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曾经的望族》之第一部《离殇》

菠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章</p><p class="ql-block">1、</p><p class="ql-block">至正二十七年九月,这是大元皇帝妥欢贴睦尔执掌江山的最后一个多事之秋。</p><p class="ql-block">秋老虎发威,高烧不退,这在成梦周的记忆里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往年这时候霍山里的风都是冰凉的,草皮湿辘辘的,山谷空气中弥漫着灌木发出的清香。而今年不同,春季滴水未下,后一连数月的天旱无雨,把大山储存的水气都蒸发掉了。山中燥热不堪,甚至连村前的兰溪也干得露出了河底的鹅卵石。</p><p class="ql-block">成老太爷已经连续数日站在成家庄村口的大槐树下翘首以待。他期盼外出的儿孙们平安归来。山外朱元璋的骑兵正跟元军进行最后的交战,已经逼近了霍州城下。他多少有点不相信这是事实。自从成氏家族以霍山的回马岭为依托,以眼前这条兰溪为界,守护着祖宗留下的石人阵以及祖宗的坟塚,数十载这里从来风调雨顺,平安祥瑞,从没有遭受过战争的践踏,甚至连匪患都很少。这仗怎么说打就打起来了。</p><p class="ql-block">快午时了,成老太爷再次以手遮阳,眯起眼来向远方眺望。他目光越过山脚那块平地以及更远溪流分岔处的石人阵,祈盼那堆石人石马后面片刻走出他的孩儿们:稳重老成的老大贯一,低调腼腆的老二贯臻,沉稳干练的老三贯鑫,生龙活虎的老四贯捷……以及长孙儿世玉、次孙儿世名、季孙儿世才。一家人都齐刷刷地站到他的面前。</p><p class="ql-block">成老太爷并不是一个不懂情理的人,只是随着年龄越来越老,他越发喜欢身边有人来陪伴。他心里清楚,老大贯一住在霍州城,那边有生意,不可能天天回来;老二贯臻的独生子成世玉在平阳城府衙当胥吏,而且成了家,更不可能说来就来。倒是老二常去儿子那方去住几日。老四已出走多年,杳无音信。四个儿子,只有老三贯鑫一家跟自己住在同村。但即使便如此,这会儿他也不在。他带着马帮去中原了。儿子不在家,儿媳妇和孙子们上门的次数就有限,老太爷身边整天没个说话的人,久了就觉得孤独无聊,所以他天天到村边守望远行的儿孙们早日归来。</p><p class="ql-block">成老太爷字“忻”,号“梦周”。按照族里的辈份为“存”字辈,这在成氏家族里算是较高的辈分了。辈分是一方面,重要的他在成家庄里的威望无人能比,自始祖迁徙至此历经风雨数百载,在先祖的庇护下成氏家祖日益显现出生机和活力,正如谱中所说:“成氏族人,明经科第,代不乏人,下至农商工贾,亦繁有徒”。在当地所有家族中一直主导着大局。</p><p class="ql-block">成梦周兄弟三人,老大存锋,老三存志,他排行老二。连他自己也不清楚,为什么老大和老三都按辈份起名字,只有他不是。或许认为他与众不同,或许认为他是成氏的希望,含有梦回金周、重振祖业的意思。</p><p class="ql-block">他住的这个地方叫成家庄,自然成姓居多,,坐落在平阳府所辖霍山腹地的汾河河畔。</p><p class="ql-block">当初始祖之所以选这么个地方安营扎寨,是看中了这里依山傍水、隐蔽且土地肥沃的优越条件。这也符合成家人的生存理念。村子背靠霍山的高峰回马岭,坐北朝东南,一条称之为兰溪的汾河支流贯穿整个村子,把村子一劈两瓣,是一个四季风浸不透,雨淋不霉的好地处。</p><p class="ql-block">村子地势平坦,西高东低,方圆不过两平方里,南北各有一道深沟,疏浚来自身后大山的洪水。站在村头一眼便能看到西北方向饱孕水气的回马岭山顶,黛青色的山石因为恩泽了大山的雨露而愈发青润。每天初起的阳光照耀在上面,总会发出不同的颜色;有时候粉红、有时候银白,更多的时候五彩斑斓,且经常有彩虹飞出。</p><p class="ql-block">回马岭不高,从后村沿着山脊向上,经过一段平缓的山顶便是香炉峰。它是一处平顶的山体,屏风一般簇立在东北方向,仿佛一个赤裸的汉子站立在万山之上。它饱满的胴体总是第一时间沐浴晨光,在骄阳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而在它脚下流淌的兰溪水更像一位刚刚苏醒的少妇,懒于梳妆,懒散的躺在黛色的大山之中,她怀中不时有清泉沽沽地冒出来,仿佛一杯味道鲜美的乳汁。