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

丹心素裹

<p class="ql-block">十三陵,在北京市昌平区北部天寿山麓,是明朝13位皇帝的陵寝所在地,明永乐皇帝定都北京后,出于政治和战略两方面考虑,开始在北京卜选陵址。这项极具战略意图的举措,对巩固政权和彻底消除蒙元的残余势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十三陵自明永乐七年(1409年)开始营建,及至清代顺治初年,前后长达230多年。先后建造了13座金碧辉煌的皇帝陵墓,依次建有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毅宗思陵。</p> <p class="ql-block">陵区内共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贵妃。除皇帝陵外,陵区内还有明朝妃子园寝七座,太监墓一座,以及神宫监、祠祭署等若干附属建筑,形成了体系完整、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陵寝建筑群,成为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帝王墓葬群。</p> <p class="ql-block">十三陵陵域面积约为40平方千米。陵区三面环山,地域广阔,盆地内的各个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这些帝王的陵墓,陵墓建筑群以长陵为中心,呈环绕之势,掩映在绿树丛林之中。陵区依山势筑有围墙,总长达12千米,是陵区重要的保护设施。</p> <p class="ql-block">1957年,十三陵被列为北京市第一批重点古建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十三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7月3日,十三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经联合国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13座陵墓中,永乐帝的长陵、嘉靖帝的永陵和万历帝的定陵,均是生前所建,规模亦最大,其余陵墓则是死后才动工,大约会用半年修建。崇祯帝因为是亡国之君,并没有正式建陵,现时的陵墓是以其妃田氏的墓穴改建。</p> <p class="ql-block">清政权清点明代帝王陵寝,并给予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从顺治到乾隆,也有不同程度的修缮。晚清随着政权衰微,陵墓区域修缮和保护逐渐废弛,但主体墓葬群冢均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1955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明史学家吴晗经与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商议后,报请国务院挖掘十三陵中的长陵,经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批示同意发掘。同年,由吴晗、郭沫若、沈雁冰(茅盾)、邓拓、范文澜、张苏、夏鼐、郑振铎、王昆仑所组成的“长陵发掘委员会”成立。9月,十三陵地区由当时的昌平县改隶北京市园林局。</p> <p class="ql-block">1956年,决定改为“试掘”定陵。1957年打开定陵地宫。1959年文化部文物局批准成立定陵博物馆。但由于技术和认识的落后,包括帝后棺椁在内的许多文物在出土后被损毁。</p> <p class="ql-block">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兴起“破四旧”运动,十三陵很快成为波及的一处区域。大量定陵出土文物被从北京城区前来“串联”的红卫兵毁坏。8月24日,万历皇帝和孝靖、孝端皇后的遗骸,被定陵博物馆的“造反派”团伙在定陵大红门前广场公开焚毁。</p> <p class="ql-block">1967年,活动退潮后文物部门清点,十三陵的古建筑和附属文物有变更和损坏,多由于管理使用单位在破“四旧”中,自动破坏或迁移,各陵宝城、明楼砖石被拆走。</p> <p class="ql-block">1982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区为全国44个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之一。1995年12月,“明十三陵博物馆”成立。目前,仅长陵、定陵、昭陵、神路和康陵可供游客参观,其余陵均未开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