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唐不夜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的大雁塔脚下,北起大雁塔南广场,南至唐城墙遗址,东起慈恩东路,西至慈恩西路,街区南北长2100米,东西宽500米,总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是全国唯一一个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的大型仿唐建筑群步行街,为西安地标性景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首先映入我们眼帘大雁塔建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据介绍大雁塔高64米,有7层,底部是正方形的,下大上小。进入大雁塔底层,你会看到墙上有许多壁画,琳琅满目。我们到达广场时已经傍晩时分,只是远远的眺望大雁塔,霞光余晖映照着塔身,使塔身更为华彩壮丽,儿时就知道大雁塔,梦想有一天能亲眼看看它,古稀之年终于实现了儿时的愿望。我们几个驴友选好角度,互相留影。太阳已经下山,夜幕降临,各种各样的彩色灯光瞬间亮起,玄奘的高大塑像矗立于夜空之中,格外引人注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唐不夜城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建有大雁塔北广场、玄奘广场、贞观广场、新时代广场四大广场。还建有现代四大文化场馆:西安音乐厅、陕西大剧院、西安美术馆、曲江太平洋电影城。还建有大唐佛文化、大唐群英谱、贞观之治、武后行从、开元盛世等五大文化雕塑。是西安唐文化展示和体验的首选之地,大唐不夜城盛况空前,长久不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唐僧身着袈裟,手持掸杖,行佛礼,侧身于夜空之中,西望长安,显示其仙气袅袅悠然出世之感,真有大唐第一高僧之风。基座周围人声鼎沸,大多合掌恭敬于唐僧塑像之下。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看小说《西游记》,后来又看了电视剧《西游记》,,对唐僧的形象烂熟于心,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也同样也心中默默许愿。说话间我们就到了新文化太平洋影城,这一个外型古典,内部现代化的影城,三层楼阁,飞檐翘角,斗拱承托,红墙黄瓦,大红宫灯悬挂在飞檐之下,显市出宫殿恢宏气派,圆拱合扇大门呈现出建筑的独特魅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大唐诗人王之焕的夸张形象特别引人注目。之涣唐朝诗人。幼年聪颖,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以门荫入仕,授衡水主簿,在任上娶衡水县令李涤之女为妻。后受人诬谤,拂衣去官。天宝元年(742年),补文安县尉,清白处世,理政公平。卒于文安任上,时年五十五岁。归葬洛阳县北邙山祖坟。王之涣精于文章,善于写诗,多被引为歌词。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二首》等。尤善边塞风光,"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边塞诗快炙人口。已为千万人所喜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绝是柳宗元的代表作。柳宗元字子厚,山西省运城市芮城人,世称河东先生。官至柳州刺史,又称柳愚溪。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章的成就大于诗作。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被推为“游记之祖”。元和十四年(819年),柳宗元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追谥其为文惠昭灵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昌龄的诗代表作"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千百年来,侩炙人口,小儿背诵,街巷阡陌,多闻其声。王昌龄早年困于农耕,生活较为贫贱,经历坎坷,聪明好学,勤奋努力,在三十岁时中进士,任校书郎,后又任汜水尉,又因某种原因,被贬岭南,回长安后,改任江宁丞,安史之乱后,遭刺史闾丘明杀害。王昌龄才华横溢,他的诗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有边塞、宫寃、离别等。他的作品流传至今的有181首。他的诗作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刘禹锡出生于苏州嘉兴(今浙江嘉兴)。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任太子校书,迁淮南记室参军,后入节度使杜佑幕府,深得杜佑的信任与器重。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亦迁监察御史。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读王叔文为首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唐顺宗即位后,刘禹锡参与“永贞革新”。革新失败后,屡遭贬谪。会昌二年(842年),迁太子宾客,卒于洛阳,享年七十一,追赠户部尚书,葬于荥阳。