍兴石经》、清《乾隆石经》。但其中五次刻经已损毁,仅留存一些残石,惟有唐《开成石经》和清《乾隆石经》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碑林一室陈列的就是《开成石经》。</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马志祥老师讲解片断。</p> <p class="ql-block">马志祥老师讲解片断。</p> <p class="ql-block">  第二室陈列以唐代名碑为主,其中《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而欧阳询书《皇诞碑》、欧阳通书《道因法师碑》、褚遂良书《同州三藏圣教碑》、僧怀仁集王羲之书《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史惟则书《大智师碑》、颜真卿书《多宝塔碑》、《颜家庙碑》、柳公权书《玄秘碑》等,历来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p><p class="ql-block"> 此外,在许多碑侧有刻工致、结构瑰丽的纹饰,也是古代图案装饰艺术的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资料及照片釆自西安碑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宝名碑——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国宝名碑</p><p class="ql-block">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p><p class="ql-block"> 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唐建中二年(781)</p><p class="ql-block"> 释景净撰 吕秀岩书</p><p class="ql-block"> 唐建中二年(781)立于长安大秦寺中。波斯传教士景净撰文,吕秀岩书并题额。螭首龟趺。碑身高193厘米,宽96厘米。楷书32行,汉字 1780个。碑文记载了基督教在唐代贞观年间传入中国及其以后100多年流传中土的情况,是闻名海内外的世界四大名碑之一。“大秦”是中国古代对东罗马帝国的称呼,“景教”是基督教一支聂斯脱利教派的中文名字。</p><p class="ql-block"> 聂斯托利(386~451),叙利亚人。428年4月10日至431年6月22日出任君士坦丁堡牧首,也就是大主教。期间他主张将耶稣的神性与人性分开。于是在公元431年,在以弗所全教会会议上,他的主张被认定为异端,从而流放埃及,最后死于那里。他的信徒也遭到迫害,纷纷逃亡波斯。在波斯,聂斯托利的信徒得到波斯王的庇护,并在波斯成立了东方教会,以古叙利亚文为官方语言。一百多年间蓬勃发展。这时东方大唐帝国在一代英主李世民领导下,国力蒸蒸日上,丝绸之路的畅通为基督教的东传打开了大门。</p><p class="ql-block"> 据碑文记载,贞观九年(635),基督教由叙利亚教士阿罗本从波斯传入长安,当时心胸宽广的唐太宗李世民命宰相房玄龄到长安城西郊列队欢迎阿罗本。</p><p class="ql-block"> 此碑记载了贞观九年到建中二年(781)基督教在大唐传播的珍贵片段。比如:阿罗本来到长安后3年,太宗在长安义宁坊给他们批了一块地,让他们建立东方第一个教堂。还专门给他们的教堂批了20来个正式编制。以后历代皇帝对基督教都非常支持。唐玄宗的时候,教堂有活动,玄宗派高力士送来丝帛,并且给教堂题字。玄宗雅好书法,唐书上说:玄宗英断多艺,尤知音律,善八分。玄宗是隶书(八分)的顶级高手,其书丰腴华美。唐文宗时候,在圣诞节,皇帝给教众分发点心,等等。碑文最后记载建中二年立碑之时,“宁恕知东方景众也”。也就是说大唐的基督教归东方教会管理,当时东方教会的主教是宁恕。他驻扎地在今天伊拉克的巴格达。特别珍贵的是碑多处刊刻了古叙利亚文,这是东方教会的官方文字。</p><p class="ql-block"> 《景教碑》刻立60多年后,唐武宗灭佛,佛教遭遇空前的“会昌法难”。受此连累,景教教堂也被平毁,《景教碑》遂淹没无闻。</p><p class="ql-block"> 时间又过了近800年,《景教碑》在明代天启五年(1625)初春出土于西安城西崇仁寺(金胜寺)附近,其地即当年唐长安大秦寺旧址,旋就近安置在崇仁寺内。这座寺院是当时西安最大的佛寺,明成化年间曾大举修缮,把它作为秦王府的香火院。现为空军西安基地(希尔顿大酒店斜对面)所在,在西安城墙玉祥门外四五里处。</p><p class="ql-block"> 出土300多年来,海内外学人就该碑的真伪、性质,出土的时间、地点,以及从语言学、神学,特别是宗教史学的角度解读该碑的内涵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一碑之研究竟至汗牛充栋,足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p><p class="ql-block"> 20世纪前西人的研究以来华的基督教传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为主。