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瓷工艺创作之我见

一隅阁主人

<p class="ql-block">  刻瓷工艺创作之浅见 </p><p class="ql-block"> 季云华 胡彬</p><p class="ql-block"> 刻瓷是中国一门传统手工艺术,有着悠久历史,为中国非遗之一。它是如何创作的?运用哪些技法?有哪些要领?笔者在借鉴前人经验基础上,加之近年来创作一点体会,今作些整理和研究,与同好分享。</p><p class="ql-block"> 一、刻瓷工艺基本方法与要领 </p><p class="ql-block"> 刻瓷是我国独特的民间工艺,它是以瓷为“纸”,以刀代“笔”,在素面瓷器上,通过镂、凿、划等技艺,刻出各种图形和图案的一种纯手工技艺。</p><p class="ql-block"> 刻瓷所用是用高碳钢或金刚钻石制成的特制刀具,坚韧无比,熟练使用有一定技巧。其创作刻瓷有两种基本方法:</p><p class="ql-block"> 其一是凿刻。一手握刻刀,一手拿击打物,击打物可以是铁锤,也可以是木锤。按照点、线、面,联点成线,联线成面,深深浅浅,虚虚实实,刀刀见痕,笔笔相连,形成屋漏之痕,虫蚀之迹。作品拙中藏巧,镂、凿淋漓尽致,图像生动,栩栩如生,自然崩裂,形成一系列完美而又精细的瓷刻作品。它具有“触有手感,观有笔墨”的艺术感观,因而被人们称为“陶瓷上绣花”。</p><p class="ql-block"> 其二是镂刻。手握刻刀,不用锤击,按原先设计好的图形结构进行刻画,它用于表现线条流动飘逸的图案,以白描人物的头发、胡须、鸟和动物羽毛为主,此种方法要求作者要有较深厚的基本功,有金石篆刻的用刀方法与技巧,还要求创作者必需具备娴熟的手工技艺与一定的文化修养,在诗文、书画与篆刻等方面皆有一定的造诣,同时具备一定的悟性,这样才可能创作出精美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了解了刻瓷方法以后,在作品刻制的具体过程中,只懂得几种刻制的理论方法,并不等于就会操作,更谈不上刻好和刻精,还必须掌握刻瓷的基本要领,现归纳为:</p> <p class="ql-block">一、因形下刀,胸有成竹。一个字,一束花,一个人物,一个鸟虫,一条线都有它的起刀点和落刀处,即在刻制一件作品前,从何处下刀,哪个部位上变换,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要按物体形态下刀,切不可盲目。</p><p class="ql-block">二、掌握笔法,亦步亦趋。要懂书法绘画基本知识,刻一个字要知道这个字的起笔和收笔过程,了解每个字的结构,掌握先写哪一笔,后写那一笔。知道了笔法以后,在下刀时要紧紧掌握先写后刻,后写先刻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刻瓷刀法,使刀痕清晰可变,图形生动。</p><p class="ql-block">三、层次清晰,笔划分明。写字和绘画都是横、竖、点、线、面组成的,因此在刻制作品的过程中,按照横划要竖刻,竖划要横刻原则,做到层次清楚,笔划分明,构图生动,布局合理,具有鲜明的刻瓷特点和观赏价值,充分展现传统工艺深邃和魅力。</p><p class="ql-block">四、稳准适度,循序渐进。一是“稳”,在运刀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有快有慢,快慢适中,刀刀见痕,不能急于求成。二是“准”,要看准字迹和物体形象的起笔落笔,点、线、面和每一笔划的粗细、疏密,锤击凿刀时每锤都要落在凿刀的顶端,不偏不斜,以免瓷质釉面刻崩刻坏。三是适度,因为所用的刻刀宽度不一,刀痕要求有深有浅,字迹或物体的形象又各不相同,要求不一,所以在润刀时锤击要求用力适度,不偏不移,不能平衡用力。</p><p class="ql-block">五、量力而行,用刀平稳。从瓷质和釉面上说,由于窑口不同,瓷质釉面又软有硬,锤顶也有大小不一,锤的轻重不同,因此在挥锤润刀时,应该量力而行,用刀平稳可控,把握好轻重缓急,既传承传统工艺精华,又符合今人审美观念。</p><p class="ql-block">六、锤刀并用,有疏有密。