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八路军一二九师在太行山抗击日寇,其司令部位于河北省西南部的邯郸市涉县。2023年10月,笔者前往探访。</p><p class="ql-block"> 涉县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古有“三槐九景十八峪”之美称,现有“露天博物馆”之赞誉;远有华夏始祖女蜗氏在这里抟土造人,近有刘邓大军在这里抗击日寇,历史悠久,文化深厚。近年来,涉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确立了“一体两翼”全域旅游涉县模式,坚定走以红色旅游为主体,根祖旅游、山水旅游为两翼的全域旅游发展之路,以“中国太行红河谷、太行梯田大峡谷、太行红叶大峡谷”三谷为支撑,辐射带动清泉寺、九峰山、南山寺、长生寺等60多个中小景区,建设和提升娲皇宫、129师红色教育基地、太行五指山、太行梯田大峡谷、韩王九寨、太行红叶大涉县全域峡谷、符山洞天福地、七佛湖、团结湖小三峡等9大景区。</p><p class="ql-block"> 下为涉县全域导览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将军大道是涉县一条集旅游、文化、历史、经济和交通于一体的城市道路。该大道全长22公里,总投资额达到12.5亿元。</p><p class="ql-block"> 穿过气势恢宏的“将门”。可见路边的“129”数字样式的路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型红色主题雕塑墙位于将军大道,全长4200米,分为“序、九千将士进涉县、峥嵘岁月、响堂铺伏击战、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十字岭突围、边区烽火、捷报频传、三十万大军出太行”等九个部分,采用浮雕与圆雕相结合的手法,生动再现了当年军民齐心、共同抗日的场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涉县是边区根据地的腹心地、首府县,地处华北抗战前哨,为华北抗战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时四年,面积24000多平米的“九千将士进涉县 三十万大军出太行”大型红色抗战主题雕塑墙落成,成为展现该县红色文化的又一道亮丽风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邓小平的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军号嘹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清漳河上修建的这座大桥,叫作“赤水湾大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涉县县城西北约4公里处,清漳河的西岸,坐落着一个静谧的小村庄。村西高处有一道红土岭,红者,赤也。这里也因此得名“赤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口建有胜利广场。广场北侧建有八路军浴血奋战的雕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胜利广场上的雕塑“八路军一二九师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胜利广场上的雕塑“赤岸红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邓和他的战友们”的群雕像矗立在胜利广场中央,赫然醒目。从左至右依次是:师政治部主任蔡树藩、副师长徐向前、师政治委员邓小平、师长刘伯承、师参谋长李达和师政治部副主任黄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行烽火浮雕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6年11月,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口广场的观光车售票处,旁有一标识牌,标识此处可参观的地方有:文化园、将军岭、一二九师陈列馆、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刘邓旧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抗击日寇,1940年12月底,八路军一二九师迁驻涉县赤岸村,1945年12月迁离。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生活战斗了五年之久。</p><p class="ql-block"> 下为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导览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红色记忆小镇</p><p class="ql-block"> 从分散在涉县境内的革命旧址中,筛选出30余项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采用依山就势、等比复制、修旧如旧的方法展现历史。功能分为展陈区、体验区、休闲区、购物区、体验园五部分,集中展现,构成一镇五区格局。展区推出《晋冀鲁豫边区政权建设展》,通过3个专题展览,集中展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晋冀鲁豫边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建立过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体验区增加纺织、印染、木艺、编织、缝绣等手工技艺,为游客提供沉浸式体验;休闲区配套书吧、唱吧、7D影院、革命文物展等公共服务场所;购物区涵盖酒庄、茶舍、卷烟店、直播间、手工坊、书画斋、文创产品购物店以及太行小吃等丰富业态;抗战体验园和作战室,通过实景彩绘雕塑的形式,真实再现了抗战时期一二九师将士前方指挥战斗和老区人民后方支援前线的场景。夜幕降临,以红色记忆小镇为舞台,策划设计《再回·太行》行浸式夜游演出,通过光影互动+视觉技艺,实景再现一二九师将士当年在涉县战斗和生活的精神风貌。</p><p class="ql-block"> 太行颂文化园</p><p class="ql-block"> 位于将军岭后山,是以弘扬太行山红色文化、革命文化和励志文化为主题,以休闲、赏景、品书法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文化园区,园内镌刻有刘伯承、邓小平、徐向前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当代将军以及书法名家的红色励志书法作品,沿山脊修建了步游道、景观小品、幻影空间等,山顶建有长城城关及烽火台。同时利用独特的自然环境优势和最新光影技术,打造出夜景灯光秀,呈现出“火树银花不夜天,流光溢彩夜辉煌”的繁华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口墙上有一组宣传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革命老区 红色涉县</p><p class="ql-block"> 涉县一一太行山东麓一颗璀璨的明珠,纽连晋冀豫三省七市县,境内沟谷纵横,峰峦叠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率领一二九师将士临危受命,挺进华北,运筹涉县赤岸村,浴血干里太行山。