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读刘瑜著作《观念的水位》,脑子里却不断浮现出CBA的场景。将两者联系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近几个赛季,对裁判的诟病愈演愈烈,判罚尺度与国际不能接轨、主场哨,等等。我能够接受姚明的说法,场上形势瞬息万变,球员的许多动作或者说选择根本来不及思考,多是下意识的,裁判亦如此。严格来说,下意识也能维护公平,但有的时候偏偏下意识“不灵”了、被屏蔽了,这就给球迷带来了想象空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对于比赛双方,裁判是第三方,是客体。但于公平竞争而言,他们又是主体。我们当然有权利要求他们熟练掌握篮球通则和CBA的特定规则,一板一眼地把这些规则或者说制度执行到位,因为“好的制度可能激励出人性最善良美好的一面,而坏的制度则可能暴露其最丑陋的一面”。对于“格林肘”的屡屡发生,球迷在为受害者痛心的同时,也会责怪处罚太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而与之矛盾的是,判罚又必须是瞬间行为——虽然有的时候并不瞬间,CBA裁判回看录像大概是比较频繁的吧?而“这个瞬间行为,并不是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孤立事件”,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球员、教练、观众不断地积累不满情绪。这几乎是所有冲突发生的基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裁判群体的乱象,还有一个问题是,篮协、联盟知道吗?说不知道肯定是没人信的,为何不见整改呢?这就涉及到“理性的无知”,对此,我不想多说。很多剧变的发生,并非都面临了大危机,“无非是观念的水位变化了,过去曾经对着那件皇帝的新衣啧啧赞叹,现在一觉醒来,民众突然不干了——你害臊不害臊,怎么什么都不穿?”他们固然没有解散联盟的权利,但按一下按键,将目光转移到别的,太容易实现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赛程的推进,球员的伤病在扩散。原因是多样的,对状态较好的球员尤其是主力队员的过度使用、合理冲撞不可避免的“飞来横祸”,自然也不排除恶意犯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样的恶意犯规,裁判不执法、联盟不加罚,自然是他们失责。我更想说的是,哪怕是个很隐秘的、并不会造成伤害的小犯规,作为球员,也当自警自醒。撇开“莫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不说,“他也可以是我”(完整的表述是,“眼前这个人,这个在更大的权利面前陷于无助和恐惧当中的‘他’,也可以是明天的我”),刘瑜说,这“是普遍人权理念的伦理前提”,说球权也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场上球员不带情绪,这是很难的。进攻、防守体系理不顺,内线、外线咋都投不顺;对方球员的死亡缠绕,等等。冲突往往是情绪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爆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里,教练是避免冲突爆发的重要一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上了头的球员暂时换下场,事实上,许多教练确实是这么做的。当然也有例外,因为教练也是有情绪的,他的不满情绪也会在一次次看来不公的吹罚中蓄积,这就要优先保证他们的沟通渠道,或者说民主权利,“民主的观念基础无非是两点:问责意识和权利意识”。从本赛季来看,这个基础不是在强化,而是弱化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球迷的掌声、笑声甚至嘘声、骂声,以及主客队球迷争执的声音,是球场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点,经历过疫情期间赛会制,尤其是空馆运行的球员感受至深。而网络直播(之所以强调这个,是指不包括电视直播,因为参与性、互动性太差)的盛行,使得全网皆是球馆,而争论的时空也大为拓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不是说不要争论,或者说辩论。问题在于“好的政治辩论应当集中于具体政策,而不是煽情或人生攻击”,关于篮球的辩论也是如此。<span style="font-size: 18px;">球迷要想办法让辩论有点“技术含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实事求是地说,今天的网络舆情使CBA承担了太多:当球迷唱响“世上只有妈妈好”时,实际是对“特权”的愤怒;对某“王朝”元老球员的嘲讽,实际是对区域性歧视的不满。如果不是网管的过滤,不知会沦落到什么地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于CBA现状的不满,还体现在骂姚明以及他主持的篮协,急吼吼地“要造就翻天覆地的急速变化”,须知这样的“激进主义的前提必然是‘万众一心’、‘同仇敌忾’,从而为一元化体制铺平了道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是很赞同这个说法的,“给理想一点时间”。老球迷当然要问,我还得等多久?我倒不是鼓动大家放弃它,但“观念的水位”不变化,要想船高起来真的不现实。所以,要想让CBA变得更好,球迷并非现成的享用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