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建德灵栖洞天》作者浮萍

浮萍

<h1><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游建德栖洞天》作者浮萍</b></h1> <h1>  被誉为地下艺术宫殿的灵栖洞天,在建德城南三十余公里的铁帽山麓,位于富春江与新安江中段的寿昌石屏乡,由彼此相连的灵泉、清风、霭云三洞组成。可游览(当时)的面积约一万五千多平方米。洞内石笋、石乳、石花、石柱、石幔,色泽晶莹,百态千姿。清风洞剔透玲珑,以风取胜;灵泉洞碧水长流,以水称奇;霭云洞雄奇壮观,云气弥漫。洞外既有青山绿水、风光迤逦的田园,又有石林突兀、亭台点缀的山庄。</h1> <h3> <font color="#ed2308">霭云洞垂天罗帐</font></h3> <h1>  我有幸两次来到这里,来到这“仙灵栖止”的地方。一次是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六日,在当地朋友的陪同下;一次是同年的中秋佳节,与我的挚友建文同行。古洞初成距今约八千万至一亿年间,洞内钟乳石的形成距今也有几十万年了。从目前发现的石壁题字得知,早在唐高宗时,就有人入洞觅胜探幽。宋朝时在洞边建了灵栖寺。明代以后灵泉洞口被淤塞湮没。直至1980年有关部门根据地方志记载,找到了洞口并加以开发。古人诗文中的灵栖洞,仅指灵泉洞,而清风、霭云两洞因深邃曲折,难以进入。现将三洞合称为“灵栖洞天”。</h1> <h3> <font color="#ed2308">  灵泉洞水晶宫</font></h3> <h1>  后来我又相继游览了桂林的芦笛岩,金华的双龙洞,宜兴的张公洞、灵谷洞、慕蠡洞,它们都以各自神奇美妙的景色展示着自己独具的风采。当我落笔写这篇游记的时候,细细回忆揣摹,感觉还是灵栖洞天更胜一筹。其一,洞内恰到好处的安置运用了瑰丽的彩色灯光,照耀着每一处大自然艺术杰作的精华。而宜兴三洞中许多景点因缺少了光源的照射均处在昏暗之中,显得阴森森的。其二,洞外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加之人工点缀的石牌门、曲塘风荷、翠谷山居、岩香园、鱼乐池、出岫亭等园林建筑,玲珑疏朗,怡淡清幽,给人以美的享受。</h1> <h1>  灵栖洞上面的石林奇观,亦称石海,就在洞群主峰铁帽山西侧的山坡中,面积约有数百公顷,由裸露地表的石灰岩断层构成。这片银灰色的、兀突石骨、峻拔秀挺、自然天成的石柱,缀以绿色的灌木,举目眺望,犹如万顷波涛,参差起伏。又象高原草地里的羊群,从山中的漫坡上滚滚涌来,为灵栖洞增添了地面的景色。三十七年前,我和建文登黄山后,由水路返回建德,1987年10月07日那天,正值中秋佳节,我们乘汽车沿着新修的公路,来到这里。</h1> <h3> <font color="#ed2308">建德白沙桥</font></h3> <h1>  凌架于山溪之上的“一径桥”,为近年新筑,如一弯长虹卧水于飞涧之中,桥下清溪涓涓,山口双峰夹谷,是进入景区的必经之路。藏于两崖山林之间的石牌门,亦为新建,取巨大条石为材,仿古寺山门样式,横匾书“灵栖古洞”四个大字。车停在中门,步行约三、四百米,便来到了灵泉洞。洞在山的南麓,位于洞群的最低处,长流不涸、清澈甘冽的泉水在溶洞深处积聚成湖泊,形成一条天然的洞中河道,曲折幽邃,长达二百多米。</h1> <h1>  灵泉洞的魅力,在于泛舟畅游洞中的地下河。我们由从洞口上船,经九曲(石上灵笋、泉中异花、通幽古道、黄龙戏水、咫尺云天等)过五潭(鱼跃潭、落英潭、日月双潭等)入水晶宫。