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白居易并称“刘白”,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留下《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刘禹锡的哲学著作《天论》三篇,论述天的物质性,分析“天命论”产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义思想。著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集》。诗集十八卷,今编为十二卷。《陋室铭》传诵千古,现录如下:《陋室铭》唐 刘禹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虞世南(558年-638年),字伯施,慈溪鸣鹤人(今浙江省宁波市慈溪市观海卫镇),陈朝太子中庶子虞荔之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诗人。虞世南生性沉静,执着好学。官拜秘书郎、起居舍人。隋朝灭亡后,李世民灭窦建德后,引虞世南为王府参军、记室参军、弘文馆学士,与房玄龄等共掌文翰,成为“十八学士”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封永兴县公。他虽容貌怯懦、弱不胜衣,但性情刚烈,直言敢谏,深得李世民敬重,时称“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贞观十二年,虞世南去世,享年八十一岁。虞世南善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合称“初唐四大家”,虞世南从儒学为规,修身力行。崇尚孔子“节用而爱人”的思想主张薄葬。圣人深思远虑,安于薄葬,是为长久之计。虞世南对扩大儒学影响起一定作用。所编的《北堂书钞》,为唐代四大类书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类书,原有诗文集三十卷,已散失不全,另有《虞秘监集》 行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弘文馆学士褚亮之子。出身河南褚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期,追随西秦霸王薛举,担任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得到唐太宗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累迁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司空长孙无忌同受遗诏辅政。唐高宗继位后,升任右仆射,册封河南郡公,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书,累迁右仆射,参知政事。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神龙革命后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天宝六载(747年),配享唐高宗庙庭,累赠太尉。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茶圣陆羽(733年—约804年),名疾,字鸿渐,又字季疵,唐代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人。唐代茶学家、茶文化奠基人。上元初年(760年),陆羽隐居苕溪(今浙江湖州),撰《茶经》三卷,对茶的性状、品质、产地、种植、采制、烹饮、器具等皆有论述,该书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陆羽生性诙谐,与女诗人李季兰、诗僧皎然交厚,晚年隐终卒葬竟陵(一说葬于湖州杼山)。陆羽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茶经》而闻名于世,对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陆羽的事迹在《新唐书》《文苑英华》《唐才子传》《全唐文》等文献中有所记载,其著作颇丰,不过大部分作品已散佚,唯有《茶经》三卷完整存世。他亦工于诗,但传世者不多。《全唐文》存文五篇,《全唐诗》存诗二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王孝通生卒年代不详。大约生于北周武帝年间,逝世在贞观年间。王孝通曾在隋朝做官。唐初为算历博士,从八品,参修历法,武德六年(623年)与吏部郎中祖孝孙校勘傅仁均的《戊寅元历》,曾提出批评。武德九年(626年)任通直郎太史丞,从七品。毕生喜好数学,对《九章算术》,和祖冲之的《缀术》都有深入研究,在《上缉古算术表》一文中,对《九章算术》和《缀术》的不足之处,都提出过批评。著有《缉古算经》,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三次方程式及其解法,唐代为算经十书之一,为国子监的算学课本,对后世有深远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僧一行(公元683年~公元727年),唐朝僧人。中国唐朝天文学家和释学家,本名张遂,巨鹿(今属河北)人,一说魏州昌乐(今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人。谥号“大慧禅师”。一行少聪敏,博览经史,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时道士尹崇博学先达,素多坟籍。