那些经年流淌的泉水顺流而下,绕过山下的石雕群,流向南面纵深的平川,滋养着这一片沃土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p><p class="ql-block">村里的年轻人大多说不上村外路旁那堆石人石马的来历,他们在山脚下已经沉寂了几百年。经年的风雨侵袭,使得石像锈迹斑斑,有些已经被洪水冲得东倒西歪。</p><p class="ql-block">老太爷年事虽高,但也说不清它们的来历和历史,他更多把看守陵园当成是成氏后人的一种责任而不是职业,他经常说自已是户族出身。</p> <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成老太爷子孙满堂,二子长孙世玉,长子次孙世名,三孙儿世才都是他嘴里眼里的骄傲。特别是世才,更是逢人必说的话题。成世才是老大成贯一家的老二,虽说他前头有俩哥哥,但在爷爷的眼里他才是才德第一,将来有大出息。成世才从六岁就开始读村塾,然后入社学、县学,就差去州学应试了。</p><p class="ql-block">成世才经常问爷爷一个问题,户族是什么?成老太爷含混地说,户族就是同一个祖先的人。其实这难不倒成世才,他早就清楚在霍山一带,户族通常指的是看守祖宗陵园的人。至于成家为什么看守这片陵地,成老太爷其实也说不清楚,他只知道爷爷的爷爷那辈子,临终交给后人一个重任,就是义务看守山下的这座成氏陵园,至于是不是户族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成氏家族,与九天之下芸芸百家姓氏同始于神农、黄帝之后裔……” </p><p class="ql-block">爷爷的爷爷时常对幼时的成梦周这样描述,他谨记在心,并口口相传给他的后人们。</p><p class="ql-block"> “中华成氏,源于周岐,封迁秦晋豫鲁冀,主旺于上谷。几千年历史变迁,熙来攘往,迁徙华夏各地,乃至侨居九州。自始祖叔武公起,至今已三千多年。如今成姓人口百万之多,万代繁衍绵延福泽。”</p><p class="ql-block">日积月累,他把听到的、学到的知识消化吸收,整理加工再讲给儿孙们听,已经是头头是道了:</p><p class="ql-block">“成姓,也算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光是成姓起源有八个说法。”他把成姓起源的八个说法一一道来。</p><p class="ql-block">一尔再,再尔三,再新鲜的内容也变的乏味起来。何况老太爷还经常把一些无关的内容添油加醋,儿孙们都不愿意听起来。成贯一一方面担心这会伤了老太爷的自尊心,一方面觉得父亲的确变老了,越来越喜欢唠叨,忍不住好心地打断他说:</p><p class="ql-block"> “父亲,你七说八说都把孩子们都绕糊涂了,到底是几说?”</p><p class="ql-block">成贯一的担心不是没有理由,今年以来父亲明显记忆不好,经常一遍遍重复讲过的话,孩儿们记忆犹新,他却转眼就忘,这不是好兆头。</p><p class="ql-block">成梦周记忆力衰退是最近一两年的事。越是近期发生的事越记不清楚,久远的事反而记得越清楚。清醒的时候他也感叹自己老了,但这更坚定了他想把家族历史传承给儿孙们的想法。</p><p class="ql-block">他只顾自说自话,叹道:“成姓的历史源远流长,三天天夜也说不完!我还是倾向第一种说法!郕国,东夷之地,在太行山以东,离东海不远,据说那里有大批咱们成姓的宗亲。”</p><p class="ql-block">成老太爷说着,下意识地朝着东方仰起了头,手捋胡须,双眼眯成一条线,仿佛他能看穿时空。他看东西的样子很优雅,这是内心常年积累的反射。孙儿们不约而同地学爷爷的样子,仰脸朝着东方眺望。虽然他们的眼里只有蓝天、白云和带白帽子的回马岭山顶,但他们还是坚信在这片大山的外面,一定有一个神圣且庄严的地方,那就是爷爷所描绘的郕国。</p><p class="ql-block">“郕国是周统大国,故文王十七子成伯,十八子成叔季也同封于郕国,助叔武共理国事,享国祚四百余年。郕国后因列国纷争,迭遭齐鲁之侵,至周顷王五年为楚所灭。因郕国亡,故我直系十八世元祖迁西鲁赵国,这才有了我们这一支的成氏余脉。”</p><p class="ql-block">每每说到这里,成梦周脸上总是露出复杂的表情。其实,他不解释大家心里也有数,他的话有几分道理,但也缺少根据。