自此,巍巍太行燃起硝烟弥漫的抗日烽火,千山万壑筑起一座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军民齐心谱写出一曲曲气壮山河的不朽篇章。</p><p class="ql-block"> 涉县作为华北抗战的前哨和战略要地,军民在此共同抗击日寇、浴血奋战、发展生产,并以此为中心创建了北方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巩固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一二九师司令部、晋冀鲁豫军区、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太行区党委、晋冀鲁豫中央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边区高等法院、交通总局、工商总局、税务总局、公安总局、冀南银行总行、朝鲜义勇军总部、新华日报社、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等130多个党、政、军、财、文等重要机关相继进驻、成立于此并长期驻扎。涉县随之成为晋冀鲁豫边区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边区的首府县。</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这些机关相继迁离涉县,留下的革命旧址集群成为涉县红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星罗密布的革命遗址承载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无私奉献、拯民于水火的坚定信念,传承着“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于担当、勇于胜利”的一二九师精神,铸就了一座抵御外侵、赢得民族解放、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不朽丰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位于涉县河南店镇赤岸村,同时是刘伯承、邓小平旧居,太行军区司令部、中共中央北方局太行分局、太行区党委、晋冀鲁豫军区司令部、晋冀鲁豫中央局旧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位于涉县索堡镇弹音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一一国务院的主要前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冀鲁豫抗战殉国烈士公墓暨左权将军墓,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座公墓(建于1942年),为中苏合壁建筑风格,位于涉县辽城乡石门村莲花山下,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朝鲜义勇军总部、朝鲜独立同盟旧址、是朝鲜义勇军及朝鲜独立同盟在中国的大本营,位于涉县河南店镇南庄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二九师政治部礼堂旧址,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二九师指战部在太行山亲手修建的重要建筑,众多会议在此召开。著名的歌剧《白毛女》等剧目在此上演,位于涉县河南店镇王堡村。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冀鲁豫边区高等法院旧址,20世纪二三十年代建筑,是晋冀鲁豫最高审判、检察机关(实行法检合署办公),同时负责边区的行政司法工作。为新中国司法机构的建立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奠定了基础。位于涉县河南店镇弹音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行行署礼堂旧址,是民国时期的一座天主教堂。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温村高级干部会议在此召开(历时27天),同时也是百团大战的决定地。位于涉县索堡镇下温村,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新华通讯总社暨陕北新华广播电台、邯郸新华广播电台旧址,是我党的喉舌机构,位于涉县西戌镇沙河村,是新华通讯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前身,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日军政大学第六分校旧址,是明代一座古建筑,抗日时期为我党培养大批优秀干部,位于涉县国新镇原曲村。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涉县革命旧址分布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前往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刘邓旧居、司令部伙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铜雕“做军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头铺成的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拴马石。在过去,我国北方的农村以马、骡、驴为主要的生产工具,所以家家户户都得有栓牲口用的那么一个物件,有的是在大门前或院子里立一块条石,有的是种一棵树,谁家的拴马桩或拴马石越多,代表谁家越富有。为了方便,一般的平民老百姓就把拴马桩简化成了这种拴马石,并且镶嵌在墙体上,又方便又实用,它可以用来固定住牲口的缰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二九师司令部伙房旧址</p><p class="ql-block"> 1942年至1943年间,太行抗日根据地连续两年大旱,漳河断流,树木枯干,粮果绝收,野菜、树叶、树皮都被人们吃光了。129师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区党委等领导多次召开联席会议,针对灾情研究决定:党政军人员的口粮,由每人每天一斤半减到十一两(十六两为一斤);各级机关成立节约救灾指挥部,把节省下来的粮食,用以工代赈的办法,按计划发给灾民,鼓励其开渠、修滩和生产度荒。军民同舟共济,患难与共,过着极为艰苦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墙上有《中国土地法大纲》</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七年九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全国土地会议,于九月 十三日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于同年十月十日由中共中央公布。