该碑的出土对他们来说,可谓如获至宝,因为其无疑证明了基督教在华之源远流长,尽管景教在中世纪不过是基督教的异端。他们很快将碑文译成多种西方文字,并着手解读该碑的叙利亚文部分。</p><p class="ql-block"> 《景教碑》出土200多年一直在崇仁寺中,清咸丰九年(1859年),在陕做官的杭州人韩泰华访碑至此,庆幸碑刻字画完好,更造碑亭,以为保护,并于碑石左侧刻题:“后一千七十九年咸丰己未,武林韩泰华来观。幸字画完整,重造碑亭覆焉。惜故友吴子苾方伯不及同游也,为怅然久之。”</p><p class="ql-block"> 1907年5月,丹麦人何乐模(Holm)来到西安,计划出银3000两买通寺僧,将此碑运往国外,并雇石匠用相同的石料重刻一碑以代原石。9月复制《景教碑》已经完成,何尔谟再度来到西安,就在其秘密商议搬运之际,消息走漏,地方当局出面制止。擅长英语的陕西高等学堂教务长王猷担当折冲之任,与何乐模交涉,终解除密约,只允许他将复制碑石运走。10月2日~6日,《景教碑》碑身、龟趺先后移往西安碑林,陈列于《开成石经》碑廊之后 “《孟子》石经亭”入口处(今碑林第二展室所在)东侧。</p><p class="ql-block"> (资料采自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国宝名碑——多宝塔感应碑</p> <p class="ql-block"> 国宝名碑</p><p class="ql-block"> ——多宝塔感应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此碑为国宝级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 唐天宝十一年(752)</p><p class="ql-block"> 岑勋撰 &nbsp;&nbsp;&nbsp;颜真卿书 &nbsp;&nbsp;&nbsp;徐浩题额</p><p class="ql-block"> 唐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建。北宋崇宁二年(1103)移存西安碑林。岑勋撰文,徐浩题额,颜真卿受西京千福寺楚金禅师邀请书丹。碑文记载长安龙兴寺楚金和尚修建多宝佛塔事迹。</p><p class="ql-block"> 颜真卿(709~784),唐代名臣,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安史之乱时,身为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在北方率先起兵对抗叛军。兴元元年(784),被派遣劝降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其楷书端庄雄伟,世称“颜体”,行书跌宕遒劲。宋代书坛领袖苏轼曾慨叹:“颜鲁公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其书丰壮淳厚,含蓄又充满力量,这正是几千年来,儒家最推崇的精神境界。换言之,颜真卿书法的美学底蕴深契儒家思想,几乎无人匹敌。</p><p class="ql-block"> 该碑是颜碑石存今最早者,点画圆整,端庄劲秀,已有个人独特面目。明代学者孙鑛《书画跋》:“此是鲁公最匀稳书,亦尽秀媚多姿,第微带俗,正是近世掾史家鼻祖。”</p><p class="ql-block">撰文者岑勋是大诗人李白的朋友,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叔伯兄弟,名叫岑参。此碑额题“大唐多宝塔感应碑”,隶书,出徐浩之手。徐浩是颜真卿同僚,长颜6岁,唐玄宗至肃宗朝曾两度主持内府法书鉴定。千福寺在唐长安城安定坊之东南隅(大致在今天西安西站西南),原为章怀太子宅,咸亨四年(673)舍为寺。</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志祥老师介绍颜真卿书法名碑。</p> <p class="ql-block">国宝名碑——皇甫诞碑</p> <p class="ql-block"> 国宝名碑</p><p class="ql-block"> ——皇甫诞碑</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国宝级文物。</span></p><p class="ql-block"> 唐贞观年间(627—649)</p><p class="ql-block"> 于志宁撰 &nbsp;&nbsp;&nbsp;欧阳询书</p><p class="ql-block"> 碑身高188厘米,宽95厘米。隋文帝末,汉王杨谅在并州(今太原)举兵反叛。当时皇甫诞总管并州司马,劝阻杨谅不成,反被杀害,时在仁寿四年(604),年51岁。其子皇甫无逸因为是隋朝旧臣,受到唐高祖礼遇,封滑国公。他为彰显其父芳烈志节, 唐贞观十年至十二年(636~638)间,追立碑于陕西省长安县鸣犊镇皇甫诞墓前。明代初年移存西安碑林。</p><p class="ql-block"> 欧阳询(557~641),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长沙市)人。