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社会建构论

桃之夭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转载于中国石油中心医院李春老师 叙事护理 微信公众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讲社会建构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建构论一词与后现代心理学几乎是同义词,可以划约等号。社会建构论认为一切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通过社会过程获得它们的意义,而这些意义又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不存在于超越社会群体之上的普遍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建构论认为社会是由语言建造的,实际上语言不是中性的,语言为知识的建构、表达、理解提供了社会和文化的视角。语言作为信息文化的媒介对社会价值的形成和固定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媒介,同时也是社会和文化的一种过滤器。借助语言人们可以审视别人的社会行为,也可以借助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说语言是社会认知的符号,它承载着社会文化的信息。那么语言在社会建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心目中的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言建造起来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还是回到“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广告语,我们知道这是迄今为止世界史上最成功的广告语之一了,而这则广告的主人是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戴比尔斯公司,该公司曾一度控制着世界上钻石产量的90%以上,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然控制着世界上钻石粗加工量的60%,他创造了一个钻石帝国。本来钻石是自然界中最普通不过的碳元素,这种碳元素跟人类的爱情和婚姻本来是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但是通过“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个由语言建造起来的故事之后,就把钻石与爱情和婚姻建立了关联,就产生了数万元量级的关联。现在人结婚很少有不去买钻石的,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在社会上的这种消费行为,这种商业行为是被语言建构出来的那个故事所建构的,所塑造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又想起一个故事,曾有一座楼盘因为在城市的西北方,因靠近一座墓园而无人问津,此楼盘在空置了一年之后,在这所城市中铺天盖地的出现了这个楼盘的广告语:某某楼盘是最靠近天堂的地方,在家就能看到天堂的模样。而且商家抬高了楼盘的价格,很快这个楼盘就被抢购一空。这个由不买到买的消费行为,就是被“最靠近天堂的地方,在家就能看天堂的模样”,这个由语言建构起来的故事所引导的。所以说我们的行为很难脱离于社会,很难脱离于社会上由语言建构起来的这些故事、价值观。有人说:谁会讲这故事,谁就拥有了未来的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社会建构论主要有两层含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是泛指一类立场,认为我们人类对现实的理解不是客观的,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个人或这个社会通过语言建构起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语言会改变、筛选、转化我们的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是专指某些个人或学术主体,主动的通过各种方法诠释体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社会建构主义认为人降生到这个世界同时就进入了一个社会,从这一刻起,就不可避免地要靠这个社会的母体,特别是语言这个文化载体来诠释自己的经验。所以社会生活不仅仅决定着人可能会有什么样的体验,而且决定着这种体验如何被解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多数的社会建构主义者的研究包含了四方面的假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极度怀疑世界本来如此的说法;第二、认为知识因历史社会文化的不同而不同;第三、认为知识在根本上不是由经验的有效性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活动所维系的;第四、对现象的描述和解释永远不可能是中立的,而是一种维持某种样式,排斥别的样式的一种社会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后现代的社会建构论当中,我们如果把那个问题外化了,就可以有心理的空间来审视这个结构,来审视的结果就可以让这个僵化的结构松动,可以容许新的生活加入进来,新的生活就可能慢慢的积累,僵化的结构就被打破了,这个过程就是解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整理者:吕金 再整理:李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唯一支持方式:转发、转发、再转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