一行诣崇,借扬雄《太玄经》,将归读之。数日,复诣崇,还其书。崇曰:“此书意指稍深,吾寻之积年,尚不能晓,吾子试更研求,何遽见还也?”一行曰:“究其义矣。”因出所撰《大衍玄图》及《义决》一卷以示崇。崇大惊,因与一行谈其奥赜,甚嗟伏之。谓人曰:“此后生颜子也。”一行由是大知名。</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孙思邈(581年-682年),享年101岁,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州区)人。唐代医学家、道士,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孙思邈自幼多病,故立志于学习医学知识。青年时期开始行医于乡里,其提倡并践行以“大医精诚”之医德对待患者,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深为群众崇敬。605年-618年间,孙思邈游学四川,后隐于终南山炼丹。与沙门道宣律师交厚,写了不少道家炼丹方面的著作。唐太宗、高宗曾多次招他任国学博士、谏议大夫等职,均谢绝,唯于673年时任承务郎,执掌尚药局,掌管合和御药及诊候方脉等事务。次年,因病辞退。682年,孙思邈卒。孙思邈在数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晚年还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孙思邈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法改为按方剂主治及临床表现特点相结合的分类法,成为以方类证之指南;提倡的脏腑虚实、寒热辨证,对后世脏腑辨证影响深远;总结妇、儿科成就,提出应独立设科,对后世妇、儿科形成专科有促进作用;提倡保健灸(足三里),按摩、导引、散步,轻微劳动及食治、讲求卫生等结合,为老年病的防治也留下了宝贵经验。孙思邈逝世后,被后人尊为“药王”,并将其故乡的五台山改为药王山,还为其建庙塑像,树碑立传。在我国医药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一路走来,我们仿佛穿越到了大唐长安,街道两旁灯红酒绿,只是灯光不同,因为为唐代还没有发明电呢,即使是路灯也应该是火烛灯笼,或者是外边加个玻璃罩。而这里大街灯火通明,各种彩灯彩妆彩树流光溢彩、姹紫嫣红、绚丽多姿,把大唐不夜城装扮得格外壮观美丽,大街小巷挤满了青年男女,还有不少着唐装。对面走来一对青年男女,男土长袍腰束宽带,头着花帽(幞头),风度翩翩;女人着长裙,披霞帔,轻风漫步,拂柳分风,仪态万方。李白有诗曰“柳叶欺眉,石榴花羡裙”却也真是再现了当年的盛况。二人一边走一边说说笑笑,十分契合,看上象是一对情侣,用这种方式谈恋爱也算古为今用了。</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大唐不夜城不仅是文化艺术中心,有众多文化名人的塑像,个个栩栩如生,充分体现了大唐时期的文化盛宴,它的饮食文化也令人叫绝。一座座小巧玲珑的小吃摊位整齐干净排列在街道两旁,肉夹馍、羊肉泡馍、凉皮、甑糕、Bianca Bianca面等十几地方特色的美食让人欲罢不能。我们首先选中了</b><span style="font-size: 20px;">肉夹馍:其酥脆外皮,鲜美多汁的肉夹心,一口咬下,口水横溢,鲜香无比,此刻感觉世界上没有比这更好吃的东西了。本来还想再吃一个,同伴提醒,西安特色小吃很多,我们去吃羊肉泡馍吧。醇厚的羊肉汤底,配上酥软的泡馍,每一口都是满满的鲜香辣的满足感,吃得肠饱肚圆。接下来,再无口福,只是饱饱眼福,闻闻香味。凉皮:弹爽滑的面皮,搭配香辣的调料,简直是夏天解暑的救星。油泼扯面:面条劲道,滑溜的面贴上独特的调料,简直是舌尖上的艺术品。凉拌凤爪:酱香四溢的凤爪,咬下去,鲜嫩多汁,让你停不下来。商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小吃的多种多样使我们眼花撩乱,大唐的文化名人让人目不暇接,精美的仿古建筑完美的折射唐代的经典建筑风格和高超的艺术设计,在各种彩色灯光下,一座座艺术宫殿更加精彩绝伦。我们沉浸其中不能自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武后行从雕塑中间被拥簇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武则天,该组雕塑以唐代仕女画家张萱的《皇后行从图》为蓝图,连接在贞观广场和开元广场之间,上承贞观之兴,下启开元之盛,完整地展示大唐盛世气象。唐朝文化远播东西,中华文明影响世界。万国来朝雕塑表现的就是大唐王朝四海归服,万国来朝的盛世景象。再向南走,就是贞观纪念碑了。</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治世局面,特指唐朝初期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和文化繁荣阶段,由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627年至649年)所形成。这一时期的治理特点包括唐太宗的贤明领导、广泛采纳意见、珍惜生命、自我克制以及接受批评建议的能力;他还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重视农业生产、实行节约措施、鼓励休养生息、促进文化和教育的复兴,以及对边疆地区和平发展的关注。这些政策和措施带来了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国家的边防。