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兵演兵”的芳华岁月

晓星

<h3 style="text-align: right">潘红星</h3> <h5>1972年38军全军文艺汇演的参演人员大合影</h5> <p class="ql-block">  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幅大合影照片,照片题记是“4800部队参加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文艺汇演全体同志合影·1972年4月3日”,勾起了我一段难忘青春回忆。</p><p class="ql-block">  4800部队是38军曾经的对外代号,照片是当年38军召开全军文艺汇演后的集体大合照。仔细辨认在第7排左第17人是我,还依稀认出我两旁是我们338团宣传队战友。友人还辨认出在第8排有田壮壮,并告之田壮壮当年在112师336团当兵,抽调在112师政治部搞文艺创作。田壮壮后来与张艺谋、陈恺歌成为中国电影界一代名人,且这是后话。回想起来这是我在38军当兵,参加战士业余文艺活动的颠峰时刻。</p> <h5>照片局部放大的第3排:左1潘红星、左2张君宏、右2林燕伟、右1郝东学。第4排右1是田壮壮。</h5><p class="ql-block"><br></p> 1972年4月,38军政治部调集3个师宣传队以及部分团的战士业余演出分队,以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为契机,在保定军部礼堂展开大汇演,来自全军各师、各团几百名文艺骨干,轮流上台演出各类文艺节目,展示38军部队文化工作的丰硕成果。像这样军一级的大型文艺汇演,唱主角的当然是三个师的宣传队,他们是准专业文艺团队。我当兵所在338团是派出业余演出队参加军汇演的少数团级单位之一。记得我们团宣传队当年演出的节目,大多是自编自演,反映部队基层工作生活内容的小节目,连队生活气息浓厚,短小精悍富有“兵”味,艺术质量也较高,受到军内一致好评。由于这一鲜明特点,反道超越了当年专业水平高得多的三个师级宣传队,被军政治部选定代表38军,参加1973年春天北京军区举办的全区部队文艺汇演,登上了八大处军区大礼堂舞台,与全军区各代表队一起展示基层文化硕果。这是我当兵时一段精彩的人生经历,美好印象深深印记在我的脑海里。 <h5>1973年参加完北京军区文艺汇演,338团演唱组成员在天安门合影:左起:程XX、单宝生、郝东学、潘红星、王金明、佟仲华、林燕伟、贾兴和。</h5> <p class="ql-block">  我是1969年12月入伍,在38军113师338团当兵。当时团驻地在保定南郊“荣校”(即荣誉军人休养院),我分到1营3连2排4班,连队正在保定棉纺厂执行“文革”军宣任务(“军宣”是那个年代的特殊产物)。记得我刚到连队不到月余,就接到团政治处宣传股通知,调我去团宣传队。可能是了解我从小学4年级起学器乐,参加过学校乐队,会演奏二胡、板胡。团宣传队全名是“战士业余演出队”,隶属于团政治处宣传股,宣传队长是团宣传股文化干事赵文斌。团宣传队是临时性、非编制的任务编组单位,配合政治工作一个时期需要,抽调基层连队有文艺特长的战士集中一段时间,完成任务后即解散各回原建制单位。政治部门如此,司令部的“军事集训队”也是类似作法,这是我军“战斗队、宣传队、工作队”的优良传统之一。我虽然抽调到了宣传队,编制实力仍然在连队,我还是连队的兵。</p> <h5>338团宣传队在表演当年流行的枪杆诗,后排横举枪的是我。</h5> <p class="ql-block">  当兵那年我还不足16岁,记得与我一起抽调到团宣传队的连队战士有王金明,孙启孝、张君宏等,他们来自山东;庞大海来自河北秦皇岛抚宁,其他人记不得了。