隋炀帝即位,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册封渤海县男,曾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十五年(641)去世,时年八十五岁。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虞恭公温彦博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等。此碑与《九成宫》等其他欧书碑版相较,用笔、结体更为瘦峭险峻。</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国宝名碑——三藏圣教序碑</p> <p class="ql-block"> 国宝名碑</p><p class="ql-block"> ——三藏圣教序碑</p><p class="ql-block"> 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唐咸亨三年(672)</p><p class="ql-block"> 释怀仁集王羲之书</p><p class="ql-block"> 碑高350厘米。碑身顶端减地平面阳刻七尊佛像。北宋移藏西安碑林。贞观二十二年(648)八月,唐太宗为玄奘新译佛家经典御制《圣教序》。高宗时为太子,又作《圣教序记》。弘福寺沙门怀仁以当时所存王羲之书迹,将太宗《圣教序》和太宗答敕、太子《圣教序记》和答敕以及玄奘翻译的《心经》1900余字,一一集出,历时二十年,咸亨三年(672)刻成此碑。</p><p class="ql-block"> 玄奘(602~664),洛州缑氏(今河南洛阳偃师)人。俗家姓名陈祎(yī)”,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p><p class="ql-block">玄奘印度取经归来,被唐太宗安排在长安弘福寺(约在今西安市莲湖区星火路立交桥西侧丰禾路一带)译经。《两京新记》记载,弘福寺是“贞观八年,太宗为穆皇后窦氏追福立。制度华丽,为京城之壮观”。初八日丁丑(2月9日),举行了隆重的迎接玄奘及所携佛经、佛像入弘福寺的仪式。当时唐太宗亲切的对玄奘说:“法师行后,造弘福寺,其处虽小,禅院虚静,可谓翻译之所。” 两年后,即贞观二十一年(647)三月译经活动又转移至慈恩寺,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十月又转移至玉华寺等处。</p><p class="ql-block"> 贞观二十二年八月,经长孙无忌、褚遂良斡旋,玄奘将译好的《瑜伽师地论》呈给太宗,并请太宗作序。</p><p class="ql-block"> 太宗花一个多月时间通览这部长达百卷的佛教经典后,亲自撰写了700多字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盛赞“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仙露明珠,讵(jù,意为“岂”)能方其朗润”。遂即太子李治又追随父亲写下《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p><p class="ql-block"> 在得到二序文后,弘福寺寺主圆定请求将序文镌刻于碑石上,藏于寺宇,太宗同意这个要求。“后寺僧怀仁等乃鸠集晋右军将军王羲之之书,勒于碑石焉”。 </p><p class="ql-block"> 在唐太宗的地毯式精心收集下,初唐时王羲之法帖已经达到二千多卷,其中行草占居大半,因此圆定大和尚让寺中擅长书法的怀仁以王羲之行书为主集成碑文。</p><p class="ql-block"> 罗丰先生统计《集王圣教序碑》的文本共有1904字,大约有以下十部分构成:</p><p class="ql-block"> 1.题衔及怀仁集王羲之书,凡29字,第一行至第二行。</p><p class="ql-block"> 2.唐太宗《大唐三藏圣教序》,凡781字,碑石第三行起第十二行结束。</p><p class="ql-block"> 3.唐太宗在阅玄奘谢表后的答辞,共63字,在碑石第十三行。</p><p class="ql-block"> 4.太子李治《述圣记》,共574字,在碑石第十四行起,第二十二行结束。</p><p class="ql-block"> 5.太子李治在收到玄奘谢启后的答辞,共50字,在碑石第二十三行。</p><p class="ql-block"> 6. 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出,共11字,第二十三行。</p><p class="ql-block"> 7.《般若婆罗密多心经》,共260字,第二十四行起,第二十八行结束。</p><p class="ql-block"> 8.题衔奉勅润色于志宁等五人,共69字,在碑石第二十九行。</p><p class="ql-block"> 9.京城法侣建立及立碑日期,共15字,在碑第二十九行。</p><p class="ql-block"> 10.勒石、镌字工匠名,共32字,在碑第三十行。