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书 赵文华/文

华丰教育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过去的酸梅汤就是酸梅汤,现在的酸梅汤成了自来水,其中可能连一颗酸梅都没有!制造者肚子里的知识多了就得发挥作用,以谋取更大的利益而坏了良心。这是道和德的缺失!</p> <p class="ql-block">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字伯阳(或曰谥伯阳)。生于公元前571年,卒于公元前471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隐,遂骑青牛西行到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之请著《道德经》。</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为老子所作的哲学著作。为当时诸子共仰。这部神奇巨著被誉为万经之王,王者之书。迄今为除《圣经》之外翻译语种最多、传播量最大的典籍。</p><p class="ql-block">它以哲学意义的“道德”为刚宗,以“仁爱,自然,和谐”为思想,分为上篇《道经》37章,和下篇《德经》44章,两部分共81章。内容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之宝典。</p><p class="ql-block">《道德经》马王堆帛书版和王弼本总字数约5450字左右,较简版的河上公系统和敦煌写本的总字数接近或达到5000字,现代通行本的章节版字数是5162字。</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流传了两千多年,以其简短却富含深意的文字,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文化。</p><p class="ql-block">其中包括“上善若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经典名句,都是《道德经》中独树一帜的哲学思想的体现。这部深邃的著作中“道”和“德”是两个核心概念,</p> <p class="ql-block">“道"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概念,也是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老子是第一个在自己的著作中详细阐述"道"的人,《道德经》的每一章节都离不开这个"道"字。</p><p class="ql-block">要理解这个深奥的哲学概念,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道德经》的全文,不能只看个别段落就下定论。《道德经》的开篇第一句话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在这句话中,试图用简洁的文字初步介绍"道"的概念。</p><p class="ql-block">“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中有三个“道”字,其中第二个“道”是关于言说与表达,与我们日常所说的“说道”含义相同。而首尾的两个“道”,则是指宇宙的本源及万物运行的规律,这是一个永恒存在的自然法则,无法被任何人的意志所改变。</p> <p class="ql-block">比如水可以结成冰,也可以变为水蒸气,这就是道的体现。</p><p class="ql-block">“道”是宇宙的自然法则,虽然我们无法直接感知,但在逻辑思维中,我们可以认知它的存在。比如,我们知道水可以凝结成冰,这就是我们认知“道”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虽然“道”无形,但我们以及世间万物每时每刻都处于它的掌控之下。"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真正的“道”是原本就存在的,不是人们臆想或编造出来的。</p><p class="ql-block">无论人们是否发现“道”,真正的“道”都在持续运转。</p><p class="ql-block">让我们继续以水为例。尽管古代的人们并未认识到水的沸点会随气压变化而变化,但这个道理始终在发挥作用。"道"的存在并不会因人的思想而改变,《道德经》中的"道"字涵盖了宇宙万物的运行之道,也包括了处世之道和为人之道。</p><p class="ql-block">此外,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中,老子阐述了人、天地和自然规律之间的联系。"道法自然",道源于宇宙,同时又约束着宇宙万物的运行。</p><p class="ql-block">因此,人们应该遵循宇宙的规律,避免违背自然法则。</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中的“德”同样,我们需要将“德”放在《道德经》原文中去理解,不能简单地断章取义。 在《德经》开篇的第一句中,老子写道:“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这里的“上德”指的是真正有德之人,“下德”指的是表面有德之人。现代汉语中的“德”通常指品德、德行,是一种理想化的行为标准。</p><p class="ql-block">然而,在《道德经》中,老子阐的“德”其含义更为深远。 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理解其中的“德”,它不仅仅指一种外在的表现,更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和修养。</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上德”之人,他们的行为并不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誉或者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是出于对自然和社会的敬畏和尊重。</p><p class="ql-block">他们的行为与他们的内心是一致的,没有虚伪和做作,因此,他们虽然“不德”,但却是真正的“有德”。 相反,“下德”之人,他们虽然表现出“不失德”的样子,但实际上他们的行为与他们的内心并不一致,因此,他们虽然“不失德”,但却“无德”。 故《道德经》中的“德”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对宇宙万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能力。简言之,“德”就是人们对“道”的追求、理解和实践。</p> <p class="ql-block">“道”与“德”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行为、言论符合“道”的人,就称得上是有德、上德;反之,那些行为、言论违背“道”的人,就称得下德、无德。</p><p class="ql-block">而“上德不失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这句话的含义则是,真正有德的人并不看重表面的行为和言语,因为他们的心中已经包含了“道”的精髓。而下德之人只是追求形式上的言行举止,对“道”的实质并无真正的理解。</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是道家文化的最高经典,是道家文化的核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蒂,是东方科学的智慧之源。</p><p class="ql-block">其中的八大文化精髓不仅对中国人的文化、思想等有着深远影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诸多问题也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p> <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p><p class="ql-block">“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在我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个基本的信念。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p> <p class="ql-block">敬天法祖</p><p class="ql-block">“敬天法祖”是周礼的核心信仰和高度概括,“天”就是天神、上帝;“祖”就是宗庙的祖先。古中国的祭祀有严格的等级界限:天神地祇只能由天子祭祀,诸侯大夫可以祭祀山川,士庶人则只能祭祀自己的祖先和灶神。清明节、中元节是祭祖日,祭祖是汉人宣告自己为炎黄子孙最直接的方式。</p> <p class="ql-block">天道承负</p><p class="ql-block">道家的“承负”之说,源自《太平经》,意思是祖先积德行善,则可荫及子孙;若先人屡屡犯过作恶,后人将无辜蒙受灾祸。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p> <p class="ql-block">返璞归真</p><p class="ql-block">道家认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而学道修道,就是要使心性和生命返到纯朴纯真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为人若水</p><p class="ql-block">水具有最高的善行,“上善若水”出自于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p> <p class="ql-block">清净无为</p><p class="ql-block">道家的清静与浊动相互化和对应。道以其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无想过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或想得到什么,无欲以待万物。而人类社会,若亦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则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所以,学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我命在我</p><p class="ql-block">道家建立起“我命在我”的生命主体论,主张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奋进不息,无畏拼搏,直至到达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在所有万象之先就已经存在的,“一”为一气,是成为万物根本的那个元气,有此元气,万物才能化生,而生命则是道在世间的具体体现。祖天师在《老子想尔注》中说:“道大、天大、地大、生大。四大之中,何者最大乎?道最大也。域中有四大,而生处一。四大之中,所以令生处一者。生,道之别体也。” ”生”之所以与大道、与天地并列而居,因为它就是道的呈现、是道的别体。赋予“生”以重要意义,并从关怀生命出发,把人的生命提升到与“道”同等的地位。道与生的关系,顺而生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法而从之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返而为之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这也是道法自然规律的完整呈现,深刻揭示了宇宙生命发展和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真谛,围绕着“道”这一核心,生命的起源、生命的形态、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理想、生命的意义从不同层面被一一展现。</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道”是一束阳光,照量我生命的旅程,无论是高光还是低谷,我不再迷失,懂得承负,懂得坚守,懂得拼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作者: 赵文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审核: 王兴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编辑: 文 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发布: 草 庐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