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您到过遵义吗?您去过海龙屯吗?</p><p class="ql-block">遵义市,贵州省辖地级市,总面积3076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为660.66万。他是彪炳史册的红色圣地,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伟大的转折之城。在古代,它有个名字叫播州。</p><p class="ql-block"> 海龙屯雄居于遵义市老城西北30公里的龙岩山巅,屯堡雄、奇、古、秀,易守难攻,被称为"悬在绝壁上的城堡"。2015年7月4日,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年,荣获全球十大考古发现,是贵州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52个世界遗产名录中仅次于长城的军事遗址。据史料记载:海龙屯土司遗址始建于南宋宝祐五年(1257年)(真实的历史应该是始建于唐末乾符年间),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播州宣慰使杨应龙举兵反明,朝廷急调24万大军分八路进剿,历时114天,于1600年春,攻破海龙屯,平定播州,城堡毁于大火,杨氏土司消亡,史称"平播之役",是明万历年间"三大役"之一,此役耗资巨大,也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p><p class="ql-block"> 本文将从另一个角度说说遵义和海龙屯不为人知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段尘封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一一遵义穆氏"地望不合"之疑</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中国历史地理学科主要奠基人和开拓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谭其骧先生在1942年发表的《播州杨保考》"杨保遗裔"中提到:“宋世白绵附近及南平军境内皆有僚穆族,杨应龙时有头目穆炤。近世遵属穆氏惟著于仁怀,地望不合(遵义穆氏仅一见于《列女》,桐梓全缺(1)”。</p><p class="ql-block"> 何谓“地望”?《辞源》解释为:地位与名望。在古代,地望是指一个人的地位和名望,也泛指良好的门第出身。根据出身地的地名作为人的名号,地望可以表明一个人的出身贵贱,出身名门望族者喜欢标榜地望,在士大夫阶层中广为流行,通常由姓和地名构成。80多年前,时任浙江大学历史学教授的谭其骧先生在深入研究遵义历史中,发现遵义古籍、地名中有诸多穆姓冠名,如:穆家庙、穆家山、穆家林等等,穿城而过的河流也曾叫穆家川,具有望族的历史地理特征,但在历史文献中唯有仁怀的穆炤和一位穆氏列女,科举人士甚少,为此,得出了遵义穆氏地位与名望不相符合以及地理冠名与族人名望不相符合的感叹抑或是判断。</p><p class="ql-block"> 是什么原因导致遵义穆氏“地望不合”,需要我们深入挖掘与研究。本文拟对穆氏家族在遵义“地望不合”的成因作一探讨,以飨读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遵义穆氏从何而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遵义简史》写道:“《穆氏族谱》记载,唐僖宗乾符初年(874年),播州背叛朝廷,帝命佐臣穆星民(讳开封)率兵征讨,行军中马失前蹄而死于芦村(即今习水芦村坝)。亁符三年(876年),继命鄱阳镇守穆星天远征军平定播州,穆星天妻宋氏,生三子:怀帝、万帝、祯帝,父子并力西征。圣谕云:‘平蛮有功,世司其土。’穆星天率部经湖南娄底入播,战乌水击破叛军,先于杨端收复了播州。《穆氏族谱》说:‘因我祖(穆星天)建功,杨端举贺谋夺,致我祖父子及婿(讳蒲江)三命倶丧命于酒宴之下矣。’据穆氏传说,杨端进入播州时,穆星天已捷足先登,于是以庆贺之名,在九节滩设下‘鸿门宴’,毒杀穆星天父子,向朝廷报其‘收复播州’之功。