</p><p class="ql-block"> 集字工程浩大,凡历20年,终于在玄奘圆寂8年之后,也就是唐高宗继位的第22年(673),《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刻成。此时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已经随葬唐太宗昭陵。其实即使在唐宋以前,能够有幸看到王羲之真迹的人总是凤毛麟角。而《怀仁集王圣教序》碑的刻立,大规模的传拓随即展开,它对王羲之书法的广泛流传以及王者地位的确定是决定性的。</p><p class="ql-block">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有云:“《圣教序》,唐僧怀仁所集右军书,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可谓异才。”</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马志祥老师介绍《圣教序》碑。</p> <p class="ql-block">国宝名碑——玄秘塔碑。</p> <p class="ql-block"> 国宝名碑</p><p class="ql-block"> ——玄秘塔碑</p><p class="ql-block"> 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唐会昌元年(841)</p><p class="ql-block"> 裴休撰 &nbsp;&nbsp;&nbsp;柳公权书</p><p class="ql-block"> 此碑记述长安安国寺上座大达法师端甫在唐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六朝受到礼遇及弟子为其建造玄秘灵骨塔的事迹。柳公权书。</p><p class="ql-block"> “唐人尚法”,仅就楷书而言,初唐、中唐群峰并峙,初唐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所谓“初唐四家”,中唐有颜真卿、徐浩等巨擘,而晚唐则柳公权几乎一枝独秀,独步书坛。2007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代书法——楷书》特种邮票1套6枚,他书丹的名作《玄秘塔碑》荣列其中。</p><p class="ql-block"> 柳公权(778--865年),字诚悬,唐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耀州区)人。出身官宦世家,父柳子温乃丹州(治所在今陕西宜川)刺史。公权“幼嗜学,十二能为词赋”。宪宗“元和初,进士及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并在这个典司图籍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年。</p><p class="ql-block"> 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其兄柳公绰朋友李听镇夏州(治所在今陕西横山),延请柳公权为幕僚,掌书记。后来柳公权跟随领导入京汇报工作。即位未久的穆宗召见了他,欣谓公权曰:“我于佛寺见过爱卿的书法,想见你已经很久了。你别回去了,就留中央工作吧。”即日拜右拾遗,充翰林侍书学士。</p><p class="ql-block"> 公元821年唐穆宗(795--824)即位后,耽于宴游,不以国事为意。有一天问柳公权:“爱卿,咋样才可以写好书法?”柳公权对曰:“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脸色大变,“知其笔谏也”。</p><p class="ql-block"> 穆宗、敬宗朝(821—827),柳公权侍书中禁,任弘文馆学士,掌管图籍,教授生徒;还参与一些朝廷制度沿革、礼仪轻重事宜。文宗时期(827--840),柳公权以诗赋书法卓绝,极得皇帝赏识。“迁谏议大夫。俄改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p><p class="ql-block"> 一次柳公权陪文宗到未央宫,轿车刚停,文宗就令他说几句称颂的文章。柳公权环视一周,出口成章,左右逢源,言辞流利优美,同行者无不惊叹。文宗又笑着说:“卿再吟诗三首,称颂一下现在安定团结的太平景象吧。”柳公权毫无难色,慢步高歌,七步三首。文宗感叹地说:“当年曹子建七步成诗,爱卿七步诗三首,真乃奇才也。”</p><p class="ql-block"> 当然,柳公权绝非只会歌功颂德之辈。</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文宗在便殿与六学士举行文艺座谈会,谈到西汉文帝节用爱民,文宗触景生情地撩起衣角说:“我这件衣服已经洗过三次了。”学士们都赞咏皇帝节俭美德,唯柳公权一声不吭。皇帝留而问之,柳公权回答:“人主应当是擢拔亲近贤良,远离阿谀奉承之辈。虚心纳谏,赏罚分明。穿洗过的旧衣服,实际上是小节。”当时一同参加座谈的人吓得两腿发抖,而柳公权义正辞严,从容镇静。