团宣传队上一茬68年、69年兵或退伍了,或少数骨干调去师宣传队,还留下一些骨干,我们算是补充力量。当年野战军团一级单位没有女兵编制,我们宣传队全是男战士,宣传队一般有三十人上下,分为三个班,我分到乐队班(一班),班长是1968年入伍的北京兵杜来虎,他拿手是吹奏竹笛,达到独奏水平。当时乐队打扬琴的老队员刚走,我只会拉胡琴,赵队长却让我打扬琴,我在学校乐队并没有碰过扬琴,完全是门外汉,但是部队讲究服从命令,我只好硬着头皮接手学打扬琴,也没有人教,只能自己一竹键一竹键摸索试着打。</p> <h5>338团宣传队乐队班班长杜来虎在保定古莲花池公园</h5> <p class="ql-block">  当年正是全国大唱革命样板戏的年代,团宣传队正策划要演唱革命样板戏,为此陆续从北京市中学、保定少年宫、清苑县河北老调梆子剧团特征了一批少年兵。其中一些是器乐人才:例如保定少年宫培养的手风琴手单宝生、弹三弦的贾兴和,清苑县剧团4名小学员一起当了兵,他们分掌戏剧武场的鼓板(王建祥)、大锣(苑庆田)、小锣(姓名不记得)、铙钹(臧喜元)。还有来自北京市、清苑县的三名高中、初中生郝东学、刘京国、佟仲华,他们能像模像样地演唱革命样板戏中的主要人物:李玉和、郭建光、杨子荣的《临行喝妈一碗酒》、《朝霞映在阳澄湖上》、《打虎上山》等精典唱段,来自北京的小“杨子荣”佟仲华当年才14岁,一时真是人才济济。没有女兵演女角色,所以只选择《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中没有女演员出场的片段。从此我们团宣传队演出节目中,少年版革命样板戏折子戏,成为主打节目,很受军内外观众的好评与喜爱。338团宣传队在团党委、团首长的关怀和爱护下迅速成长,特别得到老团长郭忠田格外偏爱,他在338团团长岗位上干了8年,团宣传队存在了8年,这位抗美援朝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受到我们338团官兵的普遍尊敬和爱戴。</p> <h5>当年团宣传队的表演骨干:孙启孝(后)、王金明(前)</h5><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71年夏天,团宣传队又一次解散各回连队了。考虑到刚刚特招的小兵们都是文艺骨干,需要继续深造,为下一步团宣传队业务成长打好基础。团里联系了保定市戏曲学校,将这批小兵送去短期学习培训,并留下我和王金明带队,我被指定为班长,王金明为副班长,负责带领一行八人前往。我和王金明是1969年底入伍的同年兵,当时我17岁,王金明16岁,与这批小兵年龄其实差不多,却是入伍两年老兵了。这是我们俩第一次带兵当班长,都深感责任重大。宣传队领导临行前反复交待,这次远离部队在地方单位培训,一定要严格管理,认真负责,不允许出现任何纰漏和问题。当时保定戏校学员班驻地在市中心繁华地带保定天主教堂内(文革期间关闭宗教活动),我们作为特殊军人学员出现时,引起了戏校学员和市民的好奇和围观。朝晖映照下,在保定天主教堂对面的著名“古莲花池”,这座清朝皇家行宫的湖畔亭榭间,每天有一群戏校学员来练功,开嗓练声、下腰小翻红男绿女中,突然出现一队穿着小号、特小号的崭新军装男孩们,当然十分显眼,引来市民们纷纷议论和羡慕眼光。我作为班长对这批“小兵”提出严格要求:即然是军人就要有军人样子,特别是在地方单位,更要自觉遵守军人纪律,维护军队光荣形象,不能给解放军丢人。我和金明按照连队一日生活制度,每天早晨按时起床,带头整理内务,教会小兵将被子叠成“豆腐块”,安排值日生轮流打扫环境卫生,还将驻地院落、厕所都清洁一新。吃饭排队前往,饭后主动洗碗、擦桌摆椅。上课集体列队,进入教室我喊口令“坐下”后,队列整齐坐下。星期天外出请假销假,每天“晚点名”我和金明都要点评一日学习、生活表现。表扬好的,批评提醒差的。这一切其实就是野战军连队一日生活制度,但是在戏校老师、学员们眼里即新鲜又佩服。在培训中,我负责器乐组,王金明负责舞蹈组,首先自己以身作则认真苦练。