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丽水缙云的“河阳古民居”始建于五代末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千年文化古村落,也是缙云旅游文化的一张名片。<div> 我们住在缙云仙都轩辕街东侧,距河阳古民居(现在是景区了)16公里,没有公交车,只能包车前往。吃过中餐后,几个喜欢寻古探幽的游友包车结伴前往“河阳古民居”,由于路程不远,每个人也就花了30元而已。<br></div> 进入河阳古民居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个四脚牌坊,牌坊的正面书写“河陽古民居”,两侧的立柱楹联上题有“幽壑含煙长毓秀,青山锁翠永流芳”、“唐宋望族长留千古风范,明清庄园笑迎八方嘉宾”。牌坊的北面楹联则书有“百棟民居柱磉(柱下的石墩)廰廊皆学位,千年村落门墙街巷尽文章”,牌坊的楹联简单明了的概述了河阳古民居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渊源。 旅游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对古村落的建筑和文化的传承起到了重要的维护和保护。而维护和保护是需要成本的,所以这些文化古村落作为景区,适当的收取一些门票也是理所应当的了。 进入河阳古民居的左侧,可以看道六根高高的旗杆,旗杆后面是好的的一块空地,如果仔细看的话,这里应该是一个废弃的四合院的屋基遗存,村民讲这曾经是河阳最为精美的一个屋子,不幸毁于一场火灾。 建于明初的财神庙“玉天公祠”,已经成为今天的商店了,公祠内原有的建筑格局、窗扇和精美的木雕依然保护的很好。 河阳村的先祖朱清源曾是吴越国钱王幕僚,为避乱而携带弟朱清渊而迁居缙云,因其祖籍源自河南信阳故而取前后两个字“河阳”,以此告诫儿孙们不要忘记祖源。<div> 自一世祖两兄弟开始,一直坚持清白和耕读传家的家风,千年间河阳朱家虽出大小官员有200多人,却没有出过一个受到朝廷处罚的贪官,足见其朱氏家族门风纯正。</div> 门罩前的匾额上书写“硽竹”,有山崖间的竹居的含义。 “硽竹“院落是是一个由几个四合院连接的大的二层围屋,可见当年这里所住的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家族。 ”文翰公祠“是朱氏三十和三十一世所建公祠,建于嘉庆年间,虽历经二百多年,保存完好。 超凡脱俗的木雕凤凰也是河阳古村木雕中的精品,和常见的”鳯戏牡丹“木雕显示出不同的风格。 在中国很多的古民居和祠堂中都有“和合二仙”木雕,被赋予“家庭和合,婚姻美满”的寓意。 在古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形如月亮的“月梁”,整体形象 弯曲近似弯月。其精美的雕刻和柔曲的外形显得十分美观而精巧,让原本简洁毫无生趣的梁架变成饶有雅趣的的建筑艺术品。 在岁月的打磨之中,柱础上竖立的石梁柱的阳刻浮雕楹联业已脱落和风化,大都已经不能识别楹联上的文字了。 河阳古村落的街头巷尾的路面基本上保留了原有的面貌,都是就地取材的碎石铺就,成本低而经久耐磨,维修成本低,富有历史的沧桑感。 河阳古村现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有1500多间,其古老建筑数量之多在浙江省名列前茅。 缙云悬雕源于宋代,是缙云古老民间的传统艺术。在其悬雕艺术中汇聚了圆雕、镂雕、透雕、浮雕、多层次雕的技法,表现出玲珑剔透、立体感强、多层次的立体质感。从我们在游览民居和诸多的宗祠祠堂中,无不感受到缙云木雕的精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这是农村的一个老物件石磨,在城市已经被豆浆机、粉碎机、破壁机所取代,就是在农村也是被闲置在哪儿,好像也成了文物了。 这是烧柴火的烟囱出口,城里的年轻人可能都不认识了。 