</p><p class="ql-block"> 武宗即位(841—846),柳公权累迁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河东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后来又历任国子祭酒、工部尚书。唐懿宗咸通初年,改太子少傅、少师。咸通六年(865)卒,赠太子太师,时年八十八(《旧唐书·柳公权传》),成为整个中国书法史上十分罕见的高龄书家。</p><p class="ql-block"> 柳公权初学王书,遍阅初唐欧、虞、褚、陆诸家,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树碑立传,如果没能请动柳公权撰文书丹,人们会认为这家子孙不孝。外国人来长安朝贡,怀中往往专门揣有一个钱袋,上面写着这样几个字“此购柳书” (《旧唐书·柳公权传》),其见重若此&nbsp;。柳公权的书法生涯约起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因为时誉极高,作品颇丰,可惜多已佚失,传今不过20余种。其中西安碑林藏64岁书《玄秘塔碑》(841)、60岁书《冯宿碑》(837)、59岁书《回元观钟楼铭》(836)即为国之重宝。</p><p class="ql-block"> 唐开成元年(836)六月一日,长安城著名的安国寺长老(上座)大达法师圆寂,享年六十七岁。朝廷赐谥曰“大达”,为安葬其灵骨,特别建造了玄秘塔,并于六年后(会昌元年)刊立此丰碑以为纪念。大达法师生前驻锡的安国寺原是睿宗李旦登基前的旧宅,景云元年(710)改为安国寺(遗址在今西安市新城区电厂路龙华村北侧)。唐代皇帝经常驾临该寺。</p><p class="ql-block"> 《玄秘塔碑》碑文系江南西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朝散大夫兼御史中丞、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裴休所撰。</p><p class="ql-block"> 碑文记载大达法师生平事迹。碑文记载:大达法师佛学素养精深,弟子众多,而且口才极好,讲起经来,“逢源会委”(碑文),滔滔不绝。最早“德宗皇帝闻其名徵之,一见大悦” ,随后经常请他进宫与儒道饱学之士研讨,并辅导皇太子学习。“顺宗皇帝深仰其风,亲之若昆弟,相与卧起” (碑文)。宪宗皇帝也多次巡幸安国寺,对待大达法师就像好朋友一样,经常咨询他一些问题。</p><p class="ql-block"> 撰文者裴休(791--864年),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唐朝中晚期名相、书法家,浙东观察使裴肃次子 。</p><p class="ql-block"> 年少柳公权6岁的裴休博学多能,工于诗画,擅长书法。所书《圭峰定慧禅师碑》,书风颇类柳公权。篆额为柳公权题写。</p><p class="ql-block"> 为《玄秘塔碑》书丹时,柳公权已经64岁。</p><p class="ql-block"> 以现存柳公权书迹考察,其书法殆可分为前后两期。六十岁以前为集古时期,即《旧唐书·柳公权传》所说他“初学王书,遍阅初唐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陆(柬之)诸家笔法”的时期,个人风格尚未完全成熟。60岁以后是柳公权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玄秘塔》是柳公权的代表作,也是1103年西安碑林建立之初就移入碑林的名碑。其主要特色,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骨感”。“柳骨”是千百年来无数的欣赏者最直观的感受。早年杜甫(712-770)曾经认为“书贵瘦硬方通神”,可谓是柳公权的前世知音。</p><p class="ql-block">《玄秘塔碑》用笔如刀斧,干净爽利,断金裂石,果断犀利。棱角毕露,铁骨铮铮。 </p><p class="ql-block"> 《玄秘塔碑》比唐初的楷书更加大气,大气来自于硬朗。康有为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称赞柳书“清劲峻拔”,其书如此,其人亦是如此。</p><p class="ql-block"> 为《玄秘塔碑》操刀刊刻的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刻碑圣手邵建和、邵建初兄弟。镌玉册官,又名刻册官,唐代属中书省,专职为皇帝刊刻祭祀、封禅、册命时使用的玉制简册。也包括刊刻一些重要、特殊的碑石、墓志。</p><p class="ql-block"> 柳公权对邵建和、邵建初兄弟刻碑技艺颇为赞赏,除了《玄秘塔碑》,柳公权书写的《回元观钟楼铭》《符璘碑》《金刚经》也是由邵氏兄弟刊刻。近年《邵建和墓志》在陕西出土,对墓主邵建和的卒年、年龄、卒葬地有了准确的记录。同时可见中唐以后,世家士族日渐式微,但在刻石技艺行业中却出现明显的集团化和家族化倾向。</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第三室陈列历代各种书体的珍贵碑石。