《大唐成氏祖谱》倒是有过记载,说始祖成展鹏是西鲁赵国的分支血脉;成氏族起先默默无闻,唐朝后期才逐渐走向仕途。最辉煌之人,十八世祖成展曾被唐僖宗任命为朝廷命官,奉圣命率师入番,平息叛乱。当时叛军铁头道僧妖术之高,吹角则云雾弥漫,上阵则飞沙走石,成公硬是凭借勇气率队战胜了敌人。</p><p class="ql-block">到了大元时代,元帝又降旨旌奖臣劳,并且加封赐地,可惜成公不幸为流矢所中,以身殉国,不能享受这份恩泽了,他的灵柩就安放在山下眼前这片墓地。其后,后裔子孙认为,守住这片山地,便守住了成氏的根和文脉,从此,他们悄然远离繁杂的朝世,专心守护这片祖茔,也守护了这片大山的安宁,人口渐趋兴旺,繁衍至今,成为望族。</p><p class="ql-block">成梦周的描述有声有色,他显然沉浸在显祖扬宗、功成名就的喜悦里,但后人们反应平平,毫无兴趣可言。老太爷口中那座能充分证明成公安放于此的石碑,已经被多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泥石流冲走了,不见了踪影,他也只是按照老一辈的传说,穷尽一切地想象。至于眼前成家庄这一支成氏后人,属不属于先支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p> <p class="ql-block">3、</p><p class="ql-block">确切地说成家后人所看守的这片坟茔,并不是成梦周家族或近亲的坟墓。在离村子三里处东南,一片不太引人注目的麦田,那里才是埋葬着成梦周先人的地方。</p><p class="ql-block">祖坟里埋葬的最高族成员是成梦周的爷爷成旻轩,其次重要的人物是父亲成守印、母亲邵氏和几位叔公。</p><p class="ql-block">成家人坚持认为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祖茔东面是河,西面靠近山脚,大约有三分地的样子。在这险峻的大山里,想找到一块平坦的地方实属不易。坟墓不多,区区十几座,长幼有序,排列井然。爷爷正中,父亲靠右稍后,几位叔公在两人的左后面;母亲邵氏的坟则在父亲的后面,一字排开;每座坟前都立有石碑,刻有碑文,生卒年月一目了然。成氏后人每年祭祀添坟,烧纸烧香绵延。</p><p class="ql-block">成梦周年龄越高越离不开这里,这里是他的根、他的田园;他一直希望百年之后自己就葬在这片山上,葬在祖宗们的身旁,头枕大山,脚蹚兰溪,每天静卧高处,看着后生们进进出出,看他们用怎样的勤劳和智慧续写自己新的家族历史。成老太爷始终相信如果没有老祖宗的庇护,他们这一支就不会如此兴旺;没有这一方风水宝地,就不会有成家后人的生活蒸蒸日上,生意风生水起。一如老太爷所想所愿,在这封闭的大山里,在周边所有村庄里,成家庄的确是最有影响力和成就的一个村子。自从先人埋葬于此,成家后生们便在此落地生根,开发和建设这片土地繁衍生息,日子过得越来越好。</p><p class="ql-block">成梦周也稍有遗憾,那就是他的一门兄弟,虽然同宗同室,但却天南地北,是死不活,鲜有消息,甚至都不知流落到了哪里。当年高祖为官的时候,家族因冤案深受惊扰,差一点满门抄斩,于是,高祖就立下规矩,不管什么时候,不管亲情多深,兄弟多人要分散而居,免得遭受牵连。老大成存锋远避到运城深山,兄弟成存志也出嗣,病死他乡,成家庄里只剩下成梦周一家人。</p><p class="ql-block">当然,成家庄还有近亲家族的成员,关系错综复杂,就是族谱描述也多模糊不清,只大概知道分支和辈份,至于先祖是谁,出于何处,彼此的关系如何则是一本糊涂账,有的干脆就是外乡的逃荒者投亲靠友而来,在村子周边安营扎寨,久居成营。如此这般,村子的住房便有了微妙的区分。成梦周本族基本住在河北,盖的房舍一律向北山扩展,族人则认准了河南的地界,置业盖房子一律向山口伸展,这样一来二去,村庄便呈现出中间松散、两头紧密的趋势,松松跨跨地延伸二里地。</p><p class="ql-block">这种情况只到成贯一近两年从霍州城回迁山里,把房子盖在出村的村口,并且在那里盖上了成氏祠堂,成家庄的房产扩张或者说家族分裂才嘎然而止,大家突然感觉意识到家族团结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成梦周一向觉得,祖上的规矩虽然过于苛刻,谨慎过度,但家规就是家规,祖训就是祖训。虽有疑惑,虽有缺陷,也终要遵守;一个家族若要振兴,非有带头人不可,他情愿留在成家庄一辈子,当这个领雁。