一路轻舟荡漾石府,泉花交映生辉,石笋林立,石花遍布,石乳倒映一潭清泉之中,令我目不暇接。真是一曲有一曲的情趣,一潭有一潭的景观。</h1> <h3> <font color="#ed2308">灵泉洞</font></h3> <h1>  九曲五潭尽头的水晶宫,呈圆形,蓄贮泉水。我们由船上下来,沿着人行道移步观赏。洞的顶端距水面约十九米,高大空旷,宽敞华丽。上面倒悬着琳琅满目、形状各异的石钟乳。有的象珊瑚,有的象莲花,有的象飞禽,有的象走兽。有的如同一幅又宽又长的帷幔,又似一尊巨型的天然浮雕,凌空倒卷下来,跌落在水中。倒影幻化成水中清晰的宫殿,在彩灯的照射下,色泽绚烂、随波荡漾、虚无又缥缈……</h1> <h1>  水晶宫的四壁有宋元两朝题字三十余处,最早的为南宋乾道年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正中,有一块自宫顶下垂的巨大钟乳石,上面刻着元代大德三年(公元1299年)进士郑文杓率领乡民“祈雨”的近百字题记,虽经历了六百余年的栉风沐雨,字迹仍然清晰可读。“石上生灵笋,泉中落异花”,我想那位唐代诗人李频一定是在这里产生了灵感,才写出如此佳句。</h1> <h3> <font color="#ed2308">灵泉洞宋元题字</font></h3> <h1>  出灵泉洞,沿磴道上山约百余米,就到了清风洞。刚一进洞口,便感觉阵阵清风拂面而来。这股清风的形成是因洞顶上端九十米高处有一进风口,构成空气通道,又因洞内外温差很大,空气急速对流而产生出每秒2至3米的清风,风洞因此得名。即是盛夏之日,风从口出,乃寒不可御。洞内的清风已成功引出至洞口依山而建的“习习山庄”,进入客房。溶洞口有风,并不罕见,但能把洞内清风引出洞外,接进室内,这在当时国内是唯一取得成功的尝试。</h1> <font color="#ed2308">清风洞</font> <h1>  清风洞分为六个洞厅,主要景观三十余处。“垂莲回廊”,象古建筑中一条曲折迂回的长廊,两侧都是精致的石柱石笋,如同白玉雕成的栏杆,银光闪闪。廊顶上是密密丛丛、低悬倒挂的莲花状钟乳石,色泽洁净,玲珑剔透。这垂莲状钟乳石的形成,是由于含有碳酸钙的地下水从洞顶岩石中均匀地渗透下来,凝成水珠,水珠悬垂、下滴,水分蒸发以后,碳酸钙就积淀在洞顶上,旷日持久,越积越多,就出现了这种奇妙的垂莲。</h1> <h1>  在“南国春早”厅,我看到一根高达七米、粗约一抱、垂立挺拔的石柱,表面有着精致的纹理,就象一颗参天的棕榈。它与周围的“丛林”“古榕”“芭蕉”状的石景形成了协调的南国风光。这千尺“棕榈”,同所有溶洞的石柱一样,是由洞顶向下垂挂的钟乳石与地坪“长”上去的石笋,以一百年左右累长一厘米的速度相互逐渐靠拢,经过漫漫长长的岁月最终合为一体。如若洞顶的水继续顺着石柱下滴,碳酸钙积淀在表面,就逐渐形成纹理。</h1> <h1>  我们时而穿过狭窄的通道,时而转入明丽的石室,蜿蜒前行,如同走在神话般奇幻的世界里。伴着导游那略带当地乡音的普通话讲解,观赏着眼前一幅幅的立体画卷,心驰神往,浮想联翩。<br><p>  霭云洞距清风洞八百余米,在山的北坡,途中至“出岫亭”小憩。亭在洞区的最高点,远眺群峰巍峨,连绵起伏。山在天边隐隐绰绰,云在山间飘飘浮浮。南山村横卧山脚,犹如桃花源里的人家。不由想起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名句:“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此亭名曰“出岫”,贴切,又蕴含诗情画意。</p></h1> <h3> <font color="#ed2308">霭云洞</font></h3> <h1>  霭云洞又名云气洞。