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碑》、宋《篆书目录偏旁字源碑》等;隶书有汉《熹平石经》残石、《曹全碑》,前秦《广武将军碑》和《邓太尉祠碑》等;晋《司马芳碑》是由隶向楷演变的典型书体;《孟显达碑)《颜勤礼碑》《郭家庙碑》《臧怀恪碑》等都是隋唐楷书名碑;隋《智永千字文》、唐《怀素干字文》与张旭《肚痛帖》等则是驰名中外的草书佳作。通过这些碑石,以了解我国书法艺术发展演变的概况。</p> <p class="ql-block">国宝名碑——曹全碑</p> <p class="ql-block"> 国宝名碑</p><p class="ql-block"> ——曹全碑</p><p class="ql-block"> 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东汉中平二年(185)</p><p class="ql-block"> 灵帝中平二年(185)立。高272厘米。明隆庆年(1567--1572)出土于陕西合阳莘里村。1956年移存西安碑林。</p><p class="ql-block"> 碑主曹全自幼勤奋好学,博学多能,他的孝行在家乡更是有口皆碑。先后担任过郡右职上计掾史、凉州治中别驾,在建宁二年(169)举孝廉,拜西域戊部司马。当时正逢疏勒国发生政变,对大汉王朝也不再称臣进贡。曹全奉旨征讨,最终将和德王“面缚归死”,将诸部落贡纳的二百万钱全部登记造册纳入官府。之后又被举为孝廉,官拜酒泉福禄长。后来张角起义时,战乱不堪,曹全出任郃阳令,他收拾残局,安抚百姓,将属地管理得很出色。前来投奔者云集郃阳,在他治下的“农夫织妇百工戴恩”。其后又在遭水灾之后,“兴造城郭”,还帮助一些有学识之人获得官爵。难能可贵的是曹全所作所为,“费不民出,役不干时”。曹全在郃阳的门生故吏因共同出资,为其“刊石纪功”。碑石质坚润,刻刊精良,为汉碑中保存最为完好者。</p><p class="ql-block"> 康有为认为此碑“以风神逸宕胜”,是汉隶中“秀韵”一路代表。</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国宝名碑——颜勤礼碑。</p> <p class="ql-block"> 国宝名碑</p><p class="ql-block"> ——颜勤礼碑</p><p class="ql-block"> 国宝级文物。</p><p class="ql-block"> 唐大历十四年(779)</p><p class="ql-block"> 颜真卿撰并书</p><p class="ql-block"> 唐大历十四年(779)立,此为颜真卿为其曾祖父颜勤礼撰书刻立之神道碑。螭首方座,碑身及碑首高268厘米,碑身宽92厘米,三面刻字,共44行。碑正反两面行38字,侧行37字。未刻额。</p><p class="ql-block"> 碑原在唐万年县宁安乡凤栖原上,五代后梁时,刘鄩(856--920)守长安,将它及唐《开成石经》等大批碑石迁于故唐尚书省之西隅。大致相当于今西安城北大街以西,北广济街以东,鼓楼以北,西华门街以南一带。宋代以后埋入地下。直至1922年方重见天日。1948年移归西安碑林。</p><p class="ql-block"> 颜真卿(70--784年),唐代名臣。安史之乱时,身为平原太守的颜真卿在北方率先起兵对抗叛军。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兴元元年(784),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其楷书端庄雄伟,行书跌宕遒劲,世称“颜体”。</p><p class="ql-block"> 此碑雄沉刚健,元气浑然,是颜真卿人书俱老阶段的巅峰之作。加之宋代即埋入地下,近代才出土,故极好地保存了颜书原貌,弥足珍贵。为2007年中国邮政发行之“中国古代楷书邮票”六种之一。</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  第四室除陈列有苏轼、祝允明等宋、明时期的名家诗文书迹刻石外,还有宋至清代的石刻图画,其中宋刻《长安城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名山胜迹有重要参考价值,宋刻《王维画竹》、清刻《孔子像》《达摩像》和《松鹤图》《关帝诗竹》等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第五室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碑石,以清代为主。其中多为记述修庙、记功、拨田、赡学、浚渠、营城及官箴、格言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史的参考资料;部分碑刻还记载了西安文庙及碑林史的相关史料。此外,宋代重刻的秦《峄山刻石》以及清代康熙皇帝、王铎、左宗棠等书写的碑刻,在书法艺术上也都有很高的价值。</p><p class="ql-block"> (资料:西安碑林博物院)</p> <p class="ql-block">宋代重刻的秦《峄山刻石》。</p> <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手书:宁静致远。</p> <p class="ql-block">马老师现场讲解。</p> <p class="ql-block">  第七室“陕西本淳化阁帖”,清顺治三年(1646)刻。