事发后,穆怀帝驰长安奏陈冤情,因朝廷已将播州地给了杨端,为调和穆、杨矛盾,‘圣上宸衷默谕,追谥穆星天为国公,追认祯帝为相公,敇封我祖管阴,立庙享播民春秋两祀,恩赐万帝以千户之爵管阳,子孙世袭,始基湘川之左’。今习水县芦村坝,曾建祭祀穆星明的开封殿,今存遗址。穆星天即穆氏入播始祖,今红花岗区中山南路幸福巷中原有古庙,即祭祀穆星天的穆家庙。”(2) 现今为遵义会议时毛泽东主席旧居处。</p><p class="ql-block"> 史料表明唐末年间,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衰败的王朝各种矛盾尤为突出。“唐大中十三年(859),南诏丰祐适卒,子酋龙立。酋龙乃自称皇帝,国号大礼,改元建极,遣兵陷播州”(3),同年,“安南(今越南)都卫护李鄠复取播州”(4)。至此,西南地区战事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 公元873年,唐僖宗继位,时年12岁,“专事游戏”,权宦田令孜把持朝政,社会动荡,政局日益混乱。“乾符元年(874),南诏冦西川(今成都),又冦黔南,黔中经略使秦匡谋兵少不敌,弃城奔荆南”,(5)“是岁濮州人王仙芝始聚众数千起于长垣”(6)。也就是说,公元874年,南诏开始攻打成都,黔南及黔中,经略使秦匡认为兵少打不过敌人,弃城而逃往荊南,同年王仙芝(今山东鄄城北人)率数千人在长垣(今河南长垣)揭竿而起。乾符三年(876年)春正月,朝廷“敕福建江西湖南诸道观察刺史,皆训练士卒,又令天下乡村各置弓刀鼓板,以备群盗”(7)。</p><p class="ql-block"> “乾符四年(877年)春正月,王仙芝陷鄂州(今湖北),黃巢陷郓州(今山东西南部),杀节度使薛崇。南诏酋龙嗣立以来,为边患殆二十年(宣宗大中十三年酋龙立),中国为之虚耗,而其国中亦疲弊”(8)。</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乾符初年,皇帝无力治理国家,烽烟四起,天下大乱,穆家军受朝廷之命,挺进播州,平蛮戍边的史实是存在的。来自中原地区的穆星民入播遭遇了“马失前蹄”,除后人祭祀修建的“开封”殿外,没有留下其他可阅资料。穆星天作为遵义穆氏始祖有谱可查,据不完全统计,现其族人已达二十余万,是中华穆氏的重要支系。</p><p class="ql-block"> 谭其骧先生在《播州杨保考》中指出:“《五代史.职方考》载前、后蜀所有州皆不及播州,盖已为酋长所据。以《家传》(指《杨氏家传》)考之,自端而后,三世皆困于罗闽,子牧南痛父业未成,日夜忧愤,牧南子部射伐之而战死。部射之子三公被执半载,赖阿永酋长之力,仅得复国。根本未固,大难方殷,恐未必能开疆拓土。三公子实嗣位,始著武功于溪峒,其时宋祖已受命矣。疑播州之人于杨氏,当亦在此时。然则唐末五代时始陷播州者,当别是一夷族而非杨保也”(9)。谭先生此处论证说明了前、后蜀时期播州都是由酋长氏族占据,杨端入播后,前四世未开疆拓土,到了五世三公之子实继位(1041-1054年)后,杨氏才疑是播州之人。所以唐末五代时开始占据播州者,应当是另一族人而非杨氏。谭先生尚未推测另一族人是谁,但根据穆氏族谱推测另一族人最大可能是穆氏,谭先生称‘夷族’应是穆星天入播的历史被尘封的原故。</p> <p class="ql-block"> 二、穆家川与白锦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遵义新志》在第十一章历史地理中把二千年来遵义发展的历史分为九个时期。即:夜郎期;牂牁期;播州期;杨保前期(白绵堡期),“绵”与“锦”为写法之差;杨保中期(穆家川期);杨保后期(海龙囤期);老城期;沙滩期;新城期。杨保中期(穆家川期)是这样叙述的:“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杨轸自白绵堡徙治于穆家川,即为今遵义山城所在地(穆家川至明始称湘江),此期与前期不同之处,在土酋多渐濡汉化,民俗为之一变。……”(10)。这里至少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为什么遵义山城(现称遵义老城)在明代以前叫穆家川?杨轸住所白锦堡在什么地方?</p><p class="ql-block"> 1.穆家川的来历 穆家川仅仅是一条河流的名称吗?纵观遵义历史,显然不是。穆家川这一名字出现,在历史的记忆中,实际上就意味着,来自中原的穆家军在此屯垦戍边,繁衍生息,它是西南穆氏在古播州的发源地。