磅礴鼓韵民族魂

山观月

<h1>  在陕北乡下,每当过年过节,祈求神灵,喜事丰收,人们都要打起腰鼓。在那望不到边的黄土地上,用激情和矫健的身躯舞动着系着红色飘带的鼓棒,用陕北人特有的嗓音吼出那一个个燃烧的生命!</h1> <h1>  陕北腰鼓起源于春秋以前,原有迎神驱邪之意。秦汉时期,秦始皇整合六国,汉武帝开疆扩土,腰鼓就被驻防将士视同刀枪、弓箭一样,在边关战事当中是必不可少的装备。</h1> <h1>  随着时间的流逝。腰鼓从军事用途逐渐发展成为民众祈求神灵、祝愿丰收、欢度春节时的一种民俗性花会,从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众性,但在击鼓的风格和表演上,继续保留着某些秦汉将士的勃勃英姿。</h1> <h1>  解放前,腰鼓舞流行在安塞、横山等县。1942年解放区推行新秧歌运动,将腰鼓队中的其他形式,包括“拉花”、小场舞蹈节目以及队尾跟随的各类丑角人物等都删除了。成为一种纯腰鼓表演形式,从而更突出了震撼人心的表演气氛和情绪,以及民间腰鼓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h1> <h1>  全国范围内腰鼓的流行,则是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打到哪里。腰鼓就在哪里敲响,部队从陕北打到东北、华北。百万雄师胜利渡江和挺进西南,腰鼓舞遍及祖国各地。那时的腰鼓总是伴随着胜利而出现。因而人民又称它为“胜利腰鼓”。</h1> <h1>  1951年,腰鼓参加了中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由安塞冯家营村的艾秀山等民间艺人向中国青年文工团传授了腰鼓技艺,在布达佩斯举办的世界青年与学生联欢节上演出后,荣获特等奖,从而使腰鼓扬名海内外。</h1><div><br></div> <h1>  近年来,陕北腰鼓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h1> <h1>  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h1><h1> 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它们生动地反映了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忙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h1> <div><br></div><div><br></div><h1>2024.01.14</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