洞口“天将雨则云气霭然”,每逢下雨或在冬春季节的上午,便可看见团团云气从洞中逸出,袅袅飘浮于洞口上空,因以得名。霭云洞面积居灵栖洞群之冠,当时已开放面积约六千余米,主要景点有四十多个。世外胜景、东海龙宫、月照九州、玉雕长廊、九柱擎天等厅中的“迎客屏”“定海神针”“垂天罗帐”“双恋柱”“石钟”等都是天造地设、灵幻多姿的洞中之景,也是大自然赐予我们最珍贵的艺术精品</h1> <h3> <font color="#ed2308">  霭云洞垂天罗帐</font></h3> <h1>  东海龙宫厅中的“垂天罗帐”,高有九米多,呈绛黄色,极象绫锦制成的圆形帐幔,从天而降。罗帐上有着一条条褶纹,清晰均匀,似在随风飘动。有趣的是,帐顶还有一个略微倾斜的圆环撑圈,凌空半悬。挺喜欢这幅画面,便以其为背景拍了一张人像合影,那年我三十五岁。驻足于一根名曰“定海神针”的石柱前,它上接洞顶,下插地面,高约十余米,直径却仅有十多厘米粗,柱体表面有着如镂雕般的精致花纹,笔直孤傲的挺立着,犹如《西游记》里那根藏于东海龙宫的镇海之宝“天河定底神珍鉄”。这种又高又细,通体笔直的石柱,在国内外溶洞中也是少有的。</h1> <h3> <font color="#ed2308">霭云洞定海神针</font></h3> <h1>  在距“定海神针”不远处的窟穴中,有一石钟。其外形如同一口铜钟,以物叩之便发出“叮叮噹噹”的声音,悦耳动听,余音袅袅,能延续十多秒之久。无独有偶,还有一只石鼓与其近邻,外形似鼓,中空,叩之亦发出“咚咚”之声。我在这边敲敲钟,建文在那边击击鼓,钟鼓齐鸣,“噹噹”“咚咚”的天籁之音回响洞中,萦绕于耳。这石钟石鼓的形成与石柱不同。它是由洞顶大于正常滴水量的碳酸钙地下水,大量下注,溅成圆晕圈,然后气化成中空沉积层。年深日久,外圆中空的沉积层逐渐长高,最后顶部闭合,成为钟或鼓的形状。外圆而中空,自然就能发出美妙的音响了。</h1> <h1>  九柱擎天厅中有两根石柱,被称之为“双恋柱”。远看这是两根粗细相等、纹理斑驳、并排矗立的石柱,走进细看才发现两根石柱上下之间,还有几厘米的间隔。石柱各分为上下两截,等于四根石柱不偏不倚,垂直对接,若即若离。“双恋柱”是溶洞中少见的奇观。石柱上下之所以没有接拢,是因地质条件起了变化,洞顶的渗透水源断绝,钟乳石停止发育,因之将合而未合,留下了几厘米的空隙,也留下了永久的等待。它们象两对恋人,相思、相望而不能相及。这是多么缠绵的爱恋,这是多么漫长的等待!我在心里默默地为它们祈祷,期盼着洞顶的水能继续下滴,哪怕是再等上几百年、几千年,只要最终不是落空等待!</h1> <h1>  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是世界上第一部广泛而系统地描述岩溶地貌的科学记录,比德国地理学家瑙曼的有关记述要早二个世纪。在中国这到处是画山绣水的国度里,神奇的岩溶洞穴亦是大自然赐于我们最美妙的艺术杰作。这些山洞,在海里的时候,曾经是水族的乐园。升上地面以后,洪荒年代,又当过猛兽的洞穴。人类出现的时候,它成为穴居人原始的村落。战乱的年代,它是古代村民秘密的避难所。只有在如今国泰民安的日子里,它才成为人们争相欣赏的艺术宫殿。</h1> <h3> <font color="#ed2308">霭云洞盘龙双柱</font></h3> <h1><font color="#333333">作者:浮萍/2024.01.14<br>拍摄地点:建德灵栖洞天<br>拍摄时间:1987.10.07<br>后期:浮萍(胶卷拍摄)<br>配乐:古筝/情深深雨濛濛</font></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