</p><p class="ql-block"> 其主要内容是,规定彻底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规定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规定设立人民法庭。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后,各解放区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又颁布了补充条例。通过土地改革,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挖掉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的统治基础,巩固了根据地;农民分到了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革命果实,组织人民武装,建立人民政权,并积极参加人民解放军;农民的革命热情被激发出来,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二九师司令部门前有5条相连的石砌坡道,因此这里被称为“五加坡”,当年一二九师司令部的代号“五加坡”就是由此得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就坐落在这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位于赤岸村中央,由上、下两个具有冀西南风格的四合院组成,占地面积1834.1平方米。下院是司令部办公的地方,上院是刘、邓旧居。现在两座院落里保存有会议室、作战室、刘伯承宿办室、邓小平宿办室等建筑的原貌陈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院原是村里的“社房院”,也就是老百姓祭神的地方。 </p><p class="ql-block"> 院中丁香和紫荆两棵树是1941年刘伯承、邓小平、李达三位首长亲手栽种。文革期间邓小平同志蒙冤受屈,这两棵也险些被砍,原赤岸村武委会主任张义库同志为保护两树,冒险将它们移到自己家中,1979年司令部旧址对外开放,又把这两棵树移回院中。每年清明时节,两棵树同时鲜花绽放,使游人对刘邓首长顿生怀念之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院是司令部办公的地方,北屋正房为会议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12月至1945年12月,在这里刘邓首长主持召开过许多决策性会议,制定发布过许多有关晋冀鲁豫边区巩固和发展的大政方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冀鲁豫解放区形势图。中国共产党在晋冀豫、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建立起人民政权的地域。由冀鲁豫边、冀南、太行、太岳4个地区组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墙上挂着《一二九师暨晋冀鲁豫军区主官姓名一览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屋为刘伯承的办公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12月至1945年12月,刘伯承师长在此办公,期间筹划了上党、平汉战役,制定了《平汉战役作战计划》和战略部署,写出了《平汉战役技术指导》等重要军事论著。</p><p class="ql-block"> 墙上挂着墙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墙上挂有《邯郸战役示意图》。邯郸战役,又称平汉战役。1945年10月,国民党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高树勋率领的第三十、第四十军及新八军等部共7个多师为第一梯队,进攻锋芒直指中国共产党晋冀鲁豫解放区首府邯郸。1945年10月24日至11月2日,晋冀鲁豫军区部队在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下,在平汉铁路邯郸以南地区,对来犯国民党军进行大规模歼灭战。马法五被俘,高树勋率部起义。这次战役歼灭国民党军2个军,争取1个军起义,合计3万余人,粉碎了国民党军打通平汉铁路的企图,阻滞了国民党军队向华北等解放区的推进,掩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东北的战略展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屋为何正文宿办室。1945年12月至1948年4月在此居住办公。期间任太行军区参谋长、晋冀鲁豫第九纵队参谋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正文(1917年~2000年9月29日),汉族,生于四川省通江县板桥口乡,开国少将,中国人民解放军原副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期间,何正文先给129师副师长徐向前当参谋。他一度改名何化一 。有一次刘伯承找他谈话,问他“你不是叫何正文吗?为什么改名叫何化一呢? ”何正文回答说:“当兵打仗嘛,要文干什么,就改了。”刘伯承听了认真地说 :“工农干部必须重视文化学习,没有文化是干不好革命的。”刘伯承多次找他 谈话,关心他的学习,指定他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三本书 ,要求他写正楷毛笔字、做日记、写总结。在刘伯承的教导下,何正文成为太行山区四位出类拔萃的参谋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何正文宿办室旁东屋为警卫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廷发宿办室。1942年至1943年在此居住办公,期间任司令部作战科科长、太行军区参谋处处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廷发(1918年4月9日-2010年3月25日),福建沙县人。1933年秋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先后任八路军第129师386旅司令部参谋,东进纵队司令部通信科长、作战科长,385旅轮训队队长、司令部作战股长,129师司令部作战科长、太行军区司令部参谋处长,其间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和多次反“扫荡”战斗。他认真领会刘伯承、邓小平等首长指示要求,传达落实命令及时,掌握敌情战况准确,拟制作战文书周密,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1942年6月,日军“挺身队”偷袭129师师部和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张廷发同志临危不乱、灵活指挥,带领警卫部队成功完成掩护任务,受到刘伯承师长赞扬。</p><p class="ql-block"> 1955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曾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达宿办室。