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长安诗话</p><p class="ql-block"> (上)</p><p class="ql-block"> 一一 诗与远方之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兀立于渭河之南秦岭之北的长安,早在周、秦时期就是块风水宝地,司马迁在《史记》中称它是:“金城千里,天府之国”。长安这颗关中平原上的明珠,建都后更有了风情和诗意,煌煌十三朝历时千余载,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数一千多年的皇城的历史,唐王朝绝对是一个天花板级的朝代。如今西安的许多主体建筑都是模仿唐代的,即恢宏大气又端庄肃穆。当你踏上这座昔日古都,稍加端详就会发现,遗迹、景点、广场或街角处的雕塑,大都是唐代诗人的风采,与飞檐翘壁、石雕木刻交相辉映,一同印证着大唐盛世在十三个朝代中的翘楚地位。</p><p class="ql-block"> 唐王朝发展了隋朝科举选仕的官僚制度。特别是实行以诗赋取士的科举考试,推动了唐代诗坛的兴旺与繁荣。</p><p class="ql-block"> 己知的二千多位唐代诗人大多出身庶民。从风格和流派上论,唐代的诗人们又都有着不同的圈子:“初唐四杰”、“吴中四友”、;“边塞军旅”、“田园山水”;“郊寒岛瘦”、“元轻白俗”;大历十才子;“小李、杜”;从个人魅力方面,又冠有诗狂、诗仙、诗圣、诗佛、诗鬼、诗魔、诗豪的美誉;等等。</p><p class="ql-block"> 这些圈子和名家们都留下许多关于长安的诗话。</p><p class="ql-block"> 关于长安诗话最早可追溯到天才少年王勃。</p><p class="ql-block"> 这位祖籍山西的少年才俊,九岁通读《汉书》,十岁通晓《元经》,十六岁入朝为官,做沛王李贤的幕僚。不久,王勃杜姓好友外放四川崇庆县做县尉,王勃写下了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当然,王勃临摹的长安是幅远景图,是背靠陕北黄士地、立足关中的长安城的剪影,表达的是送别好友远眺津渡去蜀州的畅想。四通八达的长安城就这样在诗人笔下登场了。紧接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又把送别之情推向高潮。其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成为千古绝唱。有人用大数据做过统计,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位列全唐诗前十名。王勃到长安之后,他的人生像开挂了一样,无论在朝堂还是在文坛,都格外令人嘱目。王勃少年成名,少年得志,很多人一辈子的奋斗目标,王勃仅仅在几年之内就轻松完成了。对此,张爱玲总结的很到位:出名要趁早。不是么,苏轼不也提倡:诗酒趁年华嘛。说来诡异,王勃成也文章,败也文章。他替沛王写的一篇《檄英王斗鸡》文,无意间冒犯了官家大忌,揭开了血溅朝堂,兄弟相残的疮疤,被唐高宗李治逐出了长安。王勃无奈,只好去交趾(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地方官的父亲王福畤。王勃由洛阳顺运河一路南下,寒烟哀草雁阵惊寒徒增了许多烦恼,况且交趾又是夜郎以南的烟障之地,王勃惆怅之余又开始作诗了:“去去如何道,长安在日边。”“长安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王勃怎么也没想到,途经南昌竟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在赣江边,王勃白蹭了一顿饭,忽悠火了一座楼,阴差阳错地写了下天下第一骈文《腾王阁序》。无人企及的《腾王阁序》也成为王勃的最高艺术成就。</p><p class="ql-block"> 王勃笔下的长安显得有些朦胧。王勃的人生轨迹相当逼仄。王勃二十七岁时弱水而亡,坟墓至今仍留在交趾。</p><p class="ql-block"> 开国不久的大唐皇都长安究竟什么样子呢,应该是车如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吧。当然,那里少不了勾栏红院,茶楼酒肆,商贾云集,闹市纷呈;大明宫的巍峨自不必去说,通衢充盈的六部官邸与府宅深院更是帝都独有的景致;慈恩塔张榜处的人流与曲江池、杏园琼林宴的身影,都尽情地诉说着大唐云蒸霞蔚般的俏丽与繁华。</p><p class="ql-block"> 与王勃齐名的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写</p><p class="ql-block">了首 三十四行 近五百字的 七言诗《长安古意》,全方位地勾勒出皇城市井的样貌:“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玉辇纵横过主地,金鞭络绎向侯家。”可惜这位富二代才子很不走运。