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褒奖

湖心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的褒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家中为母亲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95年初夏,在我调至辖珍宝岛地区守备部队的某边防军分区政治部任职的第三个年头,母亲病重入院抢救治疗,我请假还乡探亲、护理母亲。</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职时我与参谋长帶工作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驻珍宝岛连队检查工作</p> <p class="ql-block">  赶到医院,我刚进病房,与母亲同住一室的“病友”见我身穿军装,立刻对我说:“你就是那个孝心儿子呀?你妈喊你好几天了,快去看看你妈吧”。母亲同室“病友”的话令我心中一暖。</p><p class="ql-block"> 快步走到母亲病床前,我拉起母亲的手高声说:“妈妈,我回来看您了。”母亲睁开眼睛,微笑地看着我,冲我点了点头后又缓缓闭上了双眼。</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在家中为母亲拍摄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母亲把我定位为“孝心儿子”即是对我的褒奖,也是对我的鞭策激励,更是我凭生的愿望追求。</p><p class="ql-block"> 孔子说:“孝者,其为人之本也”。意思是说,在所有的人性品德中,孝心是第一位的。孝心是立人之本,孝心是正能量,一个人只要有了孝心,就有仁爱之心。</p><p class="ql-block"> 我理解,孝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孝敬父母是一个人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是做一个好人的基本道德要求。所以人们都说: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会得到“家和业兴财旺”的善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全家人与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  回首往事,我之所以能够从小养成“孝心”这种积极的心态,成为母亲心目中的“孝心儿子”,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恪守“精心敬业,诚心为人”本分,真诚待人、勤勉作事,一方面源自家族的血脉传承,家庭的环境熏陶,更主要还是母亲这位启蒙老师从小对我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鼓励褒奖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兄弟(姊妹)七人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母亲李玉文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天资聪颖、博闻强记,凡是接触过的人、经历过的事、听说过的理,母亲都能耳闻成诵,半面不忘。所以母亲思想能够与时俱进,为人处事,往往意识超前,世事洞明,人情练达。</p><p class="ql-block"> 我们兄弟(姊妹)七人的名字都是母亲给起的,最后一个字连接起来为“魁源琴德诚全有”,寓意是希望我们兄弟(姊妹)要“不忘本源,提升自己,立德做人,诚信为人”,母亲在名字这张个人名片上对我们兄弟(姊妹)寄予了厚望。</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们兄弟六人与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  更让我敬佩的是从未进过“学堂”的母亲,竟然能够随口背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耳熟能详的名言警句,激励我们努力学习,刻苦读书。</p><p class="ql-block"> 那时家庭生活困难,母亲宁肯缩衣节食也要给我们买书看。因为我家书多,附近年龄相仿的孩子都愿意到我家来看书。2023年6月下旬,我的“发小”张黎明(林甸人,曾任齐齐哈尔大学教师,退休后迁居山东省威海市)来哈看我时,我们还唠起了当年连“年三十”他还“黏”在我家看“连环画”的趣事。</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爱人和嫂子、弟妹与母亲合影</p> <p class="ql-block">  到了上学读书年龄,母亲一定送我们兄弟(姊妹)上学读书。母亲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你们念书。”大哥高树魁、二哥高树源都是建国前就在林甸县读完了高小。大哥因比二哥年长2岁,高小毕业就参加工作了,二哥则于1948年按照母亲的安排,坐了一天大马车去泰康县(今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到“杜尔伯特旗初级中学”读初中(当时林甸县还没有中学),初中毕业后又送二哥到安达市读高中,而后二哥考入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成为当时从林甸县走出去的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和三哥、六弟、大侄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四家人与母亲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我六周岁时母亲就让三哥高树德领着我上学了。