1940年12月至1945年12月在此居住办公。期间曾任八路军第129师参谋处处长,第129师参谋长、太行军区司令、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达(1905年4月19日—1993年7月12日),陕西省眉县人。1931年12月参加宁都起义。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工农红军连长、师参谋长、军参谋处处长、军团参谋长等职,参加湘赣苏区反“围剿”,参与创建湘鄂川黔苏区和长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达重视司令部业务建设,强调组织严密的战前侦察,经常深入前沿观察地形、了解敌情并作出准确判断,拟定切实可行的作战方案,协助刘伯承、邓小平等指挥香城固、磁武涉林、白晋铁路破击战等战役战斗和百团大战,并参与创建晋冀豫、冀南、太岳等抗日根据地。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达将军穿过的军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达将军用过的毛巾被、穿过的衬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达将军用过的军被、马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机要室(1940年12月至1945年12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邓林《邓小平女儿心中的父亲》摄影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展览所展示的是邓小平的大女儿邓林从家庭影集里精心挑选出来的多幅照片。通过这组照片,可以了解邓小平从一位伟人到一位普通的父亲,丈夫,爷爷日常生活细节中鲜为人知的一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门前平台可眺望村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门上是原军委副主席刘华清题写的"刘邓旧居"匾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进门可见院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院有刘伯承宿办室、邓小平宿办室、赖赖若愚宿办室、李雪峰宿办室、张磐石宿办室、司令部作战室、房东宿舍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间北房为刘伯承宿办室。1940年12月至1945年12月在此居住办公。期间任129师师长、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等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堂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各时期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卧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卧室墙上挂有刘伯承、汪荣华夫妇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间东房为邓小平宿办室。1940年12月至1945年12月在此居住办公。期间任129师政治委员、中共北方局太行分局书记、北方局代理书记、晋冀鲁豫中央局书记和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等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堂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堂屋内邓小平各时期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卧室原是土炕,后来日寇扫荡时撒了毒,土炕被拆除,换成了木床。当时没有电灯,点的是煤油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卧室墙上是邓小平、卓琳夫妇及儿女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西面三间是太行区党委书记赖若愚宿办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3年10月至1948年4月,时任太行区组织部长、太行区党委书记赖若愚在此居住办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卧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雪峰宿办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雪峰(1907年1月19日—2003年3月15日),男,生于山西省永济县,1932年冬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西互济会,193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参与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参与组建晋冀豫省委,任省委组织部部长,对开辟抗日根据地作出很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1938年初至1947年11月,先后任晋冀豫省委书记、中共太行分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太行区党委书记兼太行军区政委,负责领导太行根据地地方党的工作。李雪峰广泛发动民众,组织抗日武装,在太行山根据地的对敌斗争中取得了很大成绩。李雪峰在太行山工作战斗了10年,同太行人民同甘苦、共患难,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战胜了敌人和困难,使太行根据地闻名国内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卧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磐石宿办室。1943年10月至1945年9月在此居住办公,时任太行区党委宣传部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张磐石(1905年—2000年),山西省寿阳县人。