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学相约走福州之侯官村

风雨潇潇

<p class="ql-block">  2024年1月13日,16位老同学再次开展“相约走福州”活动。这次的活动地点是闽侯县上街镇的侯官村,游览村里的历史遗迹城隍庙、镇国塔、螺女庙和侯官古街,探访侯官古县的历史文化。</p> <p class="ql-block">  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2400多年的建城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福州城区从春秋战国时期的新店古城,到秦末汉初的冶城,晋朝时的子城,唐朝时的罗城,再到现在的福州城,总脉络是海退陆进,逐步扩大。与此同时,政区沿革变化也很大。唐初的公元623年,当时的福州城由侯官县和闽县两县分治。其中的侯官县的县衙就设在现在的侯官村。到了公元789年,由于一场大洪水冲毁了侯官村,才将县衙迁至乌山脚下的澳门路(今天的林则徐纪念馆附近)。由此算来,侯官村作为侯官县的县治存续时间,前后长达166年。</p> <p class="ql-block">  “侯官”一词,最早时是官职名称,后来演变到建置名称,再后来用作地名。仅从这个用词上,就可以看出古闽越文化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两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侯官城隍庙则是当年侯官村置县的显著标志。因为按照唐朝制度,凡有县衙的地方必建城隍庙,并规定新县官到任三日内,必须拜谒城隍庙,祭祀城隍神。</p><p class="ql-block"> 侯官城隍庙与侯官县衙一样,均建于唐武德年间(唐高祖李渊开创唐朝后的第一个年号),供奉的城隍是号称“福建都城隍”的周苛。庙宇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正面为红砖牌楼式门墙,显得庄重肃穆。庙内依次为戏台、厢房、拜庭、大殿、后殿。一千多年来虽然几经修缮,但唐代的圆柱和柱础、宋代的梁柱与构件,都保留至今。庙前一方石头上,竖刻“城隍庙”三字,行笔随性自然,落款为陈立夫。据说这是大书法家,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在他一百岁生日那天,在台湾为侯官城隍庙亲笔书写的手迹。如果这事是真的,可见侯官城隍庙与福州城内的都城隍庙一样,在闽台两地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侯官镇国宝塔和古渡口则见证了当年侯官市(集市)的繁华景象。镇国宝塔也称“护镇塔”,塔为楼阁式石构实心塔,高6.8米,四角七层,每层各面均雕刻有佛龛佛像,四角雕刻力士。据出土文物考证,该塔建于唐末的五代十国时期。</p><p class="ql-block"> 古代的福州以水路交通为主,而侯官这段江面,则是当年航运的“黄金水道”。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古侯官县在西,古怀安县在东,两县隔江相望,距离不过千米。福建母亲河闽江流经这里后,在怀安县的分水岭分流为乌龙江和白龙江。所以当年这里的人流量和物流量都很大,是重要的物流集散地和交通要道。有诗赞曰:“潮回画楫三千只,香满红楼千万家”。但是这里江宽水急,特别是洪水泛滥之时,经常船翻人亡,造成重大损失。故而才在侯官古渡口边建塔,以求镇住河妖,保佑平安。</p> <p class="ql-block">  螺女庙寄托了侯官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所著的《搜神后记》中所记载的田螺姑娘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故事说的是天帝同情勤劳善良又忠厚老实的谢端,派仙女田螺姑娘下凡帮助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福州乃至省外多处沿江村落都建有螺女庙,都认为故事发生在自己这个地方。侯官自然也不例外,而且有很多例子举证。首先《侯官乡土志》记载,侯官是 “琅环之域,螺女之居”。其次侯官往北三十里这段闽江,过去还是一片江湾,人称螺湾、螺江。第三是侯官螺女庙始建于东晋安帝年间,立庙时间最长。第四是螺女升天后,螺壳留在侯官县竹岐乡观音岩,化作田螺石。</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侯官螺女庙,重建于2020年,香火很盛,而且定期会举办庙会活动,表达出了人们对侯官好地出好事,好人有好报的良好愿望。</p> <p class="ql-block">竹岐观音岩寺里的田螺石维妙维肖</p> <p class="ql-block">  五水公园重现了侯官当年的书香风气。何为五水,问了当地的许多村民,都不知道。所以只能凭自己的想象。按我的猜想,这五水应当指的是当年侯官境内除闽江外的五大水系,即白沙的大目溪、鸿尾的穆源溪、竹岐的小目溪、上街的溪源江、南屿的大樟溪。既揭示了侯官水网发达,物产丰富,是个富庶之乡,又寓意侯官文化源远流长,迎合了“晚清风流数侯官”之说。</p><p class="ql-block"> “晚清风流数侯官”,是民国前对侯官文化的赞誉。侯官县名直到民国元年(1912年)才取消,所以福州的众多历史名人中,有许多实际上是侯官人,最著名代表人物有林则徐、严复、陈宝琛、沈葆桢、林纾、林觉民、陈季同、萨镇冰等。这些政治名流和文化精英,大都忧国爱民,勇于担当,又是高门士族,对晚清时的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新开辟的五水公园,背靠侯官古渡口,紧临侯官城隍庙和将军庙。园内建有多座明清风格的深宅古厝,力求恢复当年侯官书香浓厚的历史旧貌。这多座老宅中,最显眼的是从邻近乡村迁移而来的陈依柞故居。此宅主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开间为六扇五间,共22间房间。陈依柞是清末时期的侯官乡贤,为人乐善好施,崇尚教育。现在此宅被辟为“侯官村乡村振兴家风家训馆”,馆内陈列有包括陈依柞家族在内的侯官各家族的家风家训。游客通过游览,可以在古色古香的古厝中感受千年侯官琅琅书香氛围和侯官农家淳朴的家风。</p> <p class="ql-block">  侯官古街再现了侯官县的繁荣兴旺。侯官县被大洪水冲毁后,虽然县治迁往它处,但勤劳智慧的民众很快在废墟上重建家园。有意思的是,重建后的侯官,不再称“县”,而被称作“侯官市”。只是这市却只是“集市”的市,并不是市县的市。</p><p class="ql-block"> 早先的侯官街长约1000米,分为上市、中市和下市,人流、船只、货物、车辆仍然熙熙攘攘,非常热闹繁华。现在侯官古街,规模略大些,街上各种美食和工艺品琳琅满目,叫卖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极为热闹。</p> <p class="ql-block">  中午在侯官村“河鲜第一家”就餐。同学们一边把酒言欢,一边回味侯官古村的历史风情,真是开心至极,收获多多。期待不久之后同学们相约再相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