本来后面的“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讲的是东汉顺帝外戚的故事,而武则天的弟弟武三思看了很不爽,硬说卢照在邻讽刺他这个新晋升的王爷。于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卢照邻被捉入狱,长安古意变成照邻故意,童子鸡变成了叫花鸡,初唐才子变成了朝庭反贼。最后卢照邻忍受不了狱卒折磨,中风之后自尽,死的很惨。由此可见,即便你才高八斗,声名远播,来长安展才艺、混官场,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得罪了权贵,又没有后台,决不会有好果子吃。与王勃一样,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也为后世留下了名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p><p class="ql-block"> 唐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长安,总是令世人无限向往。特别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孕育了恢宏瑰丽、气象万千的盛唐文化,同时也让中华民族的子孙能够千秋万代地为之神采飞扬。</p><p class="ql-block"> 李白与杜甫也被长安深深吸引过,他们怀揣“达者兼济天下,穷者独善其身”的入仕理想来到了长安。</p><p class="ql-block"> 贺知章把李白推荐给唐玄宗李隆基做了翰林待诏。这个官职品级虽然不高,却相当于皇帝身边的秘书,主要做些为皇帝起草文件、文告的差事。遗憾的是,此时的李隆基玩心太盛,他让李白作词,李龟年谱曲,交给教坊演奏,以此来讨杨贵妃的欢心。一心辅政的李谪仙做梦都没想到,千辛万苦地来到长安,却弄了个讨好娘们的差事儿,完完全全有悖于他入仕的初心。凭心而论,李隆基是个很不简单的封建帝王。说不简单是抛开他的政治智慧和掌控政权的能力。这个不简单是说李隆基的文化修养和个人涵养。李隆基开办了历史上第一个戏曲学校一一梨园,一时间涌现出一批像李龟年、董庭澜那样的音乐人才。李隆基爱才的同时又十分大度。他要李白填写新词咏颂牡丹,李白却架子端的相当离谱,一会儿要高力士脱靴,一会儿又要杨国忠捧墨。折腾人玩儿却也相当在行。写《清平调》时,开始还有模有样的“云想衣裳花想容”,可写着写着就“可怜飞燕依新装”了。李白创作很自由,甚至有点自由化。按照李隆基具备的文学素养,不可能看不出李白在挖苦杨玉环。可大唐天子则一笑了之,即没有给他戴上别有用心的帽子,更没有去追究他寻衅滋事的责任。人家照样给李白官做,照样给“诗仙”酒喝。从初唐四杰到边塞诗派,从“郊寒岛瘦”到“元轻白俗”,李唐王朝在客观上成就了唐诗这朵奇葩的绽放,大唐天子政治开明与个人喜好引领了诗坛的繁荣。开元天宝后期发生了“安史之乱”,政局不稳,军阀混战,仍产生了大量的诗作,如《三吏》、《三别》、《北征》乃至《捕蛇者说》。这些作品在特定历史环境中折射出了特定的社会内容与社会走向。唐诗璀璨的艺术成就,某种程度上应该有当时执政者的一份功劳。余光中曾赞叹李白“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倘若大唐天子兴 起 文字狱来,李白还能斗酒诗百篇么?唐玄宗李隆基的确不简单!于是诗仙诗圣笔下的长安,如梦如幻般地清新瑰丽:“长安如梦里,何日是归期”(李白)、“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p><p class="ql-block"> 孟郊十几岁便参加科考,直到四十六岁才中了进士。于是一首行云流水般的快诗问世了:“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种苦海超渡,天宇高远,大道空阔,马蹄生风,神采飞扬的畅快心情,酣畅淋漓地洒满春日的长安,同时也化作别具一格的小诗在春天里定格。当然,写雁塔金榜题名题材的不止老孟一个。诗魔白居易可谓少年得志,第一次参加科考便进士及第了。随即,激情四射的诗作也脱口而出:“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乐天先生那种踌躇满志的神情跃然纸上。</p><p class="ql-block">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寒门学子考中进士后,就会立刻进入体制内,由老百姓变成了公务员,获得人生四喜之中的大喜。可有真才实学的人,又不一定都会被朝庭看好,这里的学问很深,深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张祜与徐凝的“擅场之争”,张籍的屡试不弟,都是很好的例子。正所谓:功名半纸,风雪千山。难怪卓越的当代歌者刀郎在他的新作《翩翩》中唱道:辛酸只为长安远,倒卧在琼台。</p><p class="ql-block"> 功名利禄从古至今都是些不省心的玩意。</p><p class="ql-block"> (鉴于本平台字数所限只能拆一为二。见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