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错再错之狗尾续貂·有温度的旅行

有酒无菜

<h1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一错再错之狗尾续貂:有温度的旅行</span></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inherit;">文:有酒无菜</span></p><p class="ql-block"><br></p><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等待我的人是否还坐在窗前</span></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带几行清泪迎接晨昏</span></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是否还依然在门前挂一盏小灯</span></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牵引我回到你身边</span></h5><h5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明月夜》</span></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新一期的《中国国家地理》在讲述新疆,在讲博格达峰。作者说,“刘亮程(作者的朋友 有酒无菜注)给我讲的博格达峰我在地理书中不可能读到,在行走中也不可能悟到。”</p><p class="ql-block"> 刘举了个例子:“在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萨吾尔山上,当地牧民问我从哪里来。我说乌鲁木齐。牧民拿马鞭指着东南方说:博格达峰。那里距乌鲁木齐六七百公里,怎么能看见博格达峰呢。但我顺着牧人的马鞭望去,果真看见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去一个地方之前,会在网上查找各种路书,会买各种书籍。对于一些著名的景点,或许会有帮助。但如果我想进一步去了解它们,想在最短的时间、用最短的行程,去找寻和体验最多的不同,那只能求助于专业的地理书籍。可这些书籍大都简略、冷静,用不动声色的描述,让人昏昏欲睡,完全激发不了去了解这些地方的激情。</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稍有怀疑的,只是不敢说而已。直到我看到了这期《中国国家地理》,看到了作者也有同感。</p><p class="ql-block"> 那为什么会这样?是缺什么了么?我想是缺了人,缺了了解这个地方的当地人,缺了当地人对这些地方的主客观认知,造成地理知识只是冷冰冰的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跟很多人讲过我的神农架之旅:三十年前,父亲参加了焦作市教育局举办的神农架地理生物考察活动,把我也带上了。没想到举办方竟然请到了神农架林区的人大主任陈人麟先生。陈先生是《神农架漫话》这本小册子的作者,知识渊博、平易近人,而且热情好客、全程陪同,他还动用他的资源,带我们去了标本馆和原始森林......我现在还能清楚地说出他对原始森林的判别标准:腐质层、藤本绞杀现象和弹籽成林。</p><p class="ql-block"> 我只是一个高中的差生,地理从没有及格过。但三十年过去,我仍旧记得陈先生,记得他讲过的东西——我甚至清晰地记得他讲这话时的神态、语速和手势,一遍即是三十年。我想,非有温度不能如此。</p><p class="ql-block">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上的知识流于空泛和普遍,知识犹如蝉蜕,真身早已逃脱;而旅程获得的知识又只是已有概念的填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还提到刘亮程的书《一个人的村庄》。书里说作者14岁的时候,独自一人赶着牛车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深处挖梭梭(一种灌丛)做烧柴的故事。注意,是“14岁”的少年、是“独自一人”、是“去沙漠之中”取柴......</p><p class="ql-block"> 沙漠中为什么有柴?他为什么敢去?难道不怕迷路死掉?</p><p class="ql-block"> 大家都知道新疆有两大沙漠: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但很少有人知道,古尔班通古特无路也可以走,而塔克拉玛干不行。</p><p class="ql-block"> 查专业书籍,你会知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由一些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组成。这些沙丘有植被披覆,沙丘链形成了沙垄。如果你刨根问底去查,也许会查到这些沙垄的坡度,是15°-28°之间。</p><p class="ql-block"> 到此你就会明白,为啥作者敢一个人赶着牛车去沙漠深处,为啥越野车可以去古尔班通古特浪(这个坡度不能阻挡越野车)。</p><p class="ql-block"> 作家刘亮程知道15°-28°么?我想大概率是不知道的,但他有自己的认知,给了我们一个鲜活的古尔班通古特,一个完全不同于塔克拉玛干的沙漠。</p><p class="ql-block"> 当地人的认知靠谱么?我想或许不全对,但他们长期在这里生活,应该不会错得太离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年穿越独库公路时我遇见了两个新疆人,咨询他们新疆的美景,怎么用最短的时间看最不一样的风景。答曰:新疆美景就是3条路,独库公路、雪山公路和沙漠公路。走完就看了80%。另有喀纳斯占10%,看完可以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很惊诧他的认知:偏颇么?肯定的。有道理么?好像也有点儿。后来我就是这么走的,竟然玩得很美。</p><p class="ql-block"> 简单的3条路就让我见识了大美新疆,可不可以赶着牛车去沙漠就可以区分古尔班通古特和塔克拉玛干沙漠,你说神奇不神奇?</p><p class="ql-block"> 由此我想到,不同地理位置的地形地貌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别无长物的地方。譬如说沙漠,初看起来都是沙子,粗细而已、多少而已,但其实他们各有秉性、各有千秋,依旧环肥燕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怪不得我走过的一错再错(湖泊在藏语里叫“错” 有酒无菜注),我总有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觉得她们“有的靓丽、有的妖娆、有的多情、有的苦熬,或花枝招展像个小姑娘,或悲悲切切像个怨妇,或朝气蓬勃像个励志青年......”</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错再错来说,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可又说不到点子上——书是冷冰冰的,旅程又极匆忙。想问问当地人吧,要么是无人区,要么语言不通。</p><p class="ql-block"> 所以遗憾一直留在心中:我知道她的美,却无法向你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等待的容颜</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是否依然没有改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迎接我一身仆仆风尘</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37, 35, 8);">——《明月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