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族谱、明伦理、兴礼义、淳风俗乃君子之谋----纪念王仲舒逝世1200周年

王寿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3年 12月29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是太原王皖赣王氏始祖、大唐名相、文学家王仲舒辞世1200周年纪念日。我辈乃至此时还是孩童的子孙辈此生恐怕无法再逢其这样的整百年纪念日了。幸逢难得之日,作为仲舒公的直系裔孙,有必要写一点东西,抛砖引玉,纪念为敬。&nbsp;</p><p class="ql-block">王仲舒(762年-823年),字弘中,并州(太原)祁县君子乡人。少年丧父,奉母宁郡夫人(御赠徽郡夫人)陈氏迁江南。自幼聪颖,读书著文,闻名遐迩,不少官员、长辈慕名降低身份与他交往。曾与当朝文学家、散文家梁肃(753年-793年)、杨凭结伴游学,传为佳话。贞元早期,贤良方正高第,并被朝廷委以左拾遗官职,步入仕途,历任中书舍人、刺史、观察使。长庆三年(公元823年)皇上空出了丞相之位,等待王仲舒赴任。遗憾的是,是年十一月十七日辞世,朝廷得知后,悲痛辍朝,赠左散骑常侍,谥曰成。</p><p class="ql-block">王仲舒忠于国家,深明大义,不畏强权。唐德宗计划任命奸臣裴延龄为宰相,王仲舒与时任谏议大夫的阳城(736年-805年)一起谏言阻止,并得到时为太子的顺宗李诵的支持,致使裴延龄没有得逞。此举后来获得德宗皇上的高度赞赏。并入阁委以重任,连续提拔。</p><p class="ql-block">元和(806-820)初,召为吏部员外郎,没过多久,在皇帝身边担任制诰。那时杨凭因故获罪被贬,回家途中怕被看笑话,路过他家时有意回避,王仲舒得知后多次挽留杨凭到家中安慰他。王仲舒深明大义,不顾自己的仕途直接向皇帝为杨凭伸冤,结果得罪皇帝被贬至峡州(今宜昌)任刺史。由于王仲舒母亲过世需尽孝道,才解除了处罚。</p><p class="ql-block">王仲舒为官清正,敢于担当,以造福百姓为己任。担任婺州(今金华)刺史时,恰逢婺州瘟疫与旱灾同时发生,人死的死、逃的逃,婺州几乎成了空城。经坐阵五年的治理,城乡恢复到灾情之前的水平,因功获御赐金紫服。改任苏州刺史时,筑江堤为路,将茅屋变为瓦屋,杜绝火灾。他不强行征收赋税,与农民约定自行缴纳,官民和谐,一派国泰民安景象。穆宗(795年―824年)继位后,每次谈到王仲舒的文章,称赞有古风的特点,认为最宜为诰,因此召为中书舍人。上任时他觉得跟一帮少年在一起共事难以施展才华,宰相得知,委任江西观察使(820-823),在江西执政近4年,政绩卓著,唐书给予了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王仲舒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曾对滕王阁进行过两次修建。从而带动南昌文风走上了历史顶峰。公元790年得知江南第一楼阁滕王阁被烧毁,亲自从中央下来主持滕王阁重建工作,几乎按照原样重新建造,不仅保留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还请好友王绪作了《滕王阁赋》,王仲舒自己作了《修滕王阁记》,至此三王滕王阁序、赋、记齐全,丰富了滕王阁的文化内涵。三十年后的公元820年,王仲舒执政江西,见滕王阁已经破旧不堪,再次启动重修工作,竣工后,令唐宋八大家之首的著名文学家韩愈作《新修滕王阁记》,增加了另一个关于滕王阁的历史资料,进一步丰富了滕王阁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王仲舒是一位文学家,积极倡导古风,不仅在创作上以古风行文,深的皇帝赞誉,而且与古文运动作家梁肃等志同道合,大力推行,支持韩愈继续发展古文运动,成为韩愈的良师益友。他创作的诗也久负盛名,如寄李十员外:百丈悬泉旧卧龙,欲将肝胆佐时雍。惟愁又入烟霞去,知在庐峰第几重。字字玑珠,意境深远。</p><p class="ql-block">王仲舒富有家国情怀,不仅全身心的效忠朝廷,也积极支持家族发展,非常重视家谱文化的建设。公元817年王仲舒亲自以太原王氏三十八世孙的身份为王氏宗谱作序,序文中特别强调了王氏家族重视族谱的重要性,以至于将谨族谱定义为一个人成为正人君子的首要条件,倡导王氏族人要谨族谱、明伦理、兴礼义、淳风俗,鼓励人人都要做正人君子。此乃警世之言,王氏家训,王氏家人应该世世代代遵循。这是我们王氏的优秀传统文化,值得世世代代学习、弘扬。</p><p class="ql-block">附韩愈为王仲舒墓撰写的墓志铭词曰:</p><p class="ql-block">生人之治,本乎斯文。有事其末,而忘其源。切近昧陋,道由是堙。有志其本。而泥古陈。当用而迁,乖戾不伸。较是二者,其过志也均。有美王公,志儒之本,达士之经。秩秩而积,涵涵而停。к为华英,不矜不盈。孰播其馨,孰发其明。介然而居,士友以倾。敷文帝阶,擢列侍从。以忠远名,有直而讽。辨遏坚恳,巨邪不用。秀出班行,乃动帝目。帝省竭心,恩顾日渥。翔于郎署,骞于禁密。发帝之令,简古而蔚。不比于权,以直友冤。敲撼挫揠,竟遭斥奔。久淹于外,历守大藩。所至极思,必悉利病。萎枯以膏,燠?以醒。坦之敞之,必绝其径。浚之澄之,使安其泳。帝思其文,复命掌诰。公潜谓人,此识宜少。岂无凋郡,庸以自效。上籍其实,俾统于洪。逋滞攸除,奸讹革风。祛蔽于目,释负于躬。方乎所部,禁绝浮屠。风雨顺易,?亢稻盈畴。人得其所,乃恬乃讴。化成有代,思以息劳。虚位而俟,奄忽滔滔。维德维绩,志于斯石,日远弥高。