我到过不少古村落,都不同程度的存在古民居和新民宅不搭嘎的挤在一起。而河阳古村落好像没有这样不和谐问题,可能与河阳村在这方面管理比较好有关系。 河阳朱家大院也是一个比较大的民居,巷道两侧都是遗存下来的多个四合院,所住的基本上老人为多,年轻人很少了。 这是朱氏三十一世二儿子朱柏轩所住的宅院,始建于乾隆年间。大门的门额上第四个字是左“公”右“羽”,到底是什么字则无从查起? 而二门上的四个字更是不认识,问了很多人才知道这四个字的含义。原来这是院主人自创的会意文字,上“牛”下“田”,会意“耕”字;上“口”下“心”,会意“读”字;宝盖头下有“人”,但必须是男人,所以“人”字下面还加了一“点”,会意“家”字;在“云”之上,画着流动的线条,会意云动生风,会意“风”字,四个自创字的会意就是“耕读家风”。<div> 第三个月洞门的匾额分别题有“映月”和“循规”,表示做人要像十五的月亮那样清清白白,做事要规规矩矩,不能有一点儿差错。</div><div> 从这几个门额的题字上可以看出河阳人在治族和治家方面的历史文化沉淀。</div> “荷公特祠”亦称“孝子祠”,又称”望母楼“,现为”缙云河阳廉政文化馆“。<div> 相传朱氏三十五世朱得三年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去世后在坟前筑屋,朝出暮归,其孝心为官府所知,允许其建三层“荷特公祠”供奉母亲遗像。祠内很好的保留了一些精美的雕刻和匾额,侧面的展现了河阳忠孝节义的传统家族文化。</div> 朱熹是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儒学大成者。曾经在河阳讲学,给河阳留下一段史话,故而在如今的“荷公特祠”中塑像纪念。 “荷特公祠“里木雕中的张牙舞爪的狮子、娇小可爱的小鹿、栩栩如生的莲子、多子多福的石榴等木雕,都是河阳古村落中缙云木雕的精品。 “荷特公祠”的雕刻艺术十分精美,尤其是建筑中的牛腿造型多种多样,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陈列在“缙云廉政文化馆”的展块中还介绍了一些河阳古村出来的一些名人和望族的史话,足见河阳古村落中的千年文化的底蕴。 在“荷特公祠”两侧偏门的匾额上书有“入孝”、“出弟”,出自《论语·学而》中“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以此告诫族人回家要孝顺父母,出外要敬爱兄长。 诸多的山村基本上都有水口,均有风水学中所说的地局水汇聚处,而水之汇聚处就是财之汇聚处。这个水塘就是河阳古村的汇水聚财之处, 河阳古村里面也开设了一些小吃店,如果游客饿了也可以方便就餐。 古村的 ”耕鑿(凿)遗风“大院位于马头墙后,门罩上绘有壁画、诗词,古朴而典雅。可惜的是年代久远,业已模糊不清了。<div> 这个大院是道光年间河阳巨富朱虚竹的第四、第六子的宅院,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有两个18间大院、两个13间中院和一个宗祠所组成。</div> 耕凿遗风大院内有很多精美的木雕,做工十分考究,木雕的内容也是千姿百态,生动自然,栩栩如生。 古宅多为二层四合院,多个四合院以廊联通,配有水渠、水井和排水道。 河阳古村的马头墙群位于答樵路,是河阳最大古民居群,由多个四合院相连而成。邻里之间建筑隔断的马头墙组成河阳古村落最大的马头墙群,黑瓦白墙,飞檐翘角,高耸气派。而一汪碧水中建筑的倒影,更显气势非凡,相互呼应。 河阳乡村教育馆的前身是”七如公祠“,河阳村的”祭祖大典“、”长寿宴“、”婺剧“都是在这里举办的。<div> 七如公是河阳朱氏家族的第二十八世祖,因育有七子,七子名字中皆有“如”字,故河阳人尊称他为七如公。七如公幼年父亲早逝,母子相依为命,家境十分贫寒。过去人们常说“人无横财不发,马无夜草不肥”,传说七叔公偶得佛像底座的古代藏银而暴富,买田购屋,娶妻生子,人丁兴旺。好在他富足之时不忘本色,睦族有礼,帮助族中发展,为河阳的崛起做了很多的事情,将河阳朱氏家族推向了鼎盛时期,受到河阳族人的尊敬。