陶瓷器制品的共同特点就是光滑而又脆硬,用单一的凿刀时,难于刻制出好作品来。因此必须用特制小锤按照不同物体和布局,用不同节奏,锤、刀相击,在锤、刀相击的过程中,击打或轻或重,或缓或急。通过锤打相击,交叉使用,才能在瓷面刻出一道道清晰可见痕迹,刻出栩栩如生的图像。</p><p class="ql-block">七、有虚有实、刀法灵活。活是从刻崩的痕迹上看似断又似</p> <p class="ql-block">连,有虚有实,点、线、面组合出来的物体或形象清晰可见,刀痕排列有序。通过刻制各种物体形象,运用灵活刀法,通过虚虚实实的刻制过程,充分展现出作品的艺术效果,体现物体或人物厚重感。</p><p class="ql-block">二、 刻瓷工艺主要刀法和技巧</p><p class="ql-block"> 刻瓷的种类、刀法多种多样,随着文化艺术发展和时代进步,刻瓷创作不断有新的形式、新的刀法、新的技巧出现,概括主要有:</p><p class="ql-block"> 1、主要刀法和技巧</p><p class="ql-block">(1)、垂直法。就是凿刀前端与工件表面垂直90度接触,击打后形成刀痕,这种刀法对大面积的图形和影雕刻瓷作品微调比较实用。(2)、斜面法。就是将凿刀头与瓷面成15度接触,击打后线的痕迹形成一边深一边浅的线条,此种刀法实用于白描图形,使得单线条的颜色不单一,图像有厚重感,不呆板的效果。</p><p class="ql-block">(3)、旋转法。就是将平凿刀柄在手中边旋转边击打,边击打边旋转形成圆形,这一刀法一般实用于花蕊 、花瓣、鸟头和眼睛等等。(4)跳刀法。这一刀法就是刀与工件在击打中位移,形成跳跃感觉,这要根据图形情况而定,一般用虚光、定位或做小样中使用等等。</p><p class="ql-block">(5)打磨法。这一方法就不用凿刀了,而是用金钢砂、砂棒和砂轮,主要对人物面部、手部和衣服等比较细腻的地方进行打磨。</p><p class="ql-block">(6)划线法。这一方法用刻刀,而不用锤子,用手握刀柄在工件上划线条,就好像手握笔写字一样,对人物的头发、胡须、婚纱、鸟的羽毛等划线条。</p><p class="ql-block"> 以上的六种刀法和技巧,是刻瓷过程中最主要的刀法,也是创作瓷刻作品的基本功。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点、线、面、镂、凿、划,这六种方法不是单独使用的,有时是相互穿插交替使用。这些刀法掌握熟练程度高低,理解深浅,在瓷刻作品中都会表现出来。</p><p class="ql-block"> 2、刻瓷分类方法:</p><p class="ql-block">(1)平面或浅雕法。即以镂刻、凿刻和镂刻凿刻相给合的手法,来塑造各式各样图案的,在刻制过程中这是最常用的基本方法。</p><p class="ql-block">(2)浮雕堆集法。即在瓷土未进高温烧制前,在坯基上堆捏各种图形后再进炉窑烧制,出窑后再运用刻瓷手法加以修饰。此种方法运用比较少,非一般工艺师能为之。</p> <p class="ql-block">(3)彩釉雕凿法。即在烧成后的彩盘上,运用刻瓷的手法加以整理加工修饰。</p><p class="ql-block"> 这三种刻瓷技法,是当前刻瓷的大体分类方法,而第一种技法则是现代刻瓷工艺师,可以推广普及的方法,也是刻瓷的基本手法。</p><p class="ql-block"> 学习刻瓷必需从基本刀法上入手,一件瓷刻作品艺术水平高低,首先从刀法上看工艺技巧,从刀法见功夫。不同的题材,不同的构图用不同的刀法,同一件题材也可以用好几种刀法,同时使用。故熟练掌握并深刻领悟刻瓷刀法,是有着重要意义的。</p><p class="ql-block"> 三、刻瓷工艺重要步骤和关键点</p><p class="ql-block"> 刻瓷创作同书法、绘画原理相似,动(笔)刀之前,亦要讲究选题、立意、布局、构图、落款等,做到成竹在胸,主题突出,其主要步骤有:</p><p class="ql-block">其一,立意,选择表现题材。古人云“意在笔先”,在没刻制作品之前是应有所思索的。如作品主题是什么?受众面有多大?甚至要考虑地域、民族、信仰以及它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因此,在立意时首先选择健康、优美、阳光、时尚的题材。