1932年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人民日报重要创始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堂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卧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房东居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堂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卧室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卧室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南房5间是129师司令部作战处办公室,为机关办公场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0年12月至1945年12月,刘伯承、邓小平、李达等首长在此指挥了大小战役、战斗31000多次,抗击歼灭日伪军42万余人,收复县城198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党战役作战形势图》。1945年8月,国民党军向解放军控制的长治地区(古称上党郡)进攻。刘伯承、邓小平领导的晋冀鲁豫军区,集中太行、太岳、冀南3个主力纵队及地方部队3.1万余人,并动员5万民兵发起上党战役。战役从9月10日开始,12日至19日,攻克屯留、潞城、长子、壶关,加上先期攻克的襄垣,共歼灭国民党军7000余人,长治外围的5城均相继解放。10月2日至6日,打援部队和增调的冀南纵队将国民党军增援的阎锡山部第七集团军副总司令彭毓斌部2万余人歼灭,彭毓斌被击毙。国民党援军被歼灭后,长治守军于8日向西突围,到12日在沁河以东被全部歼灭。国民党军第十九军军长史泽波被俘,上党战役结束。</p><p class="ql-block"> 上党战役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击国民党军进攻的第一次大规模歼灭战。共歼灭国民党军13个师1个挺进纵队3.5万余人,其中俘3.1万余人,给进犯解放区的国民党军以沉重打击,巩固了晋冀鲁豫解放区的后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会议室墙上挂有《八路军全面反攻作战形势图》</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临时宿办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室内挂有彭德怀的照片,是彭德怀来129师视察工作时的住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卧室墙上是彭德怀与夫人浦安修合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卧室衣柜及衣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院东南角有一防空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座防空洞阴暗潮湿,洞深9米,是当年129师首长预防敌机轰炸的窑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院另有一院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名为清风苑,现举办有介绍抗战时期129师情况文字、图片、雕塑展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利用墙壁作画及写文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行军民鱼水情深</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129师长期在此驻扎,建立太行、太岳抗日革命根据地,谱写了一曲曲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红色赞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不接受特殊照顾</p><p class="ql-block"> 1939年2月,徐向前在延安被马踢伤,造成骨折,低烧不退,食欲不振。领导和部下送来鸡、白糖、水果。徐向前拒绝特殊照顾,全部退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送军粮</p><p class="ql-block"> 根据地老百姓虽然生活艰苦,但是捐出粮食,送给八路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孩子过生日,不让吃饺子</p><p class="ql-block"> 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在根据地困难时期,带头开荒种地、厉行节约,同时对家人和身边工作的同志要求也十分严格,有时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一九四二年的一天,杨秀峰的儿子杨为民来到太行山根据地父母身边,正巧赶上过生日,工作人员特意找来白面,给孩子包了些素饺子。傍晚吃饭时,杨秀峰见端上的饺子就向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当得知是专为孩子生日包饺子后,立刻让工作人员把饺子端走,并语重心长的对夫人说:“我身为领导干部,自己做出的规定自己不执行,家人都说不服,怎么说服群众,再说眼下全边区上下都在勒着裤腰带开展生产节约运动,绝大多数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哪还能给自己的孩子过生日吃饺子,我这样在百姓和干部中会造成十分不好的影响。”刚才还满面春风,手中握着筷子准备吃饺子的小为民,看到爸爸发脾气,脸上挂满泪花,眼睁睁的看着刚端上的那碗饺子被端走了,在场的人一阵酸楚。杨秀峰的行为深刻反映了共产党员干部以身作则严于律己的优良作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量脚印</p><p class="ql-block"> 老百姓悄悄量八路军战士的脚印,以便给他做军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战舰”牌香烟招待,要不得!</p><p class="ql-block"> 一九三四年春,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在总部驻地邯郸涉县开会,会前,北方局组织部长李大章将一盒”战舰牌香烟”放在桌子上,让到会的同志们抽,彭总看到后问李:”香烟是从哪里来的”?李答:”是子和(戎伍胜)同志给的。” 会议期间,彭总毫不客气地当着与会同志的面,对戎伍胜进行了批评。他说:“子和同志,你身为边区政府副主席,不应拿公家的烟搞会议招待。战舰牌香烟,是咱们边区生产的高级香烟,是运往敌占区换回群众生活用的咸盐、煤油、布匹。你拿香烟搞招待,这吸的不是香烟,而是广大群众的咸盐、布匹等。咱们身为党的干部,应带头保持廉洁,不搞特殊。”戎伍胜同志虚心地接受了彭总的批评,当面作了检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产自救</p><p class="ql-block"> 根据地遭灾,军民开展生产自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拒瓜</p><p class="ql-block"> 1942年,刘伯承与邓小平在邯郸涉县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生产自给,减租减息,精兵简政。