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这人教了大半辈子的书,不太懂什么经济、金融、按揭、股市……,或者,干脆说是一窍不通,还有什么小额贷款、理财产品、恶性透支、花呗、借呗……更不知为何物。</p><p class="ql-block"> 不知归不知,话又说回来,我压根也没想“知”。不过最近有一个词却总是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我的眼球,即“刺激消费”。消费嘛,我懂,就是花钱买东西。那么刺激消费,想必就是想尽一切办法和动用一切手段去督促或引诱人们去花钱买东西了?这下,我真的搞不懂了。</p><p class="ql-block"> 在我年轻的时候,或者说是从我记事起,国家从来都是号召人们“勤俭持家”,“为革命节约每一个铜板”,“爱国储蓄”,“富日子当穷日子过”。为什么?就是为了让人们把省下来的钱存到银行,支援国家建没。那时小伙子们找对象也要把姑娘“会不会过日子”做为评判的重要条件。民间还有不少有关勤俭持家的俗语,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吃不穷,花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p><p class="ql-block"> 现在能回忆起来的,还有许多那时人们点滴节约的实际做法。比如,一条床单用久了,中间部分会磨损得更厉害些,这时“会过日子”的家庭主妇们会把床单从中间剪开,然后再把原来的两边对缝起来,这样磨损较严重的中间部分就移到了两边,磨损较少的两边就移到了中间,床单也就会多延用些年头。</p><p class="ql-block"> 那时很多孩子都是穿妈妈给做的布鞋。我邻居家孩子的妈妈给他做的鞋,两只一样,不分左右,为的是两只鞋可以左右替换着穿,免得外侧先磨损。我有个同学被学校排球队选中,可第二天他妈妈就“勒令”他退出。原因很简单——费鞋!</p><p class="ql-block"> 有些经济条件稍好些的主妇会自己买毛线给孩子织毛衣,之所以自已动手而不去花钱买,就是为了省钱。因为自己织的毛衣,随着孩子的长高长大,可以反复拆反复织。</p><p class="ql-block"> 那时人们穿带补丁的衣服是司空见惯的事,孩子大人都一样。上班上学都很坦然,没有人会觉得难为情。最容易打补丁的是裤子,裤子最容易打补丁的部位是膝盖和屁股。因为补丁也都是用的旧布,很难找到和原来裤子的颜色完全相同的,两膝盖的一对补丁能深浅差不多就已经算很“美观”了。就连我六十年代中期当兵时,司务长每半年也要给每个班发两件旧军装,供战士们做补丁补军装用。</p><p class="ql-block"> 那时毛呢大衣和毛呢帽子是很高档的服装,既庄重又保暖。但毛呢是很贵重的衣料,很多人一辈子也没穿过毛呢衣服,一般工作人员能戴一顶呢帽就很不错了。毛呢衣帽不便于清洗,天长日久,难免会退色和落满了不易清掉的灰尘。那时不少裁缝店就推出了拆改旧呢大衣和翻新呢帽业务。毛呢这种衣料不能印花,且两面纹路差不多,当正面因退色比较厉害而显得老旧时,裁缝店心灵手巧的师傅会把变旧的大衣或呢帽拆开,把反面做正面再重新缝起来,这样看上去就又和新的一样了!我老伴年轻时穿的一件毛呢外套就是用岳父的旧毛呢大衣拆改的。</p><p class="ql-block"> 那时为了“节省每一个铜板”,人们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大约是一九六一年前后,天津有位模范厂长叫马贶行。因为我刚上初中,他的其它先进事迹我都不记得了,只记得他平时穿衣很朴素,没有一件“象样”的衣服。做为厂长,他要经常出席重要的会议,和接待重要的客人,没有一身毛料制服是说不过去的。最后在大家的劝导下,他终于答应做一条毛呢裤。可等他穿出来一看,他竟把毛呢衣料做成了冕裤腰的中式裤子!他说中式裤子前后都能穿,可以多穿些年。</p><p class="ql-block"> 对于这些点滴节约的做法,现在的青年人可能会不相信,甚至会觉得可笑和不可思议。可是,说什么过眼云烟也罢,不堪回首也罢,这几十年我们确确实实就是这么一天一天走过来的。今天的生活比过去不知好了多少倍。我不懂经济,更不懂金融,国家发展到哪个阶段应当提倡勤俭持家,发展到哪个阶段应当刺激消费,这等关乎国家发展大政方针的国事,我等平民百姓自不敢妄议,但我仍然坚信老人家当初说的“手里有粮,心中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双脚站在实地上,终究还是牢靠些。</p> <p class="ql-block">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家号召人们厉行节约的宣传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满满的正能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