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年前,同学顾影莉从新西兰回沪、洪星祥从澳大利亚回沪,约在“晶焱上海菜”聚餐,该餐馆在南丹路文定路,出来就看到南春华堂,徐光启纪念馆,进内参观。</p><p class="ql-block">馆内展陈有徐光启画像、手稿手迹、文献著作等珍贵资料,向市民游客展示着徐光启精神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纪念馆分为四大陈列:徐光启平生、《农政全书》与《几何原本》、《崇祯历书》与《徐氏庖言》以及徐光启与上海。</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字子先,号玄扈,南直隶上海县法华汇(今上海市)人,出生于明嘉靖四十一年。万历进士,官至崇祯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是一品重臣。</p><p class="ql-block">1603年,入天主教,教名保禄。较早师从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测量和水利等科学技术,毕生致力于科学技术的研究,勤奋著述,是介绍和吸收欧洲科学技术的积极推动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对近代中国农学、数学、天文学等都有卓越贡献,在军事领域也颇有建树,被称为我国中西方交流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少年时的徐光启曾在龙华寺读书,十九岁就中了秀才,此后却一直不顺,多次乡试不第,只好教书以养家糊口。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时年42岁的徐光启才中了进士,进入翰林院,被选为庶吉士。</p> <p class="ql-block">考中进士之后两年,徐光启的生活稍安,就和利玛窦开始合作翻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一书。在此之前,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几何”,还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几何”,从徐光启开始,“几何”才被当成一个数学的专业名词来使用。不仅是“几何”,现在我们所用的“点”“线”“面”“角”等,都是在这次翻译中确定下来的,可称之为我国数学学科真正的奠基者。</p> <p class="ql-block">利玛窦是意大利传教士,作为外国人,他是被中国皇帝允许在我国领土安葬的第一人。当时的西方,耶稣教会掌握着最先进的思想和科技,而意大利贵族后裔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教,为了获得认可,就用西方最前卫的科技来证实自己的文明,他善于制造并维修钟表,获得了当时皇帝的信赖,也成了很多王公大臣的座上宾。</p> <p class="ql-block">“一天24小时”,是最天经地义的事情了,但是在徐光启之前,一天不是24个小时,而是12个时辰。</p> <p class="ql-block">把中国传统的天算,一天分为“十二时辰”去对西方《格里高利历》“24小时”真好对等,把每个“时辰”一分为二,称为“小时辰”(简称“小时”)就可以解决了。</p><p class="ql-block">但是,中国的“每天一百刻”,和西方的“每天96刻”就无法换算。更大的困难在于,西方的“每天96刻”是“24小时”乘“4”得到的,两者之间,可以通算。中国的“十二时辰”和“一百刻”则是两套计算方法,“时辰”与“刻”不能除尽,因此也不能合并。一定要合并的话,得出的结果是每小时4.166刻的时间划分。</p><p class="ql-block">徐光启、汤若望最后断然采取西方历法的方法,废除了一天百刻的计算法,让中国历法和世界上其他多数民族的计时方法保持同步。</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是内地士大夫当中“第一个吃番薯的人”。</p> <p class="ql-block">1607年徐光启回上海为父亲守孝,在家三年,他年年都请在福建莆田经商的一位徐先生带种子回上海,试验移植,当时人们认为番薯是南方植物,不可能在长江流域引种,江南平原地区种植番薯,最难“传种”。</p><p class="ql-block">播种季节,茎块不是霉烂,就是冻僵,或者温湿过度,甫经越冬,已经发芽。</p> <p class="ql-block">为找到薯种“冬藏”技术,徐光启用窖藏保温,铺稻草防湿,在霜降前收种以避冻,在清明前下种不发芽等方法,终于成功了。</p><p class="ql-block">他总结出“传种”、“种候”、“土宜”、“耕治”、“种栽”、“壅节”、“移插”、“剪藤”、“收采”、“制造”、“功用”、“救荒”等一整套做法,称为“松江法”,把番薯种植地图,往北方推进,直到山东、河北、朝鲜和满洲。</p><p class="ql-block">“松江法”,是高纬度地区的番薯种植技术。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拉丁美洲到亚洲,海疆万里之外的异国作物,落户江南,并没有发生生物学上严重的“退化”(degeneration)现象。徐光启不无得意地说:“庶几哉,橘逾淮,弗为枳矣。”</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精晓农学,著作甚多,计有《农政全书》《甘薯疏》《农遗杂疏》《农书草稿》《泰西水法》等。</p><p class="ql-block">《农政全书》初稿完成后,徐光启忙于负责修订历书,无暇顾及,去世后由他的门人陈子龙等人负责修订,于1639年刻板付印。全书由于分为12目,共60卷,50余万字。12目中包括: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穿其中。</p> <p class="ql-block">徐家汇,是上海十大商业中心之一,面积约4平方公里,上海徐家汇是徐光启的故乡。</p><p class="ql-block">徐光启死后安葬于此。徐光启的后裔在此聚族而居,初名徐家厍(shè),因肇家浜和李漎泾二水在此汇合,故取名徐家汇。</p><p class="ql-block">徐光启墓就位于徐家汇南丹路的光启公园内。墓地共有10个墓穴,葬徐光启及其夫人吴氏,左右是四个孙子夫妇。</p><p class="ql-block">墓前立有石碑、石人、石马、华表、石牌坊等物。</p> <p class="ql-block">光启墓曾历经修缮,墓地按照中国传统形制建造,只是修建时已是明末,国运不济,规格有所节制。墓前的十字架是耶稣会1903年建立的。到了1957年,光启墓地又得修整。</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上正中额题“文武元勋”,右题“熙朝元辅”,左题“王佐儒宗”,正中额下题:“明故大夫太子太保赠少保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文定公墓阙”。</p><p class="ql-block">石牌坊镌有对联,</p><p class="ql-block">上联“治历明农百世师经天纬地”,</p><p class="ql-block">下联“出将入相一个臣奋武揆文”。</p><p class="ql-block">这副对联对徐光启一生做了恰如其分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还有四座徐光启雕塑,分别是《夜观星象》《徐利谈道》《桑园试种》和《督造火炮》。</p> <p class="ql-block">徐光启的后代中,对中国近现代影响最大的人,莫过于倪桂珍(1869-1931)。</p><p class="ql-block">清代末年,有一位徐氏后人嫁给了青浦倪氏。倪家有女一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倪桂珍,她聪慧秀丽,灵动可人,17岁毕业于上海裨文女中(今黄浦学校),曾留校任教员。</span>嫁给了从美国回到上海,为卫理公会传教的宋耀如牧师。</p><p class="ql-block">宋耀如夫妇和他的子女们,还有他的女婿们,构成了民国时期上海乃至中国的第一大家族,他们是:女:宋蔼龄(适孔祥熙)、庆龄(适孙文)、美龄(适蒋介石);子:宋子文、宋子良。</p><p class="ql-block">均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三姐妹都在国外留学过,见识广阔,心胸开阔,不仅学业优秀,还会弹钢琴、绘画,可以说是才华横溢。</p><p class="ql-block">三姐妹各自有着不同的性格,也有着不同的人生。</p><p class="ql-block">上个世纪,她们是最有名的女性,她们的气质、才华和身世使她们一度成为了当时天下女子羡慕的对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