<br><div><br></div></div> 七叔公祠的建筑极为极致,木雕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大都保存完好。 祠内的古戏台十分精美,戏台的正面匾额上书写“如在”匾额,戏台两侧是传统的“出将”和“入相”戏门。舞台背面是百鸟戏鳯雕屏,戏台的护栏是十四幅中国古典传统戏剧文化的浮雕,雕工极为细腻而传神,皆为精品。 这个有十六个柱础的厅屋充分体现了古建筑中的匠人高超的建筑技艺,无论榫卯结构、缘栿构件和木雕都十分精美,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俯瞰“荷公特祠”全貌。 眼前几乎废弃的建筑是“義田公所“。河阳大富翁朱虚竹捐了100亩田,这个田的收入或者产出的粮食用来做族里的公益事业,这个建筑也就相当于公益事业部了。解放前村里将其作为仓库,因80年代因遭火灾后基本上就废弃了。 缙云河阳是远近闻名的富庶之村,能嫁到河阳是一件十分令人羡慕的事情,所以就有了“有女嫁河阳,赛过做娘娘”的民谣。有的娘家人还在村子里给女儿凿一口井作为陪嫁,这就是一口当年娘家人所凿的“陪嫁井”。 “八士门”曾经是河阳古村的正大门,是为了纪念元朝至正年间(1341年-1370年)所出的八个进士而建。在古代,天下读书人为了考取功名,要经过院试、乡试、会试,最后通过了由皇帝主持的殿试才能成为“进士”。整个元朝98年间十六次科举考试,只考中了进士1139人,而一个小小的河阳村在元朝至正31年间就考取了进士8人,实属不易,确实值得可喜可贺。 八士门曾在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毁于兵火,于清嘉庆年间得以重修。其门前名曰“稀罕”的石兽还是明太祖朱元璋御赐,本身石材可能不是很好,又经过六百多年沧桑岁月的打磨业已风化,早已不见兽首,也不知石兽为何兽? 进了八士门就是河阳的古街了,当年也是河阳古村的商铺所在,也为附近四面八方乡邻的百姓提供一些生活用品和农耕物品。 河阳是缙云有名的富庶之地,昔日的这条商业街也是热闹不凡,来往的商户和顾客也是络绎不绝,人流攒动。 这家老木匠店还是销售着传统的手工木制品。 一家古玩店摆满了的一些老古董,一张不知年代的鳯戏牡丹木雕床陈列在广告窗前,无声的叙说着过往的情话。 河阳古村落跨越时空千年,家族兴旺,名门望族众多,留下了很多不同时期,带有时代风格的明、清、民国各式住宅四合院组成了“三朝巷”,成为河阳古村的一张名片。 河阳一直以耕读文化为家族的传承,连这家商铺也起了一个“耕读文化馆”的雅名。 进了“耕读文化馆”铺门,正面是一个“独角台场”,是盲艺人表演的独特民间艺术表演形式,通常要一个乐队才能演奏的乐曲,只由一个人同时以手、脚、口操纵多种乐器完成。演奏时演员需用一个多功能的乐器架,锣、钹、板、鼓等乐器均放置其上,固定好位置后拉上活动丝线,靠脚踏手敲来演奏各式各样民族器乐,加上口吹唢呐、笛子,手拉胡琴等,演奏出丰富复杂的乐曲。这种独特的演奏已经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 为了让大家有个非常的直观,从浏览器里搜索了下面这张图片。<br></div> 该图片非本人拍摄 袖珍的戏台两侧是茶座,一边茗茶,一边欣赏演出,这也是河阳百姓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河阳古村留下的三朝建筑不外乎是宅院、祠堂和公益性建筑,体量很大,而居住人日渐渐少,而修旧如旧的日常修缮也是需要不少费用,都需要日常门票收入的支撑。 小巷两侧老宅和新房毗邻,似乎是两个时空的融合。 缙云河阳古村落有颇多的历史文化沉淀,如果细细地品赏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再请一个导游娓娓道来古今往来的历史。站在高处俯瞰整个古村落的全貌,更容易领略不同视角所带来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