北宋淳化三年(992)宋太宗命王著将宫中所藏历代墨迹摹刻于枣木板上,因刻于淳化年间,故名“淳化阁帖”。原帖刻成后不久毁于火。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肃宪王据原拓刻石,藏兰州藩署,称“兰州本”。“陕西本”是费甲铸据“兰州本”摹刻,共10卷,145石,两面刻字。“淳化阁帖”前5卷为历代帝王、名臣、名书法家字迹,后5卷为王羲之、王献之书迹,是中国古代著名法帖。</p><p class="ql-block"> (资料:西安碑林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宝名碑——迴元观钟楼铭。</p> <p class="ql-block"> 国宝名碑</p><p class="ql-block"> ——迴元观钟楼铭</p><p class="ql-block"> 《迴元观钟楼铭》,横长方形,长123厘米,高60厘米,共41行,满行20字,令狐楚撰文,刻于唐开成元年(836)。此碑主要记述了唐迴元观的历史沿革,其中也简要地提到迴元观旧址曾是唐玄宗(李隆基)赏赐给安禄山的宅第,在安禄山叛乱平息之后,宅第被废作迴元观址等史实。该碑于1986年11月15日在西安市太乙路发现。</p><p class="ql-block"> 此碑由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书写,在金石著作中从未著录,亦未听说有拓本流传。由于长期埋没地下,除个别字稍有残损外,其余文字字口清晰,锋芒棱角,俨然如新。书法结体严峻,刚柔并济,是柳体楷书中的珍品,为研究柳体书法艺术增加了新的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墓志廊。</p> <p class="ql-block">  六个墓志廊展出于右任在20世纪30年代捐赠给碑林的“鸳鸯七志斋藏石”中《元桢墓志》《穆亮墓志》《元遥墓志》等珍品,以及馆藏唐宋墓志精品共190件。</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御书法帖</p> <p class="ql-block">西安石刻艺术室。</p> <p class="ql-block">  西安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面积1462平方米,共展出文物85件。</p><p class="ql-block"> 主要陈列内容为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其中昭陵六骏、老君像、唐李寿石椁及墓志、东汉双兽、画像石,以及石犀、石虎、石羊、石灯等石刻文物,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造型精美,均为不同历史时期的石刻艺术精品。</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西安碑林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  老君像,国宝级文物,从陕西省临潼县骊山老君庙移来。据记载,刻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天宝年间。</p><p class="ql-block">&nbsp; &nbsp; &nbsp; &nbsp;这尊老君像,身着道服,腰束帛带,结跏趺坐于三层牡丹花的须弥座上。相貌雍容、恬静,仪态肃穆、恢宏,又显露出温厚肃穆的气度。传说,老君像的雕刻者是西域著名雕刻家元伽儿。石刻台座上以变形的牡丹花为图案,造型丰满、圆润,图案的布局疏密适当,手法洗练,匀称大方。塑像与台座浑然一体,是一件珍贵的道教石刻造像。</p> <p class="ql-block">  “昭陵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年(636)为纪念其所乘的六匹战马而诏令雕刻的,传其画稿为唐初著名画家阎立本绘制并由画家本人主持雕刻,作品为浮雕形式,构图新颖、刀法洗练,造型逼真,是唐代石刻艺术品中的杰作,1914年,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流失海外,现藏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考古学和人类学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资料来源西安碑博物馆网站)</p> <p class="ql-block">西安碑林名碑拓本展。这是碑林展室关闭期间的临展,欢迎大家参观。</p> <p class="ql-block">关帝诗竹图</p><p class="ql-block">不谢东君意,</p><p class="ql-block">丹青独立名,</p><p class="ql-block">莫嫌枯叶淡,</p><p class="ql-block">终久不凋零。</p> <p class="ql-block">马志祥老师讲解片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