</p><p class="ql-block">成老太爷不是一个怀旧的人,他也是偶然惦记起自己的这两个兄弟,更多的时间他把精力都放在自己一大家子人身上。这年头人心不古,晚辈们都不太把流落在外的人当回事,视为没有或不存在,只有当同外族发生争执之后,才会想起人多势众的重要性,斗胆夸海口,要寻得同根同族下落,前来帮忙云云,但一次也没有付诸过行动。</p><p class="ql-block">“贯鑫走马帮,有朝一日,顺便打听一下你二位叔伯的消息就是了!如果遇见,就说我一直盼着他们认祖归宗。”</p><p class="ql-block">成梦周故作轻松地挥挥手,对孩儿们说。老三觉得这是痴人说梦,人都失散多少年了,上哪儿去找?即使是找得到,也不是一句认祖归宗就回得来的。</p><p class="ql-block">心里这么想,但是,碍于老太爷年事已高,计较不起,大家都心不在焉地点头称是。</p> <p class="ql-block">4、</p><p class="ql-block">成梦周四个虎子,分别是贯一、贯臻、贯鑫和贯捷。</p><p class="ql-block">老大、老二、老三打小就在山里长大,也没觉得怎么操彻的累,只有老四不让人省心,唱了一出又一出。</p><p class="ql-block">老四刚成人那会儿,血气方刚,他固执地认为天高地远不是理由,秉承祖训也不是生死不相往来。其他姓氏族人天南地北的多了,大家都可以求同存异相互帮衬,怎么到了成家这里就非得避开,生死不相往来?</p><p class="ql-block">“爹,你就甭管太多,赶哪天我出山,把大伯和三叔接回来,让你们兄弟团圆!”</p><p class="ql-block">他拍着结实的胸脯夸下海口,这孩子长得结结实实,手大腿长,细腰宽肩,跟钻山豹子似地灵敏。</p><p class="ql-block">那一年,成梦周死了媳妇赵氏正七个年头,四个儿子都还没有成家,需要人操心,他常年累月地在外面跑,家也需要人照料,所以,他考虑再三,准备再续娶邻村孙氏。</p><p class="ql-block">成梦周瞅着儿子们都不吱声,心里也没底。老大老二受母亲影响,性格沉稳干练,平时不爱说话,更不擅长表达自己的观点,但无论怎样,对于父亲再娶这事,他们心里都高兴不起来,只是限于已经成人,理解父亲的苦衷,所以持观棋不语的态度。贯鑫和贯捷小小年纪母亲就走了,几乎就是野生土长,单从这一点上说,俩孩子的性格外向的多,加之他们对母亲天生依赖,听说父亲要再娶,脾气像点着的炮仗说炸就炸,坚决反对。</p><p class="ql-block">在老大老二当中,成贯一比弟弟更有担当和主见。这些年,作为家中长子,他更多秉承父训,帮着父亲管理和操彻这个家,所以他不但结婚比二弟晚,而且还忍辱负重,给人当了上门女婿,所以老二家的儿子世玉比世名和世才排行靠前,也在情理之中了。</p><p class="ql-block">成贯一当养老婿,岳丈是霍州城马家。夫妻修得同船渡,共生了四个孩子,分别是名、才、能、训;女儿桂花是后娶的妻子李氏添的,可谓锦上添花,儿女双全。但不管怎样老太爷从来都高兴轻松不起来,生活总是一团乱麻,解了这团又缠起那团,他大半辈子总是在解和缠之间周旋。</p><p class="ql-block">当年老大进城去给人当赘婿,老二则借故带了一家人去平阳城打工,好些年都不曾回山里。老三娶妻生子,分家自己过;而他最疼爱的老四则离家出走,给了他足够大的打击,他四大皆空,一个守在山里的空宅里过日子。好在他坚持已见娶了孙氏,日子这才过得髀肉复生,将看似一团乱麻的难缠家务摘得一清二楚,经纬分明。加之贯一在渐渐适应了城里的生活之后,也理解了父亲最初的做法,有意帮助父亲,所以,才使得老人从容地化解一次次家族和家庭危机,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好。</p><p class="ql-block">然而,时逢乱世,从至正初年开始,虫患、水灾和官府无休止的巧取豪夺成为大元王朝的主旋律,终于引得人们揭竿而起。一个叫朱元璋的农民起义领袖几年功夫就占领整个中原。眼下,正率军西进,这似乎预示着元惠宗皇帝的统治就快要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5、</p><p class="ql-block">山外战乱,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老百姓。