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佩

<p class="ql-block">  提笔速如快,照片已返旧。模糊近昨天,一晃到古稀。我们尊敬的阿嗲(外婆)——周桂金,你慈祥的“笑”容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当我坐在沙发上时,我慢慢品味着鲜奶,可茶几上一盘小笼包子,把我深深带入儿时的记忆中去。一幕幕的往事浮现在我眼前。小时候一声亲切的“阿嗲”倍感温暖。这亲切的呼唤声,它凝聚了我们七兄妹健康快乐成长的历程牌,更是阿嗲(周桂金)辛勤付出的无私大爱,我们敬仰、我们深爱的阿嗲!我们永远怀念您;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因为有这深深的敬仰和怀念,所以小笼包子一融激发,小笼包是阿嗲最喜欢的早点。阿嗲是标准的"国"字脸,有一双明亮灵活的眼睛,在东方美的鼻梁下显露出淡红色嘴唇显得典雅,高大的身材有着威严的一面,她思维敏捷,美丽大方心胸开阔,接受能力强,而且心底善良,常助人为乐。</p><p class="ql-block"> 当我渐渐长大后,我才知道,我们可敬可爱的阿嗲,是我们的“外婆”,我父亲从小就失去我爷爷和奶奶,在我父亲(张瑞錄)七、八岁时,我爷爷和奶奶就被日本鬼子飞机炸死,我父亲出生在浙江丽水,是当地很富有的大家属,可我爷爷和奶奶的离逝,父亲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从一个富有家庭的公子,瞬间变成孤苦伶仃的孤儿,后来父亲跟随着太外婆一起生活。</p><p class="ql-block"> 我外公是某蔬菜公司的财务会计,家里还有自己的产业,是一个富有的中产家庭,外公和外婆养育了二个女儿,大的取名为:叶美根、小女儿为:叶美琳,外婆在家相夫教子,过着平静而富有的生活,姐妹俩乖巧可爱,是外公外婆的掌上明珠,家中经常有欢声笑语,生活过的美满幸福。</p><p class="ql-block"> 但生活的不幸偏偏降临在我外公身上,年轻有为的外公,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真的英年早逝,留下外婆和二个年幼不懂事的女儿,这对外婆在生命中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没有外公的支撑。外公在世时,婆家看似风平浪静,阿嗲在家有地位、有主见,过着无怨无忧幸福快乐的日子,当外公去逝后,阿嗲的命运从此就改写了。</p><p class="ql-block"> 在一九二四年左右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这个年代,是重男轻女传统观念很强的冲击下,阿嗲生了二个女儿为由,婆家给阿嗲施加了压力,在家男孩十分的宠爱,而且是无原则的疼爱,特别是孙子,从小就在吃饭中宠爱的经常给他吃一点酒,从一滴酒开始,在慢慢成长过程中,他的酒量有惊人的海量,我们从小就叫他“老酒鬼”,好象“老酒鬼”叫习惯了,我们大家都忘记了他的辈份和姓啥名谁了?在家里把美根和美琳被冷落了。阿嗲年纪轻轻就守寡,在家从一个贵媳妇,一瞬间变成重活轻活都要做的小妇人,真是天上地上两重天,阿嗲能接受二个女儿在家不受待见,阿嗲的暖心,可千万不能受到一点点的委屈和伤害,她都能默默承受生活上的这份艰辛。阿嗲曾经求过美根和美琳的奶奶,二个孙女都是你的亲孙女,而且这么可爱和乖巧,在家里不能受点委屈和打骂。你儿子已经没有了,留下二个孙女,你们要平等对待。</p> <p class="ql-block">  阿嗲在日常生活中,她清楚的认识到,爷爷对美根和美琳是宠爱有加,可爷爷为了生活经常奔波在社交场合,家里的生意全靠爷爷在协调,爷爷很少在家。可奶奶是封建思想很强的人,她专宠孙子,对孙女美根和美琳不闻不问,在生活上经常为难阿嗲,甚至过分到阿嗲无法接受的程度,每当爷爷不在家的时候,奶奶也经常不让母女仨人上桌吃饭,一般都要等大孙子酒足饭饱后,阿嗲和二个女儿才能上桌。</p><p class="ql-block"> 阿嗲强忍着泪水,在不停的安慰着二个女儿,一直在说:我们会好的,等你们长大后,奶奶会爱你们的,我更加会保护你们的。阿嗲只能痛在心里,伤心的泪强忍往肚里咽,可阿嗲心里已经在盘点着如何脱离这困境。在那个年代,阿嗲想想容易,可实现起来比较困难,毕竟丈夫在的时候,经济条件比较好,阿嗲从没有做过重活和轻活,更没有一技之长,如果没有安顿妥当,在外连生存都比较困,在家毕竟是媳妇、孙女的身份,一日三餐总能吃饱,但婆家对阿嗲越来越苛刻。