正如《遵义简史》载:“流经遵义城区的河流,今称湘江,从城西北高桥至湘山寺以下河段,宋代称为穆家川,因穆氏族人长期聚居生活在河流沿岸,因此得名。”(11)</p><p class="ql-block"> 贵州省考古研究专家李飞先生在所著《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中指出:“穆家川在何处?《蜀中广记》卷二十:‘穆家川,源出龙岩山,流经湘山,一名湘川’。穆家川即湘江之今遵义老城段,盖因迁治前穆氏聚居于此而得名”(12)。从地理位置看,穆家川属黔北地区,处于一个非常特别的位置。北临南平军(现桐梓、綦江)、东临思州、南有“牂牁蛮”、西有“罗殿国”等“西南蕃”,基本属于“三不管”自治自保地段。即:中原朝廷不管,“唐王朝亡后,中原王朝与云南的割据政权的联系中断”(13);“西南蕃”鞭长莫及管不了;地方凭实力说话,与播州杨氏分界而治。</p><p class="ql-block"> 从王朝治理的状况看,穆家军入播后不久唐王朝灭亡(907年),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分裂时期(907—979年),天下各自为政。宋朝建立后,实行“重文轻武”、“玉斧划界”政策,宋太祖赵匡胤为避免晚唐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乱象,采取崇文抑武方针,加强中央集权,剥夺武将兵权,甚至打压迫害。所谓“玉斧划界”是大宋王朝与南诏的后继者大理国以大渡河为界,划江而治,互不侵扰。“整个宋代对大渡河之南的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一种低调态度,倒是事实。‘以大渡河为界,欲寇不能,欲臣不得’,也是很自然的”(14)。这一划界决策符合大理国的立国之策,也符合大宋王朝的“守内虚外”的基本国策,促进了云南边疆150年无边患;云南300年不通中原。</p><p class="ql-block"> 穆家川存在于唐末宋初这个特定的外部环境下、存在于遵义这一特别的地理位置。穆氏族人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自保自治,耕耘发展湘江流域,从公元876年到1176年的三百年间,使穆家川从荒野密林变成了沧海桑田和街道城域,中原汉文化的基因在遵义生根、开花、结果。这才有杨轸徙治穆家川后,“此期与前期不同之处,在土酋多渐濡汉化,民俗为之一变”,少数民族汉化进程变档提速,使遵义从一个“弹丸”之地成为西南重镇。</p><p class="ql-block"> 2.白锦堡在何处 据《杨氏家传》载:公元876年,杨端应募“诣泸州、合江迳入白锦,军高遥山,据险立寨”(15)。白锦即为入播杨氏的始居地,在什么位置?《杨氏家传》和《遵义府志》郑珍的“白锦堡考”都有说法,但后人对白锦堡的位置,始终争论不休。《杨氏家传》载:“(杨)光荣恚籍播州二县地千七百里往献于朝,诏即其地建白锦堡,加光荣礼宾使”(16)。据推算,此事发生在杨文广殁之后及其子杨惟聪主政之前,即1097-1108年之间。当时作为杨惟聪的仲父杨光荣,将播州一千七百里地献于朝廷,获取朝廷认可的堡治,归附朝廷,杨光荣也贡职“礼宾使”,是谓“纳土內附”。这为播州杨氏土司制的发展壮大开了先河、打下基础,也为进一步扩张及占领穆家川埋下伏笔、创造了条件。</p><p class="ql-block"> 《重庆市志》第一卷建置沿革中是这样叙述白锦堡:“宣和二年(1120年)废溱州及所属2县,改置为溱溪寨,隶属于南平军。宣和三年(1121年)撤销其南面的播州及所属播川、琅川、带水3县,以其地设置为白锦堡,隶属南平军;南宋端平三年(1236年)复置播州”(17)。这一史实表明,白锦堡的地理位置应在綦江南面及遵义市(穆家川)的北面之间,这也符合杨氏始祖从泸州、合江进入白锦堡的路线图。</p><p class="ql-block"> 贵州遵义市新蒲播州杨氏土司墓地考古发掘与研究成果报告——《牧司一方——播州杨氏土司墓管窥》中指出:“按文献对北宋时期播州与遵义军分置于仁江两侧的记载,排除了播州位于娄山关南仁江河西侧的可能,再加上文献的明确指向,桐梓境内曾经的播川、鼎山等建置以及播川驿、鼎山城以及大量宋墓等遗存的存在,均反映出播州杨氏早期司治位于娄山关北的信息,那时杨氏播州的中心,应该还没有越过娄山关这一天然屏障。播川,或即播州杨氏北宋时期的政治中心”(18)。这里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入播杨氏始居在白锦堡,位置在播川,没有越过娄山关,不可能在遵义。