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世界文化导演艾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了几集,不是很喜欢。片子太眩,故事情节抓不住我,有点上海人看上海人,上海人看闹忙黄河路的感觉。黄河路位于上海市黄浦区西北部,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马路,南起南京西路,北至新闸路。长755米,宽9.1米~15.5米,坐落于上海人民广场北隅。黄河路原名东台路,派克路(Park Road)。1993年,黄河路被开发为美食街,而该剧选取这一地方展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繁花》剧情蛮热闹,在观看时让人时不时感到画面乍乍乎乎,像部闹剧,于是看了几集只好作罢。我不知道别人看了是个怎么样的感受,但有一点我认为,黄河路美食街在九十年代初的当时生活与剧情展现人物画面最起码的真实性到底怎样?从那些从小生活在黄河路上的老居民更有发言权,因为电视剧中口口声声“黄河路”三个字的台词经常挂嘴边,那自然就像听听这条路上的老上海人对该剧的评话,略有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颇有点微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该剧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演员们上海话说得好,拍摄水平高,电视剧甚至看到有电影蒙太奇的那种痕迹,但却抓不住我的心,所以对这部号称是天花板的绝品的作品我实在不敢恭维。这部剧根据剧情“搬来”了一组熟悉的老歌及流行歌曲,这些老歌在那个年代风光无限,创作者有它特定的构思所表现歌中的人和事,所以有它固有的创作内涵,现在直接拿来用在“繁花”剧中,让这些流行老歌以此来衬托该剧的剧情,这个值得商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虽然,这些老歌耳熟能详十分经典,但用这些熟悉的歌曲来武装一部新剧,我倒有点觉得不像在看一部新剧,像是感觉在看那个年代音乐会,一进一出,这就有点分散了我观看该剧的注意力,反而和编导所企盼用老歌换来加深剧情的渲染场面,成了适得其反。这部剧的台词也特别多,人物对话接连不断,不容观众思考余地,演员表演挺卖力,但观众看得挺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部好的影视剧作品中的影视表演,应该是这样一种状态,那就是,在影视作品的表演中,有时演员在沉默时,也会调动观众的体验,而《繁花》却不同,所以该剧在观看中,给我有种太吵吵闹闹的感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记得有部电视剧《上海一家人》我集集看完,观后印象很深。虽然那剧反映年代有所不同,但该剧的故事情节总是引人入深十分耐看,尤其是为该剧原配原创的那首唯一主题歌《从头做起》相当动听悦耳,旋律优美,歌词推动剧情渲染剧情发展;让人感动久久难忘的还有作家叶辛写的电视电续《孽债》《蹉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反之,《繁花》让我看到上海今天的繁华和人多的方面,就像该剧播出后,我们看到现在的黄河路就像一朵花的样子,令人打卡或追棒。由此,我在寻思:上海的昨天今天已经过去了,上海的明天又应该是怎样的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学在如何表现上海人的“岁月文学”作品又如何去理解和把握好时代背景人物情节与观众的欣赏体验,引发大多数人的共鸣,是值得思考的。在我们上海这座城市中,在描写上海人生活题材方面不乏有一批很有文学风采的创作者,不少作品描写的老上海很有腔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读过路明写的《弄堂的瓦解》一文,该文写的极有上海味道。“其中不乏上海最核心的地段,诸如老城厢、文庙周边,是飓风眼,灯下黑。梦花街走进去,光启南路走出来,一路逼仄小弄堂,污水横流,违章建筑层层叠码,半空中挂几条鳗卷。部分居民仍使用老式木马桶,平板车挂铃铛,每日清早来收。二层木质小楼,七八辆电瓶车挤在过道,墙上密密麻麻排了十几只电表。公用灶披间烟熏火燎,糖醋小排和油煎带鱼的香味久久不散,电灯泡上套塑料袋,黑黝黝的,像一只烂梨。房东大多搬出,每月微信支付宝收账,租客来自五湖四海,附近卖菜的。卖鞋的,划黄鳝的,修电瓶车的,扫地的,送快递的,饭店打杂的,骑三轮车收旧书旧家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中此地的唯一理由,是房租相对便宜,木楼梯下的倾斜空间,2.4平米,照样挂牌出租,老早放马桶,现在安一张单人床,月租400。也有留守的本地老人,穿软底布鞋,走路悄无声息,像一只猫。夏天乘乘风凉,冬天孵孵太阳,竹椅木套,粗茶淡饭,度此余生。上了年纪的,不再一瘸一拐去菜摊,用生硬的普通话讨价还价,每日安心守在家门口,等居委会中午送饭来。十二块一顿的“爱心老人餐”,一大荤一小荤两素一汤。吃掉一半,晚上热热再吃,剩下的第二天早上烧泡饭。也是过。犄角旮旯里,藏身若干足浴店、按摩店,工作室兼卧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午10点半,老板娘施施然起床挑开粉色商帘,四顾睥睨,啪一口浓痰,落在三米外的街上。很难想象,一条马路之隔,是均价过十二万的顶级豪宅。房东们的白日梦,是拆迁办来人,对话老早构思好了,“我又不想搬的喽”,“对此地有感情”。一间阁楼,祖孙四代,挂十几只户口。果真来过几拨开发商,一问价格,被吓回去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哪家老头子等不到拆迁,一脚去了,那哭声就格外的响亮。如今的港汇、梅泰恒、静安嘉里、iapm,当初莫不是密密麻麻的弄堂。老虎窗望出去,黑砖层层叠叠,直铺天际。外婆昔日的本事,是带我横穿弄堂,左冲右突,搜索两点之间最短的曲线,计算机般精确。我拉着外婆的手,晕头转向,迷失在砖瓦的海洋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路明的创文,构思巧妙,形象生动,人物描写栩栩如生,老上海气氛真的很浓,按照这样的一个创作版本,去打造另一部上海话剧作,想必一定会相当好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