奶奶对孙女也越来越过分,阿嗲为了保护俩个女儿,她要跟孩子的奶奶推心置腹的好好谈谈、另一则想了解奶奶的想法,阿嗲好另有打算。在封建社会那个年代,阿嗲在婆家肯定是历尽辛苦,再说生了二个孙女,如果婆家封建意识淡溥一点,还可以有生存的余地,可婆家封建思想比较强,婆婆身边有孙子绕膝,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媳妇很难容入在其中。阿嗲是属于后者的命运被所困。</p><p class="ql-block"> 阿嗲在痛失丈夫伤心泪流时,还要背付着婆婆对孙女的冷漠看待,当阿嗲跟孙女的奶奶深谈了一次后,阿嗲看着冰冷无情的奶奶彻底觉醒了,这家已容纳不下她们娘仨人了,阿嗲痛下决心,在暗中托人对离家有个妥当的安排,当一切都安排好了,阿嗲再求孩子的奶奶留下孙女,让阿嗲一个人外出工作,可奶奶决不同意留下孙女,很绝情的说,你要走都走,孙女我是不会管的。阿嗲动情用暖心的语气说,二个孙女毕竟是你们叶家的亲骨肉,她们身上流着你们叶家的血,再说你儿子我的丈夫才刚刚离逝不到半年,我请您留下孙女,等我外面安顿好,有了落脚的地方,我再来接二个女儿。最后一句是含着眼泪和(起求)的眼光说,请留下孙女,给孙女留口饭吃我也就安心了。奶奶毫无表情的领着孙子转身而去。</p><p class="ql-block"> 阿嗲只能含泪看着奶奶离去的背影,阿嗲痛下决心,把大女儿美根带到娘家亲戚家寄养,二女儿美琳就送给周家远亲,阿嗲这是无奈的安排,但内心深处痛如刀割,阿嗲安顿好二个女儿,通过熟人阿嗲到了银行银长家做佣人,因为阿嗲生的眉善目秀,连说话都很斯文。行长夫人直接安排阿嗲,只负责管小孩,不用做任何家务,这对阿嗲是一种心灵上的安慰,但阿嗲勤勤恳恳的管好行长几个孩子,有空还经常陪着夫人散步聊天。阿嗲跟夫人接触时间多了,银行行长和夫人了解阿嗲的遭遇,从一个贵夫人变成现在的境地,夫妻俩很同情阿嗲的境况,他(她)们俩对阿嗲如亲人一样看待,孩子们也亲切的称呼阿嗲:"周妈妈",后来夫妻俩同意阿嗲把美根接到身边,跟他(她)们的孩子一起生活,这样阿嗲更安心了许多,但心里总是放心不下小女儿美琳,阿嗲经常只要一有空就去打听美琳生活的情况,但又不能零距离接触,阿嗲只能听在耳里痛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  阿嗲被逼无奈离家出走,在家没有融融的温存,更无法把孙女撑起那天真活越的挡风伞。阿嗲就无声无息痛心的离家而去,没有留下任何信息,当孙女的爷爷回家后,发现阿嗲和孙女都不在了,他暴跳如雷,在责问孩子奶奶的同时,他面部表情真情流露,爷爷是心疼二个孙女的,他还曾经去寻找过,但都没有找到。阿嗲的心似流淌悲痛,但对未来那抹融融的温馨抱有希望。</p><p class="ql-block"> 在那个年代还在战争时期,没有任何交通工具的情况下,在战乱时期是很难寻找一个人的下落和明确址地。阿嗲好不容易在银行行长家里,跟美根团圆,她内心更充满执念的希望,小女儿美琳一定会和我们团圆的,阿嗲只有一个目标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她不会做的只能克服各种困难,尽量做的尽善尽美,在行动和语言方面,阿嗲尽量且行且善且珍惜,她教育美根要听话,在别人家要有女儿的文静,做事不要粗鲁,更不要与主人家的孩子们争吵,一切都要忍耐。美根从小比较懂事,她心底善良,从不和主人家的哥哥、姐姐、妹妹们吵架,一切都在和谐中融洽。</p><p class="ql-block"> 主人家从来都没有把阿嗲当作佣人看,把阿嗲当作尊敬的长辈、把美琳当作自己的女儿来对待,母女俩做事行为都很恰当,′银行行长家有四、五个孩子,孩子们从不外出读书,在家有私立学堂和老师,美根的任务每天陪着他(她)们的孩子读书,她是个旁听生学生,孩子们也都很照顾美根,因为行长家有多名佣人,有负责烧饭的、负责搞卫生的、负责做家务的,阿嗲主要负责孩子们的成长过程,一年四季的换季衣服,但管孩子责任大,容不得半点马虎,尽量不要出现一点问题,除了自然生病外,阿嗲是尽心尽责管好孩子们健康成长。主人家看在眼里,更加放心的把孩子们全权给阿嗲管理,美根也很快溶入孩子们的生活中,同时美根也学了很多知识。</p><p class="ql-block"> 在一九三八年日本侵略者入侵杭州时,杭州内战的消烟刚宁静,一声枪声,杭州消烟四起,银行行长准备举家去上海英租界躲躲避战争,因为家里佣人太多,在这种情况下。尽量减少佣人人数,一则可以方便举家搬去上海、二则到了英租界房子没有那么大,最后银长夫人决定,留下阿嗲和女儿美根,辞退所有的佣人,阿嗲就这样留了下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