一天中午,刘伯承正准备吃饭,房东托人送来一个10斤重的大西瓜。他从来不白吃百姓东西,就打发警卫员将西瓜送还。可没过一会儿,房东又让人拿来了,刘伯承再次让警卫员送回。谁知刘师长刚放下碗,房东亲自送进来了,说自家种的瓜又甜又沙又解渴,千说万说让收下。刘伯承挺奇怪,感觉里面有文章,便派人调查,看房东家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傍晚,调查的人回来说:“村上搞减租减息,减到房东头上了,房东想‘走后门’,让您给村干部说个情。”</p><p class="ql-block"> 刘伯承了解情况后,当晚便将房东请来,一面向房东宣传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革命纪律,让他拿走西瓜,一面拉着他坐在凳子上和他闲拉呱,“政府颁布的减租减息法令,谁都要遵守,八路军也一样要遵守。任何人都不能违反……”随后又详细讲解了减租减息的好处,房东听着话不对头,便心不在焉地寒暄几句后抱着西瓜回去了。</p><p class="ql-block"> 房东走后,刘伯承对警卫员和在场的八路军干部说:“房东送西瓜,是腊月二十三请灶王爷吃糖糕的办法,灶王爷吃了人家的糖糕,就得向玉皇大帝说人家的好话。”这番饶有风趣的话引起了在场同志的深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私双利</p><p class="ql-block"> 许多地方建立合作社,解决了抗日部队供给方面的困难,提高了农业生产,辅助了国防工业建设,繁荣了市场,流通了资金,适当的改善了人民生活,进行了必要的对外贸易工作,粉碎了敌寇的经济封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马改革</p><p class="ql-block"> 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1946年5月19日的一版报眼位置上,有一则《边区政府重要启事》:</p><p class="ql-block"> “根据本府政务会议决定,为节省财政开支,本府会部马匹饲养员已编成运输大队,从事生产自力更生,凡规定有专马公马人员因公外出时均酌发车马费。因饲养员已全部取消,今后各方人员,乘马来本府者,须自带饲养员喂养,本府概不负责,特此声明,诸希鉴谅。”</p><p class="ql-block"> 原来,抗日战争刚刚胜利,进入邯郸的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立即实行了“专马公马改革”,边区政府首长不再拥有专用马匹马夫,而是领取“车马费”,外出时或步行,或租马借马骑乘。原有的马匹和马夫,成立“运输大队”,收费载人,拉车运货,显然是希望自负盈亏,以减少边区百姓的负担。</p><p class="ql-block"> 这一则小启事在半个世纪后读来,仍让人感慨颇多。即使在战火纷飞的艰难岁月,为了做到公私分明,规范职务消费,合理使用公共资源,身披战火硝烟的边区领导人仍然积极探索节省财政开支、廉政为民的工作方式。我们讲继承优良传统,就是要不断发扬光大这种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精神。</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送儿当八路</p><p class="ql-block"> 根据地老百姓认识到八路军是人民的子弟兵,许多家庭送儿参加八路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公平秤</p><p class="ql-block"> 邓小平在百忙之中,对粮食工作事事过问,要求工作人员分粮要做到秤平斗满,公平合理。</p><p class="ql-block"> 1943年春的一天,司务长给邓小平孩子的奶妈发“奶孩米”时,秤多了一点,司务长就把秤砣绳往后移了移准备倒米。这一细小的举动被邓小平看见了,急忙到近前细看秤星,一看是十五斤半。邓小平严肃的说:“这是公家的小米,不能因为是我孩子的奶妈就可以多一些。共产党、八路军要求官兵一致,谁也不能搞特殊啊。”他边说边从秤盘里去掉半斤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修漳南大渠</p><p class="ql-block"> 为抗旱,军民发扬战天斗地精神,合力凿通漳南大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荒助耕</p><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决粮食困难,八路军官兵开荒种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房东查铺</p><p class="ql-block"> 房东半夜检查住在自己家里的八路军战士,为他们掖好被角,以免着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虎口夺食</p><p class="ql-block"> 八路军官兵帮助老百姓到鬼子据点附近的农田收割成熟的粮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宿巷道不扰民</p><p class="ql-block"> 1940年12月的一个晚上,八路军129师司令部从涉县常乐村迁驻至赤岸村,当天夜里,师长刘伯承、政委邓小平要求全体战士夜宿巷道,坚决做到不扰民、不犯民。在随后长达六年的战争生活中,129师与赤岸村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军民鱼水情。</p><p class="ql-block"> 门板上写着:“老乡不在家,开门就犯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忠诚 干净 担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院内一老式建筑里举办有“廉政教育展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正风肃纪</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艰苦奋斗 勤政为民</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戎伍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率领一二九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长期在涉县战斗生活,与涉县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留下了许许多多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感人故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硝烟已经散去,历史永驻太行。当年,晋冀鲁豫党政军修渠平滩,开荒助耕,全心全意造福人民;减租减息,纺织灭蝗,团结一心发展生产;严于律己,公私分明,官兵平等,法不容情;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甘于奉献,不怕牺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革命先辈扎根群众、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勇于担当、敢打硬仗的战斗精神,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理想信念,凝聚成不朽的一二九师精神,激励着老区人民励精图治、拼搏奋进。