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事随笔 (七)

山上村人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父亲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姐姐是村里第一个女大学生。也是全县的第一个大学生。</p><p class="ql-block">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父亲在参加工作后,毅然决然的放弃工作和薪水,放下妻子女儿,甚至面对领导拒绝开党员介绍信的威胁,从头开始深造学习,他对知识的渴望 ,对学习的重视,一般人恐怕很难做到!</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农村女孩,能让她识几个字到小学毕业的家长就非常可贵了,更何况还是在一个贫困交加传统观念极强的山村里,可父亲坚定不移地支持我姐姐上高中考大学。</p><p class="ql-block"> 这是父亲的骄傲 !但更让我们全家骄傲,让全村羡慕的是我们家父子孙三辈一共有八名大学生(其中含三名硕士研究生)。</p><p class="ql-block"> 别说本村了,周围四邻八村也独此一家,用惊愕,惊诧,惊奇……什么词都难以表达心情了。因为祖辈们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庄稼人,是太行山上的一个小村庄的人,是祖宗八代都不敢想的天大的好事,是全村几百年都没有发生过的奇事。</p><p class="ql-block">用清朝科举来比,夸张点说,一门八举人!比五子登科毫不逊色!</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并不值得我们家太过骄傲 ,也不值得别人太过羡慕嫉妒恨。平常心看待,只能说明一点,一家三代都重视学习,好的家风传承的比较好, 这一点才是我们家最值得骄傲的。</p><p class="ql-block"> 从小,父母的对我们的教育,要努力学习是最多的。什么囊螢立雪、负薪挂角、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也慢慢明白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孩子犯了别的错可以谅解,犯了学习上的错那是绝对不让过,上初中时就因为学习,我挨了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大巴掌。上高中时,每天晚上在父亲的办公室里学习到十一点,父亲忍着后半夜的失眠也一声不啃。</p><p class="ql-block"> 我大女儿一岁多时在爷爷奶奶家待了一年,等离开时,爷爷用厚纸片写的四百多个字,在奶奶的督促下没有一个念错的。</p><p class="ql-block"> 我的两个女儿,小学六年除了星期六日,电视与她们无缘。</p><p class="ql-block"> 别说咱家的孩子笨,不会学;也别说咱家孩子不是那块料,学不会;更别说咱家祖坟没那个脉,想也不想。就一句三字经:“子不学,父之过”,谁生下来就是圣人?过去一个县有一个秀才就了不得了,现在哪个县没有上百个大学生?关键是家风!</p><p class="ql-block"> 好的家风,好的传承,一定会给家庭带来与他人不一样的感受,它会支起家族的大厦,让每一个人受益。辈辈传承下去,就成了刘罗锅下台阶了,这是大幸之事。</p><p class="ql-block"> 不过, 换个角度说,上大学只是一块敲门砖,用得给力,把知识的大门砸开了,打破了桎梏,脱离了相对贫困的生存环境,把人生的价值提高了一个档次。如果用得更好,则会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 时代在缓慢向前滚动,生活也在悄悄发生变化,能看到高科技的发展,知识的膨胀;能看到毕业的大学生多如牛毛,文凭的含金量越来越少;能看到身边少了打群架的,少了偷鸡摸狗的;能看到沉渣泛起,为发财不择手段的;如果觉得上了大学,学了专业,找了工作;生活提高了,享受快乐了,而忘记贷款、失业、紧张、不安全感的压力,没有继续努力充电、扩展视野、提高生存适应能力,就没有用好敲门砖。最后的结果实在不可预测。</p><p class="ql-block"> 古人学而优则仕,今人学而优则裕。营造学习环境,接受“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的道理,还愁咱家没有大学生?更进一步说,如果一辈子坚持学而不止,思而不辍,在某些方面超越同辈,给你带来的好处岂只一点儿?那怕自娱自乐,也比逛大街,打麻将,晒太阳强不知多少倍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