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你,珍惜

春风十里

<p class="ql-block">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孟郊的《游子吟》道出了多漂泊天涯的儿女们的心声。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之心又有多少儿女们真正能懂?</p><p class="ql-block"> 曾经,歌手满文军的一曲《懂你》唱哭了多少含辛茹苦的母亲;曾经,王铮亮的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也让无数父亲老泪纵横;曾经,《常回家看看》、《酒干倘卖无》、《父亲》……又让多少做儿女的幡然醒悟,热泪盈眶……可激动,后悔之后呢?似乎大多数做孩子的,无论是仍在父母怀中,牙牙学语或蹒跚学步的孩子,还是不怕先生骂我懒,只怕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的学子,亦或已为人父母的中年人,真正体贴、关爱父母的能有几人?他们总以自己未曾长大,工作忙碌或自己也有孩子,需要照顾等种种理由为自己不能常回家看看找多个看似有道理的借口,实在不应该。</p><p class="ql-block"> 树欲净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父母却一天天变老。在父母一天天变老的日子里,我们能做些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小的时候,奶奶经常对我说,我就是她一口一口用红薯泥把我养大的。因为我和弟弟仅相差一岁,妈妈没空照顾我,所以我的童年一直是和爷爷奶奶粘在一起的。都说隔代格外亲,我的童年有了他们的陪伴和关爱,过得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直到高三时,才离开爷奶的家,回到我家的小阁楼上,和父母一起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特勤劳,特善良。犹记儿时,但凡我家一包饺子,父亲总让母亲盛上满满一碗,让我端给爷爷奶奶他们吃。我当时不太明白,现在我懂了,那叫“孝顺”。那时,父亲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房檐滴水点点照。”父亲应该是希望我们都能像他一样关爱父母吧。</p><p class="ql-block"> 长大后,我记得有一年在南阳市八中上学,我一般都坐公交车去,一周回家一次。可父亲生怕我在学校吃得不好,他几乎每周三或周四总要一个人蹬个自行车,骑车二三十里弯弯曲曲的公路给我送箱南街村的快食面。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到现在,我都不喜欢吃快食面,但也会屯几袋,因为感觉很亲切,那上面有浓浓的父爱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也做了母亲,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养儿方知父母恩的真正含义了。</p><p class="ql-block"> 父母对于孩子的心,真是天地可鉴,他们恨不得把自己揉碎,全部奉献给子女。可是,做子女的,有几人能真正做到既孝又顺。</p><p class="ql-block"> 子不教,父之过;子不孝,谁之过?做老师的,三句不离本行。每当我看到一些学生整天无所事事,不学无术时,我总问他们:“你们对得起谁?是自己?是老师?还是父母?”他们偶尔也会自责,也会反思,但更多的是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学校究竟该学什么或怎么学?再想想,他们也挺可怜!</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孔子说惟孝者——色难。做为子女,如果能时时对父母和颜悦色,处处对他们体贴入微,关怀备至,哪怕陪他们聊聊天,帮他们配几粒药,端一杯水,洗几件棉衣,晒几床被子等微不足道的小事,那每个家庭岂不是和睦几分,和谐几许?老人们也不至于无聊无趣,整天忧心忡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百善孝为先。</span>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马无欺母之心。做为子女,孝顺父母,天经地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老祖宗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p><p class="ql-block"> “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父母能等孩子们一辈子,等他们慢慢长大。孩子呢?是否也能等,哪怕只借用自己的时间一点,一天,一月,或奢侈的几年?</p><p class="ql-block"> 珍惜与父母同处的时光吧!父母在,尚有来路;父母走,只剩归途。</p><p class="ql-block"> 懂你,更得惜你! 谨以此文,与大家共勉共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