太行军民的血肉鱼水之情将载入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卷,绽放出绚烂的时代之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实物展示</p><p class="ql-block"> 晋冀鲁豫边区发布的《徐毅私自动用粮款帐目手续不清记大过一次》的通令</p><p class="ql-block"> 晋冀鲁豫边区第五专署发布的《生产节食渡过灾荒》的命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晋冀鲁豫边区发布的《判决孔计伍等人》的通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7年4月20日,晋冀鲁豫军区制定的“关于严整纪律的训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7月9日涉县县政府发布的“表扬认真保管公粮人员并处分不负责任损坏公粮人员”通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行记忆</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司令部作战处办公室已改设为太行木刻版画展室,是专门用来里陈列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勇敢无畏的太行部队文艺工作者们当年所创作的那些木刻版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品展现当年太行军民在艰苦岁月中,不畏艰难险阻抗敌击顽的斗争生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品诉说了那段动人又不能忘怀的往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建国后,从涉县这块红色土地上走出了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和2位元帅、3位大将、18位上将、48位中将、295位少将。先后有近百位一二九师老首长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成为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的中坚力量,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纪元。这块红色热土被誉为“中国第二代领导的摇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望村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胜利广场不远是将军岭。为了永久缅怀一二九师的革命先辈,让他们的功勋彪炳千古,涉县从1988年开始,在庙坡山修建了总面积5万平方米的将军岭(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自1986年以来,刘伯承、黄镇、徐向前、李达等21位129师将帅及前辈逝世后,相继将骨灰安放于此。1990年10月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将军岭”。从此庙坡山改名为“将军岭”。除北京八宝山以外,这里是安葬元帅、将军最多的地方,而且“129”这个数字和将军岭紧密相联。</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岭下登129个台阶可到纪念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沿石阶上坡,只见一条大渠宛若长龙盘绕山间,这就是抗日战争时期,一二九师官兵与当地群众共同修建的长达27公里的漳南大渠。涉县人民把这条绕山渠叫做“救命渠”、“将军渠”。当地还流传着“水流南山头,吃饭不用愁,没有八路军,渠水怎么流”的民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2年到1943年间,涉县接连发生严重旱灾,为缓解旱情,驻涉县的八路军一二九师、中共太行分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领导机关共同商议,拟定从下温村开渠,引清漳水上山的方案。该工程1943年2月24日开工,1944年6月底,工程总体告捷。漳南大渠全长近30华里,开凿山洞4个,劈石崖8处,建渡槽14座,打石洞7个,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边区最大的水利工程。如今,漳南大渠仍是涉县农田灌溉的重要水利工程。丰水期,渠水从将军岭飞泻而下,宛如瀑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思源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将军岭纪念碑高12.9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纪念碑的基座上有戎子和的题词:“牺牲换来胜利,贡献迎来幸福。伟哉雄哉一二九师,勤哉俭哉涉县人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纪念碑走向刘伯承纪念亭,共129个台阶,象征129师。</p><p class="ql-block"> 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元帅在京逝世。遵照他的遗嘱,10月27日,由刘帅子女刘太行、刘太迟、刘雁翎和中央军委办公厅、总参管理局负责同志护送,将刘帅灵骨安放在将军岭第一个129台阶处,并建造了纪念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来到纪念亭,便一眼看到邓小平题写的“刘伯承元帅纪念亭”匾额。亭内正中有一尊刘伯承元帅的塑像,披着大衣,左手握着书卷,端坐在太师椅上,目视前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坐像左侧的黑色大理石正面刻着徐向前元帅题写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刘伯承元帅之部分骨灰葬于此”。</p><p class="ql-block"> 背面刻着徐向前元帅所作七律诗《悼刘伯承元帅》:“日暮噩耗遍京城,泪雨濛濛天地倾,垂首山川思栋梁,举目九天觅帅星,渊渊韬略成国粹,昭昭青史记殊荣,涂就七言染素绢,十万军帐哭刘公”。</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坐像右侧方型黑色大理石上,刻有两行字“中国的布尔什维克,刘伯承元帅英灵千古”,由涉县委员会、涉县人民政府1987年清明节敬立。刘伯承元帅在过50岁生日时,曾说过:如果死后能在自己墓上立一块碑,上书中国的布尔什维克刘伯承之墓,那便是对我莫大的安慰。