二是白锦堡如果是“纳土內附”时所建,距穆家川之南二十里,与《杨氏家传》自相矛盾。因此,白锦堡应该没有越过娄山关。</p><p class="ql-block"> 1982年版《贵州遵义市地名志》及相关文献为我们提供了遵义杨、穆、罗三大姓氏与地名的关联信息至少有三点:一是遵义城中穆家川南面无白锦堡的印痕或传闻;二是遵义市北面居住的穆氏族人相对集中,故白锦堡在播川,其南面对应穆家川更为符合历史的真象;三是穆家川、穆家庙、穆家寨、穆家湾、穆家林、穆家坟等众多穆姓地名在遵义城区是永远抹不掉的历史记忆。</p><p class="ql-block"> 3.穆家川的消亡 穆家川因穆家军奉诏平蛮,屯垦戍边而兴。876年,穆氏入驻穆家川,1219年,穆永忠被诛而完全退出,整整343年,为遵义(穆家川)的发展做出了显著贡献。穆氏应是最早将中原文化带入这块“弹丸”之地的先人,是最早将汉文化注入这片少数民族散居的“三不管”地区;是最早建造具有中原文化特征祠庙(穆家庙)的人,也是把遵义带入城市化(白田街)的先人。</p><p class="ql-block"> 穆氏的勤奋让这片人烟稀少、溪水长流、密林丛生的土地变得富绕美丽,引起逐渐强大的杨氏家族强夺之心。至杨氏第12世杨轸时,“病旧堡隘陋,乐堡北二十里穆家川山水之佳,徙治之,是为湘江”(19),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杨轸自白锦堡徙治于穆家川。</p><p class="ql-block"> “杨氏居播十三传至粲始大”(20),“开禧二年(1206年),蜀帅吴曦叛,粲帅师赴援会曦,诛不果,贡战马三百,黄白金巨万,……上优诏答焉。嘉定十二(1219年),复输马三百于蜀帅,蜀帅以闻上益嘉之。南平夷穆永忠盗据公家田,粲曰:穆不道,犯王略,吾为藩臣可缓其死耶?帅众讨平之,斩永忠,归其田。……劈地七百里,获羊牛铠仗各以千计”(21)。这段记载说明播州杨氏传至十三世杨粲时开始强大。1206年,杨粲第一次为抗击四川的反判者吴曦时,献出战马三百匹和上万的金银,得到朝廷的看好。1219年,又给四川的最高军事长官送去战马三百匹。回过头来杨粲举大军“斩永忠,归其田,……劈地七百里”,穆氏被迫退出穆家川。正如《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中写道“据《穆氏家谱》记载,杨氏迁入后,穆氏由遵义府白田坝后迁桐梓小水田,平淡的文字描述背后潜藏着两大家族血拼的残酷历史,这是一场地盘争夺战,杨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22)。</p><p class="ql-block"> “斩永忠,归其田”,标志着穆氏聚居的穆家川走向消亡,也标志着杨氏最终统一了黔北地区,1239年,朝廷复置播州,土司制度统治开启了新纪元,穆家川之名成为历史的记忆,真实的历史内涵被淹没或不可知。事实上,唐、宋时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地方的往事与中央王朝无涉,入不了主流文化体系,这也是穆家川历史在史籍中难以查找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三、海龙囤的述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海龙囤”是一个十分响亮的名字,是贵州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志,雄居于遵义老城西北约30里的龙岩山巅。“据现有材料,海龙囤的始建年代应不晚于宋宝祐五年(1257),是在抗蒙的背景下修建的防御工事,……不料却在不久后的1600年初夏毁于‘平播’的战火”(23),至此,播州杨氏土司制也随之消亡。1257年至1600年,杨氏土司精心打造的海龙囤经历了343年,最终也灰飞烟灭。</p><p class="ql-block"> 1.名称的演变 溯源历史,海龙囤应有三个名称。由近及远第一个为“海龙囤”,“平播之役”时,为播州杨氏军事中心。第二个为“龙岩囤”,是宋代杨氏土司为“设险以守其国”,并作“保固之根本”,在“龙岩山”建造“龙岩囤”,后成为南宋时期抗击蒙古军的国家军事防御工程。第三个是《穆氏族谱》和《杨氏家传》上记载的名字:“老鹰岩”。876年穆家军入播后,在此建造了穆家寨作为军营和养马场,以备抵御外来入侵者。