然而山里远离尘嚣,成家人尚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小日子过得安静祥和且踌躇满志。</p><p class="ql-block">不可否认,成家一代又一代遵循祖志,苦心经营,上经科第,下至农商工贾,到了成梦周这里,已经走出户族的局限,挤身富商蓄贾的行列,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在村子里的身份也从单门独户扩展到占据半壁江山,子孙绕膝,四世同堂。</p><p class="ql-block">追溯历史,成梦周祖上最早是靠走马帮养家糊口的。早年,爷爷成旻轩凑钱买了几头牲口,常年累月地穿行于古老的茶马古道,奠定了成氏家业牢固的基石,这才有了后来的家境殷实。这与山西的乡风有关,也与成家人不屈的性格有关。而成梦周认为,成家人之所以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和异性族人的绞杀中站稳脚跟,脱颖而出,除了坚定的信念,还与功于心计有关。</p><p class="ql-block">到了父亲成守印,他竟然把爷爷创建的马帮卖了,专心致志做了游医,以给人看病为生。他是游医,却不是野摊子,他是有行医执照的。大元宁宗、惠宗皇帝时期,想取得一个行医资格相当不易。朝廷将人分成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匠、九儒、十丐”,不经选试注册是不得行医的。虽然也有律规定医生的子孙可以继承祖业,但必须精通医术,超于常人。父亲既不开医馆,也并无多少独门绝技,却得了执照,也算是铁中铮铮,庸中佼佼。大元朝日薄西山,父亲更相信他的选择是对的,从来有三种人的钱相对好赚:富裕人家养生,女人粉黛装饰,孩子读书求学;他相信即使是改朝换代了,老百姓该长病还是长病,该生灾还是生灾,他想多留给后人们一门手艺。临终前他还念念不忘一定要保全好它,保全好医籍的身份。</p><p class="ql-block">应该说在对待仨儿子上成守印是一视同仁的,从小时的分勺吃饭,到长大时教他们做生意,再到娶妻生子、分房子置地,从来都是一碗水端平。但不可否认,也确实也有偏爱。他让老大存峰怀揣葵花宝典到山外闯荡,让老二梦周重拾起爷爷的马帮,让老三志存读书。奈何事与愿违,老大成存峰不孝,扔下老人,带着家中的祖传秘方,一记虎骨跌打药方销声匿迹。老三则出嗣堂叔早早就病故了,他去世那年妻子刚给他生了个大胖小子,名字还没取便被抱回了娘家,从此再也没有回来。</p><p class="ql-block">独掌成家经济命脉的的成梦周,不仅成就了爷爷的梦想,也为成家掏得了第一桶金。父亲让他重拾马帮时,他才廿岁。他乐于吃苦,敢拼敢干,从大兴安岭到秦岭,再到湘、鄂、皖和草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再后来子承父业,成贯鑫接过他手中的马鞭,而此时,那个最初只靠单帮赚一点小恩小利的成家驮队,已经发展成拥有骡马和骆驼上百匹,霍州城周边最具势力的大马帮了。</p><p class="ql-block">纵观这段创业史,不管是曾祖成旻轩,还是父亲成梦周,后人成贯鑫,成家总是坚忍不拔,火尽薪传。当然,成家之所以致力于走这条路,也与家乡山多地少、土瘠民贫、天寒风烈的生存环境有关。早在千年前山西商人就被称为“晋帮”,晋帮商人对万里行贾习以为常。而成氏家族不以身家为念,白手起家,靠的是勤俭、乐于吃苦的精神,特别是成梦周机智过人,数次从劫匪和强盗手中死里逃生,险中求胜,才一步一步走上了现在的成功。</p><p class="ql-block">如果细数成家的成功还在于他们做事讲究规矩和方圆。族亲之间的买卖,都讲究公平公正透避,避免纠分。当年,为了减少内耗,父亲曾招募霍州人士胡射山为管事,并定下规矩,成家人只管营运,财权全由胡管家担当。成梦周虽有生意人的头脑和管家的大智大慧,但是绝对不能掺和马帮的事,到了成贯一、成贯鑫这一代,规矩始终不变,成贯一管家,马帮贯鑫说了算。如此以来,成家看似家大业大,纷繁复杂,但同胞之间却从来没有因为利益你争我夺。</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 <p class="ql-block">作者成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作品300万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