</p><p class="ql-block">仲舒公三十九世孙王寿远敬撰</p><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2日于乐平南家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就此文的探讨文稿:</p><p class="ql-block">有关仲舒公仙逝1200周年文稿事回复</p><p class="ql-block">寿远先生:</p><p class="ql-block">从微信中拜读了你的文章,总的来说还是可以的。但有些事情还需要认真探讨。</p><p class="ql-block">1、仲舒公是文官,而画像是武官。</p><p class="ql-block">2、仲舒公仙逝日12月29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这个日子第一次听说,未见任何资料、任何族谱有此记载。</p><p class="ql-block">3、皖赣王氏始祖提法不妥,仲舒后裔分布全国各地(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四川、天津、重庆、江苏、上海、河南等地)</p><p class="ql-block">4、“大唐名相”之说没有历史依据。</p><p class="ql-block">5、祁县君子乡一说,完全是后人所述,十多年前早与祁县县志办联系过,祁县从古至今没有设置过君子乡。</p><p class="ql-block">6、“长庆三年皇上空出了丞相之位,等待王仲舒赴任”此说纯属子虚乌有。</p><p class="ql-block">7、《唐元和太原郡谱序》于唐元和十二年岁次戊戌仲舒谨序,並非《太原王氏统宗谱序》。也未在落款中有“太原王氏三十八世孙仲舒”字样,作为文学家的仲舒公明知标题已写“太原王氏”字样,还会在落款处亲自写上“太原王氏”,去犯这种低级错误。“三十八世孙”之说,实为后人所述。</p><p class="ql-block">8、有关三十八世孙之说,太子晋到仲舒公三十八世,而你是仲舒的39世孙,合起来也只</p><p class="ql-block">77代人,2500多年了,你说可能吗?豫章王氏考证王景肃(仲舒的爷爷)为49世,而你文中仲舒公为38世,大他的爷爷11世。看来你采用的族谱及资料的真实可信度值得打个问号。</p><p class="ql-block">以上几点供参考。</p><p class="ql-block">王义林(湖北、中华王氏网、《中华王氏大成总谱》总编)</p><p class="ql-block">2023.09.16</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关纪念仲舒公仙逝1200周年文稿事回复,回复王义林:</p><p class="ql-block">谢谢回复并斧正![抱拳]</p><p class="ql-block">我撰写此文是为利用仲舒公仙逝1200周年之机唤起广大后裔勿忘祖公,唤起有识之士阐发、研讨仲舒公的历史文化。由于水平有限,谬误肯定不少,仅抛砖引玉,欢迎探讨,更祈求指导纠正。</p><p class="ql-block">关于您提出的一些质疑,由于涉及内容太多,简要回复如下:</p><p class="ql-block">1、仲舒公画像没有采用网上的画像,这张是就地取材,涌山族谱上的,确有不妥,期待更准确的画像。</p><p class="ql-block">2、关于“仲舒公仙逝日12月29日(农历十一月十七日),这个日子第一次听说,未见任何资料、任何族谱有此记载”。出处:旧唐书载“长庆三年冬卒于镇”;墓志铭载“长庆三年十一月十七日薨于洪州”</p><p class="ql-block">3、关于“皖赣王氏始祖提法不妥,仲舒后裔分布全国各地(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四川、天津、重庆、江苏、上海、河南等地)”我是为了唤起仲舒公发祥地和首先繁衍地的后裔引起重视临时定义的,怎么定义可以探讨。</p><p class="ql-block">4、“大唐名相”之说没有历史依据。这也是依据碑文的结论““天子复思,且征以代,虚吏部左丞位以代之”,可以进一步探讨。</p><p class="ql-block">5、关于“祁县君子乡一说,完全是后人所述,十多年前早与祁县县志办联系过,祁县从古至今没有设置过君子乡。”这是根据墓志记载王氏的来历的文章里面的内容来的,君子乡应该是别名、雅名。</p><p class="ql-block">6、关于本条“长庆三年皇上空出了丞相之位,等待王仲舒赴任”此说纯属子虚乌有。”与第四条回复相同。</p><p class="ql-block">7、关于“《唐元和太原郡谱序》于唐元和十二年岁次戊戌仲舒谨序,並非《太原王氏统宗谱序》。也未在落款中有“太原王氏三十八世孙仲舒”字样,作为文学家的仲舒公明知标题已写“太原王氏”字样,还会在落款处亲自写上“太原王氏”,去犯这种低级错误。“三十八世孙”之说,实为后人所述。”回复如下:该谱序出自云川王氏乾隆二十九年族谱;</p><p class="ql-block">8、关于“有关三十八世孙之说,太子晋到仲舒公三十八世,而你是仲舒的39世孙,合起来也只</p><p class="ql-block">77代人,2500多年了,你说可能吗?豫章王氏考证王景肃(仲舒的爷爷)为49世,而你文中仲舒公为38世,大他的爷爷11世。看来你采用的族谱及资料的真实可信度值得打个问号。”回复如下:太原王氏三十八世是指威公三十八世,不是你说的晋公三十八世;是否准确有必要进一步考究。</p><p class="ql-block">王寿远谨复</p><p class="ql-block">2023.09.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