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李垚,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复合材料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2018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人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h5> <h5>当下黑龙江省研学行业火爆,但是如果没有前瞻性的内涵设计,只是走马观花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不可持续,教育要强国,就要把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先进经验,才能实现我们的强国梦,才能让研学事业走的更高更远。低质量的研学内容,缺少的是灵魂。我们一定要创新设计这个产业发展的新路径,实现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三位一体的国家战略布局。<div><br></div></h5> <h5>基础教育课堂改革深化行动方案里明确了:航空航天、生命科学、人工智能是最前沿的科学教育方向,那么我们研学一定要把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融入研学全过程,我和我的哈工大专家团队、硕博团队会与华为鲲鹏生态创新中心的团队、黑龙江省研学实践教育协会一起,智力于“科学艺术研学营”的创新设计,推进产学研项目的紧密合作,在实践中感知、体验和探究“科学之光与心灵之花”,推进“大中小”一体化构建龙江研学的新品牌、新路径。打造哈尔滨市松北新区深哈高新科技产业集群科技艺术研学的新高地。</h5> <h5>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是同自然相对立的事物。”其实人本身就是自然的、有机的综合体。把人类的心灵分为感性与理性,并将理性作为感性的统治者,这种理论与思维本身就不是科学的。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具体的、纯粹理性的人,除非机器人——机器人的最高境界仍然是模拟有心灵的人类。有血有肉的人类也无法忍受一个完全被理性规划、科学控制的世界。</h5> <h5>经常听到有人说:科学技术是理性的,是逻辑思维,以真理为最高殿堂;文学艺术是感性的,是形象思维,以审美为最高境界。教科书上把这种说法当作理所当然、毋庸置疑的结论。然后我们用这种学科分类划分了人类,甚至进而用这种思维界定了世界。在任何一所现代大学里,学科之间壁垒森严,教师与学生按学科分类,一个完整的自然人竟然获得了学科的属性,比如他是理科的,她是文科的等等。</h5> <h5>其实各学科只是分工不同、视角不同,人类面对的是同一个世界。表面看来,科学赋予我们认识世界、生存发展的能力,文化艺术让我们用审美、怡悦的目光去欣赏这个世界。但二者并无高低之分,先后之别,而是统一的事业。在认识世界、表达心灵的过程中,也不存在纯粹的理性思维或感性思维。爱因斯坦说:至于艺术上和科学上的创造……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和在这个充满着由我们创造的形象世界中寻找避难所的愿望,才是发现它们的最强而有力的动机。”法国科学家彭加勒说:科学家不是因为有用才研究大自然;他研究它,是因为喜欢它,喜欢它是因为它是美的。如果大自然不是美的,就不值得知道,并且如果大自然不值得知道,生命就不值得活着。”审美不但是认识世界的动机,也是人生的最高境界。</h5> <h5>世界本身是美丽、奇妙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向我们展示了这个世界的对称、和谐、多彩、活力与优美。仰望星空,宏观世界浩瀚瑰丽,令人心潮澎湃;而在纳米级的显微镜下,各种的物质或复合材料,其内部分子结构鬼斧神工,如花朵一样向我们开放,激发了我们的丰富想象力,与我们的心灵合奏出优美的乐章。科学理性与艺术审美在此殊途同归。<br>在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眼中:一粒砂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庄子),我们唯有敬畏与赞叹。<br></h5> <h5>科学家在研学的世界里带领孩子们逐梦天穹、穿越微观世界,在科学的蓝海之中,感受自然的魅力、未来的责任、生活的美好......原来科学和艺术可以如此神奇的相伴而生。</h5> <h5>功夫到家,华为有为,与鲲鹏共翱翔,科技艺术研学已经启航,未来已来,未来可期。</h5> <h5></h5> (部分文字来源于 老领导 杨铭铎 文章,分享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