保定戏校没有专门教扬琴的老师,通过其它剧团借到一本扬琴练习曲谱真是如获至宝,我用尺划线、用笔将一首首练习曲抄录在订做的本子上,每天自学一首练习曲,从最基础的左右手击键练起,一曲一曲坚持练下去,几个月后果然扬琴演奏技艺有了飞跃式提高,其他器乐组学员个个认真练习,努力提高各自的业务水平。王金明领着舞蹈组学员最为辛苦,从压腿劈叉基础形体训练起步,每天高强度的蹦跳翻腾,练唱习舞,挥汗如雨,不怕痛不怕累。戏校同学们都为“解放军大哥哥”的努力叫好!因年龄相仿他(她)们不好意思叫“解放军叔叔”。两个多月培训完成任务,业务水平都有较大提高,没有出现一起不良事情发生。告别时戏校老师、学员们依依不舍,女学员流下了惜别泪水。保定戏校领导向部队大加表扬我们,说自从来了解放军学员,处处体现出部队优良传统与作风,一点一滴影响着戏校学员的精神风貌,在戏校学员中起到模范榜样作用。这段特殊带兵经历是我的第一次,想来弥足珍贵。</p> <h5>我在团宣传队时的化妆照</h5> 我当兵最初那几年,洽好赶上北京好几个著名文艺团体到38军锻炼,其中铁路文工团杂技、曲艺队就安排在338团,他们到来不仅极大地活跃了部队文化生活,也成为我们宣传队的极好老师。当年候跃文、石富宽在铁路文工团曲艺队,候跃文还指导过我们团宣传队排演节目呢。记得候跃文创意排演一个器乐表演唱,歌颂连队“八大员”。排练时要求乐队成员要边奏边唱,还特别让我把扬琴挂在胸前边打边表演。可是这个要求不太现实,因为扬琴击键要与身体留有一肘距离,且不说扬琴挂在胸前太重,也无法击键,这个节目创意并没有成功,我也失去上舞台表演的机会。作为乐队扬琴演奏员,一般我是在舞台侧幕边上露露脸。<div>  有了铁路文工团乐队老师亲身指导,大大提升了我们小乐队的专业水平。比如文工团音乐编导老师,依据北京样板戏剧团的中西结合乐团总谱,再根据我们宣传队的实际器乐组成及现有水平,重新配器,以京剧伴奏的“三大件”京胡(演奏者张君宏)、京二胡(演奏者牟永胜)、月琴(演奏者贾兴和)和鼓板、锣钹文武场为中心,配上民族拉弦、弹拨等乐器及少量西洋管乐和大提琴等,组成一支中西小乐队。乐队成员一专多能,例如大提琴手杜来虎,还要吹竹笛;臧喜元、苑庆田打完铙钹、大锣的武场,吹奏起小号、次中音号。每当锣鼓、音乐的前奏一开场,乐队已经赢得满台彩。那一时期的338团宣传队乐队除了规模小些,业务水平已经直逼113师宣传队。再加上铁路文工团服装师精心缝作的精美舞台服装,小“杨子荣”、“郭建光”、“李玉和”台上一亮相,顿时掌声雷动,连舞美、灯光在文工团专业老师指导下也达到了相当水平。</div> <h5>团宣传队为部队野营拉练作表演的途中</h5> 在团宣传队我们首先是一个兵,集中期间主要精力化在排练演出上,但是也要出操跑步、走队列,整理内务,一日生活制度化。宣传队不是正式编制没有伙食单位,一般在团司政机关食堂搭伙。一次执行临时外出移挖树苗的劳动驻在农村,宣传队自己办伙事,我被抽去当炊事员,烧火切菜,挑担送饭,这是我入伍唯一的“伙头军”经历。每次集中、解散,人员有走有留,但骨干队员不变,大家朝夕相处,结下终生友谊。乐队班长杜来虎才艺卓群,最后进入铁路文工团成为专业文艺工作者,晚年成为著名的陶笛演奏家;掌京胡张君宏回到家乡山东邹平县京剧团,仍然是乐队京胡一把手;来自清苑县剧团4名小学员,退伍后又进入石家庄市剧团,成为专业演奏员。团宣传队出身,后来提干的贾兴和、林燕伟和我继续在338团奋斗成长。大家不论天南海北,338团宣传队员心灵相通,视为同侪兄弟。<br>  在338团宣传队集中、解散的常态中,我们终究是一名士兵,业余演出只是暂时任务,总还要回归连队普通士兵行列。1972年的夏天,宣传队演出任务结束后,我们再次解散,团里有意将团宣传队员相对集中分到3连和8连,我分到新连队8连2排5班。当年深秋,8连正在团白洋淀农场,执行稻谷脱粒入仓任务。我正在打谷场上灰头土脸地艰苦劳作时,突然接到通知,让我赶到团政治处报到。到团部后才知道,是让我参加113师政治部组织的基层文艺创作学习班。