为了确保我们能够学习好,母亲用她独有的“听”的方法督促我们学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为母亲拍摄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母亲要求我们每天放学回家写完作业后,都要把当天在校学习课程的内容讲给她听,把学过的语文课文内容读给她听,以此检查我们在学校的学习情况,而这检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让我们把每天在校学习的内容重温一遍。</p><p class="ql-block"> 实践证明,这种检查学习的方法效果特别好,促进了我们兄弟几人学习成绩的不断提升。</p><p class="ql-block">&nbsp; 三哥高树德“小升初”、“初升高”两次大型考试,均在林甸全县名列第一;四哥高树诚在林甸一中读书时,从初一直接“跳级”到初三,成为当时全省唯一的一位“跳级生”;我和六弟高树有也都先后就读于林甸学子人人向往的林甸一中。</p><p class="ql-block"> 姐姐的老同学、从林甸一中退休多年的老教师翟玉兰老师曾于2023年9月3日,在我发表在“林甸往事”平台上的《成功的四哥》一文中留言说:“你们小哥四个我教了仨,唯独没给你上过课,后来却成为同事。要知道当年你三哥你四哥,可是一中顶尖的好学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和爱人携儿子与母亲合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人们都说,母亲的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她的爱心和关怀将成为孩子成长的潜在能量。</p><p class="ql-block"> 事实上,步入社会后,我的每一次岗位转换都是母亲为我把关定向,最终“拍板”为我作出的决择,工作上能取得一点成绩和进步都离不开母亲的支持鼓励。</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母亲带我儿子的照片(我拍摄)</p> <p class="ql-block">  1968年我作为“老三届”最后一届毕业生走出了林甸一中的校门。当时因为年龄小,即不能当兵,又不能分配工作,还不能下乡,就成了“社会浮闲人口”,赋闲在家,无所事事。</p><p class="ql-block"> 看到我因赋闲无聊而终日闷闷不乐,母亲找到了老县长王德化的老伴、我们西南街道委员会(现为街道办事处)的孙淑珍主任,孙淑珍主任到我们家里了解了我的情况后,马上责成街道毛泽东思想大学校把我介绍到县糕点厂当了临时工。</p><p class="ql-block"> 工作有着落,生活有奔头。在糕点厂工作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我踏实肯干,哪用哪到,任劳任怨,赢得了大家对我认可,与工人师傅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离开糕点厂时,大家都恋恋不舍,依依惜别,厂领导郭宪文师傅、张宏英书记和多位工人师傅和我一起到红光照相馆照了欢送的大照片。</p><p class="ql-block"> 一个在单位仅仅工作了一年时间、年仅16周岁的临时工,离开时,厂领导和众多工人老师傅竟能以“合影留念”相送,这无疑是对我工作表现、人品人缘的充分肯定,确实令我十分感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甸县糕点厂欢送我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后来经历的下乡、升学、教学、当兵等几次职业转换,都是母亲帮我作出的选择。特别当我作为“工农兵学员”、在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校名的克山“萌芽学校”毕业、经林甸县教育局分配到林甸一中任教、己经成为一名编内正式教师后,母亲还执意送我去当兵。</p><p class="ql-block"> 当时母亲对我说:“男孩子要闯荡,年轻人只有敢于到外面世界经风雨、见世面、扛重任,才能有出息”。</p><p class="ql-block"> 当年征兵开始后,母亲就找到我家邻居、县武装部政工干事张宗仁为我报上了名,最终把我送到部队当兵,助推我走上了“从军报国”之路。</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甸一中全体教师欢送我入伍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亦不负母亲厚望,作为职业军人,一直在部队工作到退休,最后进入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职期间照片</p> <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母亲是孩子希望的根,孩子是母亲希望的果。回顾我的人生经历,虽然在六周岁时母亲就送我上学,形成了"早上学、早工作、早退休”的生活框架,留下些许遗憾(我46岁时在武装部政委岗位上退休),但母亲从小培养引导鼓励我形成的具有孝心的个人品质,却成就了我“在家尽孝、为国尽忠”的充实人生。</p><p class="ql-block"> 母亲说我是“孝心儿子”,是对我的最好褒奖。</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高树全近照</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高树全,1953年3月出生于林甸县西南街,就读于林甸县实验小学、第三小学、第一中学,曾任林甸县糕点厂临时工,林甸县五七干校知青,林甸一中教师。1972年入伍,历任团、师政工干事,师组织科长,军分区政治部副主任,人武部政委等职,上校军衔。现为齐齐哈尔市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服务中心军休干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