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殇之痛》——8.17一个值得宝鸡记忆的日子

陈仓人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题记:8月17日,一个值得宝鸡长久记忆的日子。 吕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渭河是宝鸡的母亲河,宝鸡人民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渭河两岸,渭河已经成为宝鸡人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如今的渭河通过多年一系列的治理,从上游林家村至下游千渭之汇的市区渭河段,已经成为宝鸡提升城市生态文明最有力的支撑,形成了东西长28公里、南北宽1公里多、以水面为主,以绿化为辅的“半城亲水,一城绿荫”的生态格局。2011年末,市区渭河段被国家水利部命名为“宝鸡‘渭水之央’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为今天的“美丽宝鸡”增加了一张国家级名片,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成为宝鸡在全省乃至全国利用河道大手笔改造生态环境的一个成功典范,自然也就成为宝鸡人心中的骄傲。2021年,宝鸡荣获联合国人居署颁布的“最佳人居环境奖”,在全国乃至全亚洲是唯一获奖城市。也是与水环境的大力治理改善而分不开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然而,就是这条母亲河,在历史上也多次肆虐泛滥,给宝鸡人民带来过无数次的伤痛和无奈,尤其使人们难以忘却的是1954年8月17日。这一天渭河大堤决堤,洪水肆虐泛滥,所造成的损失和影响,至今都是空前惨重的,从此这场洪水被称为渭河"54型"洪水,成为自那以后整个渭河防洪、警示、治理的一个重要水利专业参考标志。因此,无论怎么说,8月17日,都应该是宝鸡一个值得记忆的日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1954年8月16日,已经经历连日大雨的渭河上游甘肃境内的葫芦河、牛头河一带以及千河上游,日降雨量为分别为166毫米和205毫米,渭河河水暴涨,至17日上午11时到下午2时,市区和扶风县又降特大暴雨,给本来就不堪重负的河堤造成了更为严峻的考验。福林堡林家村水文站渭河洪峰流量达到自解放以来最高峰5030立方米/秒,眉县魏家堡水文站由于有若干支流汇入达到5780立方米\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当时因上游洪水加带大量树木禾杆等漂浮物,一路下泄,被桥孔又低又少的宝成铁路大桥阻挡,造成洪水泄流不畅,洪水水位急剧升高,渭河平均水深达4.5米,持续上涨的洪水对渭河河堤侵袭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到下午3-4时许,洪水首先在福临堡段左岸(现今儿童公园南门)决堤,洪水如脱笼猛虎一般由西向东顺流狂泻,冲毁宝成铁路路基,直奔市区,冲淹了经二路、汉中路等7条主要街道,整个市区陇海铁路路基以南一片汪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市区受灾群众5713户、19402人(部队、工程单位除外),被洪水包围的群众有656人,这场洪水对宝鸡空前的泛滥肆虐,连同在渭河扶风段对48户人家居住的夹心滩的强烈侵袭,共溺亡22人,溺死大牲畜多头;浸淹房屋3846间,其中倒塌1897间,冲毁金陵河大桥1座、渭河老桥南北桥台7米;共淹没耕地7681亩。据26个较大单位调查,共损失公私财物总值时币68.42亿元。洪水所到之处,如摧枯拉朽一般,所有财物及简单建筑一扫而光。对这一天渭河洪水的肆虐所造成的的惨状,时至今日,一些亲身经历过的“老宝鸡”谈起当时的情景仍唏嘘不已,噤若寒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8月12日,中共宝鸡地委、专署接到上级汛情预报后,成立了防汛救灾委员会,做了一些初步准备工作。17日洪水危及市区,又分别组成了防洪、抢险两个指挥部,向全市党政军民发出了紧急抢险救灾动员令,组织防洪救灾人员1200多人。日夜抢修西关堤防、老桥南堤,整修河堤9处,疏通导水通道10余条,采取从宝成新线开洞分洪、开挖明渠等办法,排除市区内涝,疏导洪水入渭河,封堵决口;组织200多名干部,抽调76名治安干部,组成10个抢险组,利用汽艇、皮筏等抢救被洪水围困群众;抽调医务人员39人,编成6个医疗队,分赴市区各街巷进行抢救工作,给灾民发放救灾食品;组成卫生防疫工作队,修建临时厕所6处,消毒饮水井79眼,灾民防疫2319人。经过八天的日夜奋战,抢救出被洪水包围的656名群众和大批公私财物,安置灾民943户、4246人,治疗伤病患者4739人次。上级拨给救灾款30万元,全市捐筹29.5万元,基本稳定了受灾群众的思想情绪。</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8月25日以后,抢险救灾转入恢复生产和安置阶段。8月31日,宝鸡地委在《宝鸡市洪水成灾的原因检讨及今后防洪意见》中指出:“8月12日地委和专署发了指示,成立了防洪减灾委员会,但由于平时宣传教育较差,群众性防洪组织还未完全建立,建立的也流于形式;防洪设备准备不足,市上曾多次向省级有关单位提出修建渭河大堤的意见,但因工程艰巨、投资大,终未解决;对洪水水势估计不足;洪灾初期防洪抢险工作有些忙乱。”今天我们客观公正地分析当时情况,在刚刚建立新中国仅5年的状况下,当时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抗洪抢险经验等十分不足的情况下,能做到这一步,也算是亡羊补牢,尽量减轻洪灾损失,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渭河“54型”洪水是新中国建立以来至今宝鸡发生的最大洪水,其造成的损失之惨重,抗洪救灾之壮烈都是空前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纪念1954年8月宝鸡各界军民英勇抗击洪灾的奋斗精神,追念在洪水中罹难的民众,经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和省水利厅批准,2011年,宝鸡市人民政府在当年渭河决口处(市儿童公园南门外)修建了“1954.8.17抗洪纪念碑”。</span></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纪念碑坐北向南,高50.4米,碑基呈“覆斗”状,周长19.54米,高5.4米,以示洪水发于1954年。碑座四周镌刻着碑文、碑记和渭河水系图。碑顶为钛材方管,长8.17米,宛如利剑直刺天际,以纪念8月17日那个灾难深重的日子;碑中部东西向伸出双翼,两翼顶端连线长5030毫米,寓意“54型”洪水的洪峰流量—5030立方米/秒。纪念碑碑名由国务院原副总理邹家华题写。纪念碑在设计中还注重了第五立面,即从空中俯瞰,或站在市区南山、北坡俯视,可见一个“中”字造型,寓意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洪精神。在碑座底层建有“宝鸡抗洪纪念馆”,展示了宝鸡有史以来的洪灾及抗洪历史史实。</font></h3>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  纪念碑于2011年2月动工,9月建成,总投资300万元。同年9月29日,宝鸡市人民政府举行了庄严隆重的落成典礼,国家防总有关领导同省市数千民众及部队代表参加了揭碑仪式。</font></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0, 0, 0);">  1954年8月17日,让我们永远铭记这个值得宝鸡记忆的日子,愿渭河这条母亲河永久安澜,愿世代居住在渭河两岸的人们都充满阳光的笑脸,愿人们伤痛的河殇永远不再重现……</span></p> <h3><font style="color: rgb(0, 0, 0);">(本文写作史实参考《宝鸡市水利志》有关章节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