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人与国家的“三线”建设

三五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可能是深深的历史情节吧,沈阳盛京百货大家庭工业文化一条街建成之后,我就爱到那里去,感觉一下计划经济时代的火热氛围,体现一下社会主义制度(国有和集体经济)的优越性。头脑中也就有了冒出了写一点东西的想法。上回整理了“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等六位著名劳动模范的事迹;今天又搜集了沈阳人支援国家“三线”建设的有关材料。供大家游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线建设是指在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期间,根据毛主席、党中央的指示,在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一线地区主要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二线地区则是一线地区与京广铁路之间,包括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东半部和部分省份的腹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三线地区则更为广泛,它包括了长城以南、广东韶关以北、京广铁路以西、甘肃乌鞘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包括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以及山西、河北、河南、湖南、湖北、广西、广东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区域内,西南的川、贵、云和西北的陕、甘、宁、青被俗称为“大三线”,而一、二线地区的腹地则被称为“小三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从1950年至1989年期间,仅沈阳市铁西区就有48个企业参与援建,先后共派出23304人,其中厂级干部94人、中层干部7000人、技术工人16210人。有三家企业整体搬迁,23家企业包建新厂,29家企业车间整体划拨。代培人员13221人,受援省市自治区29个,受建市县121个,受建企业526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沈阳国营四一○厂(今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根据国家第三机械工业部的指示按“三包一保”(即包建、包迁、包投产,保证老厂增产)的要求,于1965年至1969年间为贵州地区的011基地和汉中地区的012基地的三线建设输送了大批干部、技术人员、工人和设备,为加速三线建设贡献了力量。截至1969年,工厂向三线新厂共输送各类人员2665名,机床设备118台,各类工夹量具合计12598件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1965年10月,国家交通部要求沈阳市派出一个由50辆汽车组成的汽车中队参加辽宁汽车运输大队,开赴四川省。沈阳派出的汽车中队从11月起承担了成都至渡口之间800公里的公路往返运输任务。1970年12月,沈阳汽车中队全部转移至陕西省阳平关安康一线承担修建铁路工程的运输任务。1972年又从陕西迁移至汉阳。当年11月又迁往山东胜利油田,直至1978年,沈阳汽车中队一直为胜利油田的建设执行运输任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电影《李焕英》中就有反映“三线”建设的镜头。许许多多从沈阳过去的“三线”人一辈子就深深扎根在他们所战斗的那个地方(第二故乡),他们献了青春献子孙,他们感到能为国家建设出一把力,无怨无悔!共和国的旗帜上有他们血染的风采。让我们大家记住他们吧!可爱的“三线”人!</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2px;">(照片除最后一张外,均拍自沈阳盛京百货大家庭工业文化一条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