贞观之治不仅奠定了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的基础,而且也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南朝陈黄门侍郎欧阳纥之子。隋炀帝时,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受封渤海县,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十五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欧阳询精通书法,与虞世南、褚遂良、薛稷这三位并称“初唐四大家”。与欧阳通合称“大小欧”。书法于平正中见险绝,号为“欧体”。代表作包括: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看,她象春风一样,迈着轻盈的脚步姗姗而来,浑身散发着缕缕沁人的清香。她象娇嫩的草芽,从坚实的暖暧大地冒了出来,她是柔软的柳条任由春风吹拂,她是刚刚岀壳的鸳鸯,扑腾着幼小的翅膀,浮游在渼陂湖的水面上……一位豆蔻年华少女,身着薄如蝉翼的丝巾从熙攘的人群中款款走来,她或许来自名山大川,或许来自黄土高原,或许来自边塞山村,或许来南海,或许是来自北疆,或许来自西域,或许来自东方,她留下了丝丝绿意,也为大地披上了秋装,她越过了翠绿的田野,留下了点点翠光,她留下了青春的气息,也留下了人们无限的暇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褚遂良(596年~658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唐(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唐朝宰相、政治家、书法家,出身河南褚氏,博学多才,精通文史。隋末时期,追随西秦霸王薛举,担任通事舍人。归顺唐朝后,得到唐太宗重用,历任谏议大夫、黄门侍郎,累迁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与司空长孙无忌同受遗诏辅政。唐高宗继位后,升任右仆射,册封河南郡公,历任同州刺史、吏部尚书,累迁右仆射,参知政事。反对册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今长沙)都督。武后掌权后,迁桂州(今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卒于任上。神龙革命后追赠右仆射,谥号“文忠”。天宝六载(747年),配享唐高宗庙庭,累赠太尉。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1]),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名臣、书法家,秘书监颜师古五世从孙,司徒颜杲卿从弟。颜真卿出身琅琊颜氏,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登进士第,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因得罪权臣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世称“颜平原”。安史之乱时,颜真卿率义军对抗叛军,一度光复河北。后至凤翔,被授为宪部尚书。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兴元元年,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他遇害后,嗣曹王李皋及三军将士皆为之痛哭。追赠司徒,谥号“文忠”,被后世誉为“人艺和谐统一的典范”(王进玉评)。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其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行书气势遒劲,创“颜体”楷书,对后世影响很大。与赵孟頫(Fu)、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又与柳公权并称“颜柳”,被称为“颜筋柳骨”。又善诗文,有《韵海镜源》《礼乐集》《吴兴集》《庐陵集》《临川集》,均佚。宋人辑有《颜鲁公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唐朝中期官员、书法家、诗人。柳公权出身河东柳氏,为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状元初任校书郎,进入夏州李听幕府。柳公权于穆宗、敬宗、文宗三朝官居侍书,长在朝中。先后历仕七朝,累官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世称“柳少师”。晚年以太子太保致仕。咸通六年(865年),柳公权去世,享年八十八,获赠太子太师。柳公权工于辞赋,擅长书法。其书初学王羲之,遍观唐代名家书法,吸取了颜真卿、欧阳询之长,溶汇新意,自创独树一帜的“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后世有“颜筋柳骨”的美誉。以楷书著称,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传世碑刻有《金刚经刻石》《玄秘塔碑》《冯宿碑》等,行草有《伏审帖》《十六日帖》《辱向帖》等,墨迹《蒙诏帖》、《王献之送梨帖跋》,传于世。《全唐诗》《全唐诗外编》存其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唐玄宗开元三年(715年),王维离家赴京城,希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由于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开元五年(717年),在长安,其间有时至洛阳。