据此,涉县人民政府特地为他立了这块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坐像后面的卧碑上刻着“刘伯承、汪荣华之墓”,墓碑由刘帅的六个子女所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5年,刘伯承元帅次子刘蒙创作的《太行山魂赋》,镌刻在刘伯承元帅纪念亭后方石壁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行山魂赋</p><p class="ql-block"> 巍巍太行,神农伏羲,补天女娲,拯民后羿。千古忠魂兮,还此地。</p><p class="ql-block"> 晚清末年,内忧外患,民不聊生。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时大丈夫拯民于水火。辛亥年,伯承怀富国强兵之志,投身军旅,执青锋为共和,战川中始戎行。护国之役,于丰都致眇右眼,无麻药七十二刀,勇盖关帝;协督军两复四川,智比武侯。长征途中,抢关夺隘,率红军走出危亡。抗日烽火,屹立于中华之脊太行,倭寇亦称之为神机军师。为解放祖国实现共和,他用兵上党,挺进中原,挥师淮海,任渡江总司令,统百万雄师突破长江天险,再率大军歼敌九十六万解放西南。实为中华五千年之大将军也!</p><p class="ql-block"> 丁丑之秋,寒风沥沥,万余壮士,进驻太行,痛击日寇,道光宇宙,贤者托心,四邻倾慕,军扩三十余万,兵部晋冀鲁豫,千山万壑铜墙铁臂。五十春秋又回乡里,当年英雄赤岸聚义。每访此处,胸中百感,将军伟业兮,留青史!太行山魂兮,照后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纪念刘伯承元帅诞辰130周年,学习和弘扬刘帅的优秀品质,2022年6月27日,湖南省岳麓诗社、潇湘齐白石艺术研究院特组织部分诗书画家到八路军一二九师纪念馆缅怀革命先辈,并进行诗书画创作。</p><p class="ql-block"> 湖南省岳麓诗社党支部书记、潇湘齐白石艺术研究院院长、原湖南省纪委常务副书记赵炎森书法作品:“功高太行”。</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刘伯承元帅纪念亭出来,穿一片松林,往上登129个台阶,就到了徐向前元帅的塑像处。</p><p class="ql-block">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元帅在京逝世。遵照他生前遗嘱,11月9日,他的部分骨灰由直升飞机撒放在将军岭第二个129台阶处,徐帅全身站像立于平台中央,手持望远镜,遥望太行群峰,好似尚在指挥千军万马,奔驰疆场,与敌对垒。</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9年12月10日,与涉县人民结下深情厚谊的外交家、艺术家,原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黄镇将军在京逝世。黄老生前留下遗愿:“生前追随刘伯承元帅挥师太行,浴血奋战;死而心系老区人民,伴随刘帅遗骨回归太行,世世代代同老区人民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根据他的遗愿,1990年元月14日,他的全部骨灰由其子女护送,安放在将军岭上刘帅纪念亭左后侧,石砌的平台中央立有黄镇将军半身花岗岩雕像。 </p><p class="ql-block"> 右侧石碑正面刻着:“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外交家、我党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领导者、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黄镇同志永垂不朽”,背面刻着著名文艺理论家林默涵所题:“革命先驱,征途未搁丹青笔;艺坛巨匠,遗迹仍留翰墨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像座的四面刻着黄镇将军的生平简介。右侧石碑正面刻着:“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外交家、我党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领导者、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黄镇同志永垂不朽”。背面刻着著名文艺理论家林默涵所题:“革命先驱,征途未搁丹青笔;艺坛巨匠,遗迹仍留翰墨香”。</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左侧石碑上刻着邓小平所题:“将军不辱使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背面刻着江泽民题字:“为党为民忠心耿耿,无私无畏正气长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3年2月12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原一二九师参谋长李达将军在京逝世,根据他生前遗愿,9月8日安葬在将军岭。</p><p class="ql-block"> 李达将军之墓在刘帅墓后右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6年4月6日,原太岳军区政治部主任、晋冀鲁豫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新亭将军的骨灰由其家人护送,安放于涉县将军岭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9年10月11日,张维翰将军含冤病逝。同年,经复查确认:“1952年对张维翰的处置纯属错案,予以平反,恢复政治名誉。”因张将军在抗战时期领导八路军一二九师筑先纵队,亲属将其安葬于涉县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旁的将军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97年3月29日,原太行军区政治部副主任袁子钦将军的骨灰安放到将军岭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将军岭群山环抱,绿树常青,风景秀丽。当地人把将军岭描述为“头枕大寨垴,脚踏卧牛山,左手托凤凰,右手扶鸡冠,腰间缠玉带,龙口吐清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将军岭顶部有邓小平的塑像。5.6米高的全身站像,象征了小平同志在涉县的五年零6个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将军岭下来的途中,发现了“将军岭革命先辈生卒年表”,目前已有129师21位革命先辈的骨灰安放在这里,与生前奋斗过的土地永远的交融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除了刘帅夫妇、徐帅、黄镇、李达、王新亭、张维翰和袁子钦外,还有赵子岳、何正文、邢崇智、赵忠、李雪峰、刘建勋、徐云存、韦杰、陶鲁笳、黄新友、石志本、刘自双和杨博的骨灰均安放于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俯瞰胜利广场的三面巨大红旗</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追梦</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