选择题材的基本原则是以传统刻瓷为基础,在这一基础上要考虑有浓厚的诗情画意,要贴近生活,贴近当前形势,要有时代气息,积极反映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旅游文化,兼顾内在美和外在美的融合,从而使刻瓷作品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境界,为乡村振兴,中国文旅发展建设服务。</p><p class="ql-block">其二,构图,选择表现重点。立意之后,就应着手于构图,注意构图要严谨,主题要突出,层次要分明,形象要生动,构图要宁简勿繁,巧妙细致,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特点,又体现新时代风貌,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从而符合今人审美需要。</p><p class="ql-block">其三,刻制,选择表现方法。一、工笔线描法,也叫双勾法,此形式刻法,大多用在刻制工笔人物、花卉以及双勾书法等。刻制出来的画面工整细致,形象生动逼真。二、写意块面法,也叫镌刻刀法,就是以其密集的点或排列,形成浓中有淡,疏中有密,纵横交错的块面,从而表现人物形象和物体图案,使画面笔墨淋漓,形象生动传神。</p><p class="ql-block"> 线面结合法,就是钻刻和镌刻相结合</p> <p class="ql-block">的办法,在一件物体上既有钻刻的内容,也有镌刻的部分,在一个画面上的线条有粗有细、粗细相间,主题突出,主次分明,更有诗意,更富颜值。</p><p class="ql-block"> 瓷刻作品目前常用的有两类瓷盘颜色:</p><p class="ql-block"> 一类是黑色或宝石兰等单色盘,主要用来创作影雕作品,作品完成后不涂颜色,通过雕、凿、镂、划等技法,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用不同的深浅度来表现人物和物体,这一技法较为复杂,对创作者的基本功要求很高,非一般工艺师能为之。</p><p class="ql-block"> 另一类是白瓷,即常说的素面瓷盘或瓷板,这类作品需要上色。一件瓷刻作品在刻制完成后,就进入最后工序——着色和落款,它是修饰、点缀作品不可缺少的艺术形式与关键环节。一件彩绘瓷刻佳作,能和水平高的油画作品媲美,因为它所用的技巧都与油画技巧有相似之处,如透明覆色法、不透明覆色法和不透明一次着色法,能做到很强的二维甚至三维空间感效果。不同图案或题材上色的方法,上色的程序也不一样,如国画、书法、工笔画等,要区别不同画派、不同书体的差别,在色调上以各自不同的标准,进行上色,把握原作神采,做到神形兼备。</p><p class="ql-block"> 瓷刻作品与绘画、书法一样,作品也要有题款。题款的位置,题款的字大小、高低、前后都十分有讲究,题款的要求是:既要简洁明快,又不要喧宾夺主,起到画龙点睛之效果即可。其方法和书画基本一样。题款形式综合起来,有一炷香形、横题形、短题形、长题形等形式,要根据图案实际情况而决定。题款及印章应与瓷刻作品本身融为一体,不仅是瓷刻作品不可缺少的,而且使瓷刻作品达到完整而又统一的目的。但瓷刻作品的题款不必像书法、绘画那样过长,字数应精而少,生搬硬套书画中的题款,也是不妥的。</p><p class="ql-block"> 以上体会与浅见,疏陋之处难免,敬请不吝赐教。</p><p class="ql-block"> 撰稿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员 季云华 胡 彬</p><p class="ql-block"> 录 2012.1.1 旧作</p> <p class="ql-block">2011年9月,此论文《刻瓷艺术创作之浅见》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经济研究导刊》杂志上发表。 刊号:ISSN1673-291X CN23-1533∕F</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