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植园是朱家角古镇上最大的庄园式园林建筑,园主为晚清遗老马文卿,故俗称“马家花园”。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建停停前后历时15年。“课植”两字的寓意为“课读之余,不忘耕植”之意,故园内既建有藏书楼,又辟有稻香村。50年代,课植园曾被辟为朱家角中学。 2007年游朱家角古镇,第一次走进课植园。2023年,第五次走进课植园。<br>进门,有停放轿子用的门厅,门厅后还有四进厅堂。第一进是会客厅,斗拱、附檐、落地长窗。 厅内悬挂的“蓬荜生辉”匾额,对联是“课经书学千悟万,植稻麦耕九余三”,此联藏头“课植”,呼应了庄园之名。 后花厅,俗称“堂楼”。 后花厅是马文卿三个女儿学习琴棋书画之地,故堂上挂匾“抚琴听风”。 仪门上有砖雕匾额“永怀刻鹄”,语出《后汉书•马援转》。汉代马援将军是马家之根,马文卿老先生此举颇有深意。 内园有迎贵厅,厅内匾额“知己谈心”。 迎贵厅北为书城,前有双帛亭,亭中有双帛井。门前建井有聚宝盆之意,“帛”古时指丝绸,后引申为“化干戈为玉帛”,取意为“和”。故双帛井有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之意。 双帛井 双帛井(摄于2017年6月) 书城即藏书楼,有仿城墙和城垛,并辟有月洞门,楼外筑建拱形岸桥为楼梯,桥扶手栏杆饰以翠绿琉璃瓦筒,扶手呈竹节状,有“节节高”之寓意。楼有两层,楼下藏古玩,楼上左室藏图,右室藏书,是为“课读”之地。书城(藏书楼)乃课植园点睛之作,至今保持着原样。 8年前来此,楼梯上的匾额上有“德和”两字(摄于2015年1月) 藏书楼内的藏书(摄于2017年6月) 再往里走,有荷花池,池中原有钓鱼台已毁,2008年按原貌重建(怪不得2007年拍的照片中没有),穹顶小屋名观鱼台(俗称水晶宫)。 观鱼台(摄于2017年6月) 观鱼台 观鱼台(摄于2017年6月) 观鱼台 观鱼台(南面) 荷花池 荷花池 观鱼台俯瞰荷花池 荷花池旁建筑(摄于2017年6月) 观鱼台眺望望月楼 荷花池畔假山上还建有百蝠亭,有许多木雕蝙蝠,有登高增寿、百福百寿之意。 百蝠亭(摄于2017年6月) 百蝠亭内的木雕蝙蝠 园景 园景 往西,建有稻香村,由农田、果园、草药圃、打谷场等组成,是为“耕织”之地。 稻香村内的灶台 稻香村内的灶台(摄于2015年1月) 稻香村内的农田(摄于2015年1月) 再往西,有座九曲桥,建于1912年,仿上海城隍庙九曲桥,取意“曲水流畅移步换景”。桥墩桥梁为石材,而栏杆用洋灰和钢筋浇制而成。 九曲桥(摄于2015年11月) 镜清堂 镜清堂(摄于2017年6月) 往东,有座课植桥,是朱家角古镇上最小巧玲珑的一座桥,全长仅5米,但桥栏、桥洞、石级一应俱全。 课植桥 过课植桥,有打唱台和观唱楼。打唱台依红楼梦中大观园的戏楼造型所建,供喜庆佳节演出所用。 打唱台(摄于2015年11月) 观唱楼除供家族成员观赏演出之用,亦是品酒赏月之处,故又称水月榭。 水月榭 水月榭(摄于2015年1月) 水月榭(摄于2007年6月) 往北,有一亭名倒挂狮子亭,居然是五角亭。 五个角分别对应金、木、水、火、土,寓意五谷丰登。五只翘角上各有一只惟妙惟肖的倒挂木雕狮子,取谐音“全到了”。 不远处有假山,假山上有藕香阁,寻找登顶小径费了一番周折。 藕香阁 藕香阁 迎曛阁 园内有一座标志性五层菱形建筑,名望月楼,四面开窗,楼顶建有小小四角亭,称“望月亭”,为全镇最高建筑。 2007年时,还能登望月楼俯瞰藏书楼,后来就不让登顶了。(摄于2007年6月) 望月楼(摄于2015年11月) 望月楼(摄于2015年1月) 走过迎曛阁,有一条长长的复廊。复廊又称阴阳廊,朝阳为阳廊,背阴为阴廊。古时女子走阴廊,男子走阳廊。 复廊 复廊 阳廊尽头是碑廊,碑廊内镶嵌着明清著名书画家碑刻15块。马文卿当年不惜重金收集了明代四大才子唐、祝、文、周的诗文真迹,聘请金石专家依照真迹雕凿而成,为镇园之宝。 复廊前有一块马头状的太湖石 上有“马到成功”四字,据说是上海滩大书法家周慧君女士的墨宝。据说此石也不是原园内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