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岭王家大院

小溪连湖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坐落于茂岭村中心位置,地处河崖头,北靠南山。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左右,这里是茂岭村的经济、交通、生活、娱乐中心。(经济是指这里有个小联营,家庭的烟酒糖茶,咸菜、盐,酱油、醋,学生的铅笔、刀子、本子都要从这里买。交通是指这里四通八达,进出桃花峪煤矿的唯一公路。生活、娱乐是指这里有全村唯一的自来水供应点,村里放电影的地点。每天下午人们吃完晚饭,都会出来到这里站站、看看,玩玩、唠唠嗑。)</p><p class="ql-block">大院南北长三十七米,东西宽二十三米,大约八百五十平米。</p><p class="ql-block">大门朝东,青砖提拔、挑沿,黑瓦罩顶,两扇黑漆大门,进门迎面有一面影背墙,画面是松鹤延年,门楼虽小但很别致。</p><p class="ql-block">院子是个二进院,东南角还单独设了一个小院,大大小小共有房子三十五间。院子里没有宽房大屋,高楼大厦,青砖提拔,墩窑几插兜这算是好屋了,大都是草屋,十几年就得抷一次屋,直到二零零零年前还基本保持完整。</p><p class="ql-block">我王氏家族先后在这里居住了二百多年,我统计过这个院子最多时,住过十三、四户人家,有七、八十口人住。后来人口不断增加,住不过来了,我的一个大爷王淑亭就在解放前最先搬出了大院,解放后包括我父亲在内先后搬出了共十家。我王家人员大多是居民,随着六十年代后的上山下乡,招工就业、当兵,考学到现在的外出打工,逐步搬出了大院,二零零三年最后搬出大院的是我的一个大爷王淑礼。由于多年无人居住,年久失修大都坍塌,唯一保存下来的房子是我的一个二爷爷八十年代,在院子的西面盖的三间大瓦房。</p><p class="ql-block">二零二三年底,仍住在茂岭村的王氏人员只有五家,不超十人。八零年时人口最多,大约是一百四十人,现在人口是一百二十人左右,十七世“连”字辈人最多为六十七人,其中男三十五人,女三十二人,“连”字辈年龄最大的有一百岁,最小的也有三十二岁。</p><p class="ql-block">提起这个大院,不得不说说我茂岭王氏家族的先祖和大院子的来历。</p><p class="ql-block">据族谱记载我茂岭王氏先祖是九世祖林,从淄川区磁村镇张李庄迁来,何年何月何因不详,也无任何记载。白衣庙里有两幢石碑,石碑上有我十一世祖的名字,这也是先人留下的唯一记载。</p><p class="ql-block">早的一块是道光二十二年(即1842年)修庙的石碑,上面有王盛论捐款二千二百,职位还是修庙的首事。第二块碑是同治九年修庙的石碑,两次修庙相隔二十八年,上面依然刻有王盛论的名字,这次排在首事的第一位,说明其在村里的地位。以前不知道九世先祖何年迁来茂岭,有了这块石碑上的记载,就能大约计算出先祖来的年代。我们假设一下道光二十二年先祖王盛论三十岁(三十而立,事业有成),他是先祖林的三子的长子,我们不管先祖九世林何种原因来到茂岭定居,想到的那时一定是个成年人了,就算是二十岁那年来的,那时人们结婚都比较早,这样从道光二十二(即1842年)往前推五十五年,得出先祖九世林大约来茂岭的年代是1787年,距今已二百三十多年了。关于王家大院的来历,小时候就听家里的老人讲起过,祖先来到茂岭以后,先是典了茂岭许家的屋住着,后买了下来,再后来王家出了个有钱的人,把整个园子买了下来。起初只盖了一个院子,院子的南面留有一块菜地,菜地里有口水井,供家人吃水和浇菜用。后来人口逐步增加,就又盖了第二进院和东南角的小院子,现在想想这个能人大概就是十一世祖王盛伦吧。</p><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留给我最深的记忆是在童年。上世纪七十年代,时兴春节拜年。八、九岁的我,大年初一早早到王家大院去给长辈拜年。大院有十来家,住着大爷爷、二爷爷、小爷爷、大爷、二爷、三爷、小叔等。进门一声“过年好”,叫的长辈们脸上乐开了花,糖果、瓜子、葵花籽给你往口袋里装。从大院里出来,四个口袋满满的,非常的开心和满足。多少年了还记忆犹新,历历在目,这也成了我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