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轶事·拾粒今昔

R4196859

故事里的事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前些天说到小修小弄电器具,想起了一个词:拾粒,福州话读音ka Ⅰa。</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福州话拾粒的原意指居家喂养些鸡,让它啄食幼儿吃饭时撒落的饭粒或者吃剩的饭菜,不浪费。引伸的意思是家庭中一些不起眼的零碎物品与废旧物品,经过适当的加工改造,把它利用起来,或者自已动手制造一些用品,产生价值,为生活服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记得在潘坊插队时,四百斤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做过这样的事。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否?</span></p> <p class="ql-block">【四百斤】@R ,好久没用这个词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改革开放之前,许多物资紧缺买不到,有的要凭票供应。一些损坏的日用品器具如果能修复利用,则缓解了一点难题。坊间流行着口头语: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记得那时候市面上各行各业五花八门的修理店都有。从经济方面来说,自已拾粒一点,节省了购买或者修理的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上山下乡的年代,我们带着一双手一张口,一穷二白到潘坊,日常生活用品和农具,都是刚刚够,也没什么可拾粒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倒是闽北山区丰富的木材竹材给了我们用武之地,我们发挥创造力,自已制作一些家具用品;或者购买一些电子元件自已装置收音机,丰富了单调的农村生活。拾粒了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当年在知青楼的广阔天地里,说它广阔,因为有空余的房间,可以专门作为木工房。农田收工,饭后空余时间,都可以见缝插针动动手,互相切磋,尽情发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无师自通的依奇,配备了比较齐全够用的木工工具,他的木匠手艺不说炉火纯青,也够木工水准了,做出来的东西可与家具店媲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山村不少木工篾匠都不是专业拜师学艺的,靠前辈言教身传,心灵手巧。我也曾模仿他们的手艺,从破竹篾到编织,亲手制作过类似于配图但更漂亮的菜篮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至于四百斤等知青装置半导体收音机自用或者帮助生产队社员装置,在《小村轶事》的其它篇章里有生动的记叙。在僻静的山乡能听到收音机里响起“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广播电台”及“XX之音”的声音时,我们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豪情满怀。</span></p> <p class="ql-block">【武术节】依奇做樟木箱的技术可跟细木工媲美。👍👍👍👍👍👍👍👍👍🌹🌹🌹🌹🌹🌹🌹🌹🌹</p> <p class="ql-block">  潘坊山区除了丰富的竹木材,还供给人们山珍野味。原木栽培的香菇,土生土长的竹笋都是我们的最爱。清明前后,毛竹笋破土而出,人胃的消化能力绝对赶不上雨后春笋的生长速度,而香菇一茬接一茬地生长,所以都有了烘干保存的需要。</p><p class="ql-block"> 拾粒能力极强的四百斤着手搞起来,随手可取的杉木板,陶盘电炉丝组成了实用的烘干箱。电烘笋干烘香菇,高效便捷,占地极少,与菇农笋农采用的土屋木炭烘烤各有千秋。</p><p class="ql-block"> 也有“翻车”的时候,由于刚买来的洗衣肥皂湿度大,顺理成章也想烘干好存放,可惜竟烘熔化了。你知道为什么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社会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如今不缺钱,更不缺物资了。拾粒的作用和意义也在转变,已不是为了省那么一点点钞票,也不是因为买不到,网络购物,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买不到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那么,现在拾粒为了什么呢?我想为了拾粒自己的脑筋,拾粒自己的动手能力,拾粒自己的空闲时间。你赞同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故此,出于兴趣和习惯,我备有电工、木工、水电工的简陋工具,还常常自已动手拾粒一些日用品,电灯水管之类。在我们这个白发苍苍的年纪,如果还能动手又动脑,且不虚度时光,是不是值得庆幸呢?</span></p> <p class="ql-block">【劳鸻】@R 受你的杰作启发,写了回忆。感谢当年的患难之交🙏🙏</p> <p class="ql-block">【劳鸻】也忆“拾粒”</p><p class="ql-block"> 我没有考证过“拾粒”的语源和翻译。福州话发音”Kala”,使我想起近音的英语单词“collect”, 意为收集,吸纳。不知可有关联。 </p><p class="ql-block"> 我们插友中有很多福州俗语大师。R在美篇“拾粒今昔”中提到的“四百斤”就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 作为“四百斤”的老室友,我记得“拾粒”确是他当年最早提出,并成为口头禅的。插队的生活既有农忙时紧张而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有平常简单重复的耐力活,更有较多的休闲季节和闲遐的早晚时光。刚到农村,“四百斤”对业余时间的增加特别敏感,就把“拾粒”挂在嘴边。看来他从来就有珍惜时间的习惯。</p><p class="ql-block"> 开始的“拾粒”活动是指利用出工砍柴种菜等农活外的休闲时间,自己动手干些零碎杂事,例如对日常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小修小补。后来“拾粒”活动扩大到利用平常业余时间,发展个人兴趣爱好,例如做竹木家具,安装半导体收音机等。</p><p class="ql-block"> 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四百斤”读书学习的“拾粒”劲。插队三年,我们一起住在大队部楼上。他时常收工后一进屋,就放下锄头砍刀,卸去蓑衣外套,进入“拾粒”世界。他是个典型的理工男,从未放弃为他的理想“拾粒”。在那个世界里,他是不希望被干扰的。为此,他还与我约定“拾粒”时间专心读书的规矩,也使我受益良多。</p><p class="ql-block"> 由于“四百斤”坚持不懈专心执着的“拾粒”功,插友曾称他“拾粒大师”。几十年后“拾粒大师”成了博士教授。他可能不再把“拾粒”挂在嘴边,但“拾粒”功已经成为他的习惯,他的修养。看到他不时在插友群里提问探索,我就想起当年在大队部楼上孜孜不倦坚持“拾粒”的“四百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