学习班在本师337团江城营房,是师政治部借依在部队锻练那批来自首都的专业文工团老师为师资,培养提高全师基层文艺骨干为目的。这次学习班大约有三十多人,来自全师各团及师直属队,我是338团抽调来学习的唯一学员,机会十分难得。短短几个月时间,学习班安排了丰富课程,从文艺理论、剧本创作、曲艺写作、舞蹈编排等等,学员们还在专业老师指导下进行形体训练,学练民族舞步、芭蕾舞蹈的基本动作,那真是一次全方位的专业艺术熏陶。来自首都专业文艺团体的老师们,个个都是专业领域的精英,在他们精心授教下,将我领入一个崭新的艺术境界,给我之后从事文字工作的信心,真是受益终生。我在这次文艺创作学习班的成果:一首小诗、一篇相声作品被收纳入学习班创作成果汇报专辑,也算是我一生最初印出的文字作品吧! <h5>我在338团宣传队时的化妆照</h5> <p class="ql-block">  回到团里后,我被留在政治处帮助工作了一段时间。1973年9月至1976年7月,我作为工农兵学员上大学,这期间没有参加过什么业余文艺活动了,主要抓紧宝贵学习机会,在专心读书。1976年毕业再回到338团,当时正是部队唐山抗震救灾后期,救灾任务处于收尾阶段。团里要求有条件的连队,组织战士演唱组,开展业余文艺慰问演出。我作为老文艺骨干,在8连组织了战士演唱组,自编自演几个小节目。338团宣传股干事赵德昌调看了3连、8连战士演唱组节目,选择其中质量较高的节目,组成战士业余演出专场,在唐山各处表演慰问军民,受到很好的反响。赵干事来自113师宣传队,是懂行的业务领导,当排演高难度的男声四重唱时,他认为我虽音域不宽,乐感还不错,较适合唱中音合声部,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是器乐出身,在团宣传队一直是乐队伴奏员,对声乐完全没有信心。拿到曲谱后试唱一下,感觉合声部与我的扬琴演奏,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打扬琴双键击打的两根琴弦,都是三度、五度、八度合弦关系,乐理相通。之后由郝东学、王金明(高音部)、我(中音合声部)、于德龙(低音部)组成的男声四重唱,在单宝生的手风琴伴奏下,首次登台演唱当年郭沫若创作配曲的《水调歌头·粉碎四人帮》,一首“大快人心事,揪出四人帮,政治流氓文痞,狗头军师张……”,高中低音组合,四声部合谐共鸣,达至美妙的歌声,响彻全场,立即引来一片掌声。接着我们还演唱了男声四重唱《游击队歌》、《志愿军战歌》,都达到了较高的演唱水平,我也第一次享受舞台表演的奇妙感受。说起来还出过一件糗事,一次慰问演出时,我们演唱《游击队歌》到最后一句时,没想到郝东学接着又唱回去了,跟着再唱,到那一句他又接回去,一时无法结束,下不了台了。幸亏单宝生在手风琴伴奏中果断拉出结束强音,我们最终才唱完结束句,下了台,事后问起郝东学,他也不知道为什么?</p><p class="ql-block">  1976年那一次连队战士业余演出活动,是我的最后一次。1977年,我提干后在团宣传股工作,再也没有组织过连队战士业余演出了。从此参与部队基层文艺演出难忘经历,成为我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深深埋藏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潘红星,1969年12月入伍在38军113师338团,战士、班长、见习干事、干事。1981年调入总政治部直属新闻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部”,任记者、编辑,新闻主任,1995年退役。1996年赴香港参与创办凤凰卫视,任主审、主编、副台长、集团公司总编室主任。2015年退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