</p><p class="ql-block"> “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杨文广兴兵攻打穆家寨,即老鹰岩(今海龙囤),穆鉴据险,杨文广难攻”(24)。“爱敬日笃黄标仪盗发光震墓,文广捕斩之事连其弟理郭,理郭奔高州蛮谋作乱,会老鹰岩僚穆族亦叛,文广命谢都统讨夷之,斩理郭戮穆,释其党七人”(25)。这表明老鹰岩确实存在,根据穆家川为穆氏聚居地的情况推测,老鹰岩应是海龙囤第三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2.养马城何时建 海龙囤考古团队对海龙囤所辖的养马城的建造年代进行了相应考证:“说养马城的年代早至唐末,养马城现存的6座石筑城门,其中5座为叠涩顶,1座为圆拱形门,确实呈现较早的时代特征”(26);“可从养马城,我们仿佛看到了海龙囤的过去,这确是一处唐末的牧马之地。试想,若没有细致的实地踏勘或在周边的经营,杨氏又岂能在宝祐五年(1257)欲‘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时,一下便发现和选定险峻的龙岩山的?筑‘龙岩新城’是否意味着其周边有老城存在?”(27)</p><p class="ql-block"> 这一考古发现说明:穆家川时期(1219年前),杨氏没有占据海龙囤及周边土地,也就不可能修建牧马地。唐末就存在的养马城,最大可能就是穆氏主持修建。</p><p class="ql-block"> 3.不同建筑工艺会说话 央视出品的考古发现类纪录片《土司遗城海龙屯》中有这样的叙述:“海龙屯与其说是一遗城,更像是一具“历史尸体”,在时间的风化中,只剩下破败的“骨骼”。但,尸体也是会说话的。片中的考古学家,就是破解这些密码的“法医”。他们在海龙囤仅存的残骸中,发现了疑点。为什么城墙上出现两种不同时期的建筑工艺?顺藤摸瓜,考古学家在海龙屯的几十公里之处,发现了同样工艺的城墙。而城墙下面,竞是墓葬。这些墓葬和海龙屯之间,想必存在着某种血缘关系”(28)。</p><p class="ql-block">这是否在说:两种不同时期的建筑工艺反映了两段不同的建造历史,如果内层是唐末时期,由穆氏主持修建的可能性最大,外层是土司杨氏主持修建,时隔300至600年。</p><p class="ql-block"> 4.老王宫之谜 海龙囤内有老王宫和新王宫两处遗址。“老王宫即坐落在中央板块上,新王宫居其北,彼此相距约200米”(29)。经专家考证新王宫,“可以肯定,这里正是杨应龙最后的居所,但未必系其首创”(30),就是说它的始建不一定是杨应龙时期。“经实地踏勘,老王宫内建筑基址分布颇广,自‘天鹅抱蛋’以上,采石场以下皆有分布,面积在2.5万平方米左右,但仅有祼露于表的少量石砌建筑台基、柱础和踏道可供观察,因此尚不能推断其到底是唐代还是宋代建筑”(31)。如果是唐代建筑,最大可能就是唐末穆家寨(军营)的将军府。</p><p class="ql-block"> 海龙囤考古团队依当地传说推测:“根据‘故老相传’,则先人于龙岩山‘据险立寨’的历史,至迟可推至唐乾符年间(874—879),而非‘置一城以为播州根本’的宝祐五年(1257),而老王宫若确系白龙太子的居所,则其年代亦当早至唐末”(32)。这似乎在提醒人们,海龙囤始建于1257年不能自圆其说,老王宫有可能始建于唐末。“‘宫殿’选址从老王宫到新王宫的变化,可曾伴随着白龙太子族人与杨氏家族的血腥拼杀?抑或仅是杨氏家族内部出于风水或防御的考量所作出的自由选择?掘之愈深,所见愈广,所疑愈多”(33)。考古专家的感叹让神秘的海龙囤更加疑云重重。传说中的白龙太子是谁呢?……。如果白龙太子是南诏,那么与其拼杀的是穆家军而不是杨氏,因当时杨氏没有占据其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结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播州穆氏在穆家川繁衍生息,但遗憾的是正史鲜有记载。公元876至1219年,穆氏在穆家川生存了343年,是将中原汉文化注入遵义的先人,为加快当地少数民族汉化进程做出了贡献,为遵义成为西南重镇奠定了基础,曾经地望不斐。播州杨氏成功上演“鸿门宴”,最终占领穆家川和海龙囤,成为一方豪族、一代土司。公元1257至1600年,土司杨氏从修建海龙囤到灰飞烟灭,历经了343年,历史的轮回竟如此巧合。</p> <p class="ql-block">参考文献</p><p class="ql-block">(1)谭其骧《谭其骧全集》{M} 人民出版社 2015年7月第1版 2019年5月第2次印刷 第一卷 第231页。