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楹联里的故事之八:</b></p><p class="ql-block"><b>桃符起源早,孟昶第一联,</b></p><p class="ql-block"><b>宋朝兴于民,大明盛空前。</b></p><p class="ql-block"> 对联的起源时间。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门上,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p><p class="ql-block"> 对联的发展高峰。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p><p class="ql-block">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未登基前就酷爱对联,故有“对联天子”的雅称。朱元璋定都南京后,曾传旨曰:不论文武百官,还是平民百姓,都要张贴春联。</p><p class="ql-block"> 这正是:</p><p class="ql-block"> <b>小小桃符越万年,五代孟昶置门前。</b></p><p class="ql-block"><b> 驱灾辟祸说过往,每每新春盼久安。</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