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习简何曾简

云淡风轻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掐指一算,到年底,习简一年有余矣。从纯羊长锋到细嫩小笔,从四尺整张到瘦削纸条,从篆书的大开大合到简牍的凝神屏气,这次的转换跨度着实不小。</p><p class="ql-block"> 广义的简牍指书写的载体。简多用竹,牍多用木,所以又称竹简和木牍。狭义的简牍指汉简。汗青、尺牍都是它。简牍在纸发明以前是主要的书写载体,而不是书体。因为现在出土的简牍包括了篆隶、古隶、今隶、草隶、草书(章草)等各种书体。其中,古隶有隶的笔法,但字法却有篆书的字法。草隶有牵丝引带,特点:简,省,连。可以说简牍集各种书体于同一种载体,算是集大成者,号称字体的基因库。同时期还有一种载体——帛,但因为昂贵,一般人用不起,所以很少见。简牍出现年代很早,与甲骨文同时代出现。一般常见于民间书写。使用毛笔墨书。正如蔡邕所说:“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简牍讲究的正是自然书写,朴素随性,古雅生动。其要领是率意,简而言之一个字:爽。李阳冰则说:“吾于天地山川,得方圆流歭之常;于日月星辰,得经纬昭回之度;于云霞草木,得沾布滋蔓之容;于衣冠文物,得揖让周旋之体;于耳目口鼻,得喜怒惨舒之态;于虫鱼鸟兽,得屈伸飞动之理。”可见道法自然,书亦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简牍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魏晋后才退出历史舞台。我们现在能看到最早的纸张墨迹是西晋时期的。从隶书出现到退出官方字体大约有1300—1500年。而楷书严格意义上来说正是从草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隶变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在简牍中得到充分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今年习简目标主要放在技术上的训练和审美上的训练。学书简牍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笔势,二笔法(点画),三节奏。</p><p class="ql-block"> 一,笔势。行云流水般的书写才能把笔势写出来。行收之间,意在笔前,笔随意发。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笔势要顺势而为,结构要因势而变。不能刻意造作,虚张声势。有种探戈的放浪形骸、潇洒恣意。既可人生得意须尽欢,又能怅望千秋一洒泪。喜怒得失尽可呈现。气韵之美,笔势尽显。</p><p class="ql-block"> 二,笔法(点画)。切、抢、转、折、顿、挫、跳、翻、提、按、蹲、挑,每种笔法都要手到擒来。起笔:切入、逆入、直(抢)入、轻入。行笔:中锋、侧锋、偏锋、跳笔。收笔:垂、平收、挑。还有一些小技巧,比如:砸,当如榔头锤石,重重砸下;挑之前先蹲,蓄势待发。笔顺也有要求,先后有序,不能随心所欲。精微之妙,全藏在点画的细节里。</p><p class="ql-block"> 三,节奏。主要有两个变化:一是时间的变化。关注停顿、缓急。提按上轻重的变化。速度能带来动感与力量,一气呵成之势,最是爽利。而凝重饱满则有赖于笔触刹纸一般的入木三分。二是空间的变化,结构上主要是收放和向背的变化。章法的变化主要是有行无列、大小错落、疏密变化、穿插变化、末笔的恣意刷笔等等。放得出,收得回。打得开,捻得拢。既能螺丝壳里做道场,又能大草原上放白马。尤其是有些末笔一泻千里,自有天马行空、不可羁勒之势。作品的整体宏观气象就体现在结构上。</p><p class="ql-block"> 预热感受两星期后,自以为入手快,自我感觉良好。然而,上完两节课,就发现自己错了。所谓切抢转折顿挫跳提按蹲挑;所谓节奏变化:时间变化、空间变化;时间变化:停蹲快慢顿走,提按上面轻重的变化;结构上面收放的变化。以上种种十八般武艺,一样都还不会。心下不免失落,之前学的似乎都派不上用场了。一切只能从头开始。忘了过去,轻装上阵。所谓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放空小白的大脑,才能让新鲜的知识照进来。</p><p class="ql-block"> 端正了心态,放下万事开头难的包袱,一笔一划慢慢写来。不求快不贪多,在点画间体会熟而不腻,涩而不生。每次书写都保持激情与惊喜,耐心与定力。依次拣选临习了《马王堆汉墓简牍书法》、《肩水金关汉简书法》、《马王堆帛书精选》的部分内容。每简临毕,总以为简牍可以结业,告一段落,急切地等待翻开新的篇章。可惜每次上课子邑老师都用新的简牍宣告期望落空。终于有一天,在知道简牍自出土问世以来,大约已发掘26.5万枚之后,明白自己大概终其一生也不能习完,一瞬间想哭的心都有了。随着新简不断出现在课堂上,如此反复数次,渐渐放弃对结业的执念,宁神静气安心地在简牍里寻找书写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从目前出土的文物看,竹简一般常见的形制为长23cm,宽1cm。每字大多书写宽度约在0.5~1<span style="font-size: 18px;">cm</span>左右。这真让人由衷赞叹它的精巧细微,又哀伤于自己爱莫能助的无能为力。习简一年多,始终不能把字写得如此之小,不知是眼神不行还是手不够巧。硬笔尚且斗大如牛,这么纤毫毕现直如绣花,只能叹息一声学海无涯,且慢慢苦渡吧。</p><p class="ql-block"> 过了大半年,终于领会到简牍的海纳百川,内涵丰盈。简牍是盘大杂烩,更是书法的基因库,包含了传统书法审美和技法的各种基因。因为是民间书写,书写者众多,字体千差万别,丰姿各异。有些平正工稳,不苟言笑;有些灵动清秀,恣肆纵逸;还有些张扬跋扈,霸气凛凛。它们以不同的面貌出现,仿佛透过那些字能看见它们的主人手持一简洋洋洒洒。习简的精髓是不能照抄照搬。每一次都要有不一样的感受。就像生活,每一日,每一夜,都是不同的状态。以今日之心观他人之意,以其字迹之纵横辨其笔势之流动。揣摩理解透彻之后,方才下笔如有神助。</p><p class="ql-block"> 这一年,小白自觉才刚刚领略到书法的妙处。也才开始肯花费点时间去主动书写。“有暇即学书,非以求艺之精,直胜劳心于他事尔。”前两年,基本只是在课堂上听讲与练习,课后几乎很少动笔。勉为其难地凭借一点小聪明跟着同学们一起滥竽充数地晋了级。功底并不扎实,欠缺日积月累的历练。好在书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就暗自庆幸来日方长。</p><p class="ql-block"> 其实,正如老师所言,习简不仅仅是为把简写好,更主要的目的是训练,打基础,是为小楷做准备。因此,课程安排第一阶段讲解用笔动作及强化训练。第二阶段主要进行书写速度变化的节奏讲解示范。第三阶段主要进行弧线和结构收放讲解。第四阶段进行章法变化讲解。然后就是把四个阶段的练习综合协调训练。</p><p class="ql-block"> 除了技法上的实操训练,子老师还要求强化对书法相关理论知识的研学,比如除了课堂上的讲解,还推荐通读:《中国书法史》、《中国文字学》和《隶变研究》等。了解书法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脉络,文字的产生构成与演化流变,隶变的大致过程与规律,篆隶草楷的影响与互动,异体字的认识等。</p><p class="ql-block"> 岁末将至,小白依然是小白,但小白似乎又已不是昨日之小白。因此,谨以此数字记录不曾荒废亦不算简单的习简之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周 霞 </p><p class="ql-block"> 2023.12.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