</p><p class="ql-block"> (2)曾祥铣主编 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系列图书——《遵义简史》{M} 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 第73页</p><p class="ql-block">(3)(4)(5)(6)(7)(8) 宋.司马光编著 元.胡三省音注 《资治通鉴》 {M} 上海古籍岀版社 1987年5月 卷249 唐纪65 第1721页,卷250 唐纪66 第1723页,卷252 唐记68 第1739页,第1741页,第1743页 卷253 唐纪69 第1744页。</p><p class="ql-block">(9)谭其骧《谭其骧全集》{M} 人民出版社 2015年7月第1版 2019年5月第2次印刷 第一卷 第216页.</p><p class="ql-block">(10)张其昀 《遵义新志》 {M} 杭州出版 1948年5月 第159页</p><p class="ql-block">(11)曾祥铣主编 纪念遵义会议80周年系列图书——《遵义简史》{M} 贵州出版集团、贵州人民出版社 第72页</p><p class="ql-block">(12)(22)李飞 《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 {M}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14年6月 第242页,</p><p class="ql-block">(13)(14)刘复生 《西南史地与民族——以宋代为重心的考察》 {M} 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11年12月 第72页, 第92、93页。</p><p class="ql-block">(15)(16)(19)(20)(21)清.纪昀等主编 《钦定四库全书》{DB} 文宪集 巻十 《杨氏家传》。</p><p class="ql-block">(17)罗传朂主编 重庆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总编辑室《重庆市志》{M}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年12月 第一卷 第679页。</p><p class="ql-block">(18)周必素等《牧司一方——播州杨氏土司墓葬管窥》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0年11月 第76页。</p><p class="ql-block">(23)李飞 《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 {M}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14年6月 第3页,</p><p class="ql-block">(24)中华穆氏谱西南卷族谱编委会 《中华穆氏谱.西南卷》 {M} 中国文化出版社 2013年9月 上册 第36页。</p><p class="ql-block">(25)清.纪昀等主编 《钦定四库全书》{DB} 文宪集 巻十 《杨氏家传》。</p><p class="ql-block">(26)(27)李飞 《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 {M}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14年6月 第5页,第51页,</p><p class="ql-block">(28)微信公众号 《遵义海龙囤》 {EB/OL} 热文精选:“大写的燃!央视在海龙屯拍这部‘盗墓笔记’,完爆流量明星版!” 2018年5月14日。</p><p class="ql-block">(29)(30)(31)(32)(33)李飞 《复活的土司城堡:海龙囤考古手记》 {M} 贵州教育出版社 2014年6月 第41页,第43页,第43页,第42页,第43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