有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负责音乐、舞蹈等教习,以供朝廷祭祀宴享之用。然而供职仅数月,就因属下伶人舞黄狮子而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黄狮子舞是专供皇帝享用的,故伶人私自作舞为不敬,累及王维得罪贬官。赴济州途中作《宿郑州》等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王维从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和山水中寻求寄托,他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这种心情充分反映于他的诗歌创作之中。当时不少人推崇王维此类诗歌,主要是对其中体现的闲情逸致和消极思想产生共鸣。明代胡应麟称王维五绝“却入禅宗”,又说《鸟鸣涧》《辛夷坞》二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便是一个明证。王维其它题材的作品,如送别、纪行之类的诗中,也经常出现写景佳句,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都是传诵不衰的名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李商隐幼年丧父,随母还乡过着清贫的生活。十六岁时,因擅长古文而知名。大和三年(829年)移家洛阳,结识令狐楚等前辈。令狐楚欣赏他的文才,亲自授以今体章奏之学,并给予资助,后又聘其入幕,至开成二年(837年),考中进士,及第后再入令狐楚幕,令狐楚死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不久娶王女为妻。次年应“博学鸿词科”考试,已被录取再遭刷落。会昌二年(842年)应“书判拔萃试”,被授秘书省正字。宣宗即位后,随即放弃京职,随郑亚赴桂海。后期十几年时间,都漂流各地,为各地幕僚,开始笃信佛教。大中十二年(858年),因病退职还乡,在郑州去世。李商隐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其诗构思缜密,多用含蓄象征的手法,精工富丽的辞采,婉转和谐的韵调,曲折细微地去表现深厚的情感。李商隐胸怀“欲回天地”,力促唐王朝中兴的志向,但身处晚唐已无实现抱负的可能。其骈体章奏与哀诔之文因形式瑰丽、情文并茂而在当时极负盛名,曾自编为《樊南甲集》等,李商隐还是晚唐杰出诗人,其诗各体俱有佳作,尤以五七言律绝成就为高,七言律诗的造诣更是上追杜甫而独步晚唐。主要作品有《瑶池》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代古典诗词作家苏缨、毛晓雯著《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多情却被无情恼”,东坡这一句词若孤立来看,正可用作李商隐一生的总括。多情者本已易于自伤,况欲于无情的世界里寻觅情的归所,而终于无处堪用其情,便只觉得世界辜负了自己。这话对李商隐而言,没有半分矫情,毕竟他所有的委屈都是应该的,因为这世界当真辜负了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慧能(638—713),俗姓卢氏,唐代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县)人。佛教禅宗祖师,是中国历史上有重大影响的佛教高僧之一。得黄梅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东山法门,为禅宗第六祖,世称禅宗六祖。唐中宗追谥大鉴禅师。有《坛经》流传于世。据《宋高僧传》等记载,俗姓卢。原籍范阳(郡治在今北京城西南),生于南海新兴(今属广东)。三岁丧父,稍长靠卖柴养母度日。因听人念《金刚经》,得知是黄梅弘忍处传授,于是在龙朔元年(661年,一说咸亨间[670-674])时,赴黄梅参见弘忍,作“行者”,在碓房舂米。后弘忍为选嗣法弟子,命寺僧各作一偈。上座神秀主张渐悟,作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主张顿悟,让人代书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此句按敦煌本《坛经》作‘佛性本清净’),何处惹尘埃。”得到弘忍赞许,密授法衣。因惧人争夺法衣,回到岭南,混迹市间十六年。仪凤元年(676年,一说垂拱年间[685-688]),在南海法性寺遇印宗法师,得以落发,智光律师临坛为授满分戒。第二年回到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与神秀在北方倡行的“渐悟”相对,史称“南顿北渐”、“南能北秀”。武则天和唐中宗曾召慧能入京,均辞。圆寂后,受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时光倒流,沉浸在千年历史的浩瀚长河中的远古王国,辉煌的文明,在心灵深处重燃起了无尽的向往,在这个神奇的时空穿梭中,每一个来到大唐不夜城的旅行者,到西安领略盛世之美。长安城内,高耸入云的宫殿和华丽壮观的建筑将使你目眩神迷。漫步于紫禁之巅,感受着曾经帝王们庇佑下的荣光与权力。大街小巷间,熙熙攘攘的人群和喧嚣的市井让你仿佛置身于真实而活跃的历史场景中。品味着传统美食,在舌尖间感受着香辣麻鲜、酸甜苦辣交织而成 的滋味。听一曲古琴,在音乐中寻找那份深沉与灵动相融合的情感。西安,一座十三朝古都风貌,凝聚着每一个历史瞬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