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国博(国之重器)

开心

<p class="ql-block"><b>  “鼎”,原本只是用来煮饭的锅。“礼器”,是在祭祀仪式时盛放食品的用具。古今中外的宗教,都有给神灵献祭食物的习惯,献祭食物就需要炊具,久而久之,原本是炊具的鼎就变成了祭祀仪式中最重要的用品,“司母戊鼎”就是专门为祭祀制作的礼器。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商后母戊鼎(又称司母戊鼎)</b></p><p class="ql-block"><b> “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前十四世纪至前十一世纪)铸品,是商王武丁的两个儿子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亲妇妌而制的,“司”与“祠”相通,有祭祀之意,“母戊”是商王武丁的后妃妇妌的庙号。“司母戊鼎”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商“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商“司母戊鼎”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它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是“中国十大鼎”之最。</b></p> <p class="ql-block"><b>子龙鼎,</b></p><p class="ql-block"><b> “子龙鼎”因器内壁近口缘处铸有铭文“子龙”而得名。</b></p><p class="ql-block"><b> “子龙鼎”系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河南辉县,后流入日本,又辗转至香港。2006年4月,历经坎坷后,回归到祖国的怀抱,现藏于国家博物馆。</b></p><p class="ql-block"><b> 子龙鼎造型雄伟,在商代圆鼎中体积最大,而且铸造精细,是中国古代青铜铸造技术的经典之作。“子龙青铜鼎”与最大的“司母戊鼎”相映成辉,一圆一方,堪称青铜国宝中的绝世双璧。</b></p> <p class="ql-block"><b>盂青铜鼎</b></p><p class="ql-block"><b> 盂青铜鼎,又称为廿三祀盂鼎,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金属炊器,也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它高101.9厘米,口径77.8厘米,重153.5千克,由著名的青铜器工匠制作,因此得名。</b></p><p class="ql-block"><b> 盂青铜鼎的发现过程充满了传奇色彩。它最初出土于清朝道光初年的陕西岐山县礼村,随后经历了多次易主。最后,这件珍贵的文物被收入上海博物馆,并在1959年转至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展出。大盂鼎因其独特的造型、精美的纹饰和重要的铭文而被认为是中国西周早期青铜器中的杰出代表,具有极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b></p><p class="ql-block"><b> 盂青铜鼎不仅是一件卓越的艺术品,更是西周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见证。</b></p> <p class="ql-block"><b>王子午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1978年,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下寺楚墓中出土。</b><b>鼎通高76厘米,口径66厘米,侈口、束腰、鼓腹、平底、三蹄形足,口沿上有两外侈的长方形耳,旁边攀附6条龙形兽,腹部满浮雕的攀龙和窃曲、弦纹。内腹及底和盖内均铸有相同的铭文。</b></p><p class="ql-block"><b> 王子午鼎是楚庄王之子、楚共王的兄弟、曾任楚国令伊(宰相)之职的王子午(又名子庾)的器物,中有确切的人名与地名。王子午鼎成为研究楚文化的标准器。</b></p> <p class="ql-block"><b>夔龙形扁足青铜鼎</b></p><p class="ql-block"><b> 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一前11世纪)</b></p><p class="ql-block"><b>1974年江西清江吴城出土。</b></p><p class="ql-block"><b> 这件青铜鼎为浅腹、立耳、扁足状,双立耳上各铸有一只卷尾伏虎,虎口大张,齿牙分明。今天江西地区,是商周时期越人的聚居之处。这件青铜鼎的造型及装饰纹样带有典型的商文化特征,鼎耳的伏虎装饰则凸显出浓郁的地域风格,是商文化与越文化交融的反映,西周扁足铜鼎是新乡市博物馆收藏的西周文物,高16厘米,口径14.1厘米。</b></p> <p class="ql-block"><b>“盠”(li)青铜驹尊</b></p><p class="ql-block"><b> “蠡”青铜驹尊,是西周时期的盛酒器,1955年在陕西郿县李村出土。它昂首挺立,身躯短小,腰部平展,颈部斜伸,剪鬃竖耳,矮足短尾,神态憨稚,形象生动逼真。背部开方口,有兽钮盖,腹部中空用以盛酒。器表装饰极为简洁,仅在腹两侧和盖钮上装饰涡纹和云纹组成的圆形漩涡。整器相当准确地再现了小马驹的全身比例和身体结构,显示出周代工匠的高超技艺。</b></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颂”青铜壶&nbsp;</b></p><p class="ql-block"><b> “颂”青铜壶,西周晚期盛酒器,高51厘米,因做青铜壶为“颂”而得名。壶为盛酒之器。“颂”壶形制庄重,纹饰瑰丽,其整体器身呈椭方形,略呈方形而带圆,壶身颈部装饰一周环带纹,颈部收敛,两侧各有一兽首耳衔环,腹部庞大而下垂,四面各装饰环带纹和浮雕双身蛟龙纹,龙头位于腹部正中,龙身向左右伸展,作盘旋状,在龙身和纹饰空白部位,穿插C形纹、夔纹,龙尾在器腹转折处成龙首而与侧面龙身相衔接,凸显纹饰立体感,方圈足饰垂鳞纹和窃曲纹。</b></p><p class="ql-block"><b> 颂壶有两件,一有盖一无盖,无盖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有盖件收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b></p> <p class="ql-block"><b>青铜方壶,</b></p><p class="ql-block"><b> 青铜方壶,春秋晋国青铜器中的精品。</b></p><p class="ql-block"><b>青铜方壶&nbsp;高84.5厘米,1961年山西省侯马市出土。</b></p><p class="ql-block"><b> 这件方壶体形较大,纹饰繁缛,气势不凡,为春秋晋国青铜器中的精品。据 《左传》等文献记载,公元前585年,晋由绛迁都新田(新绛),考古发现证明今山西侯马即晋都新田之所在。这件器物所出的侯马上马墓地13号墓,是晋都新田时期的一座重要的贵族墓葬;同墓还出有与方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的另一件方壶,现藏山西博物院;其他共出青铜器还包括徐王之子庚儿所作的青铜鼎。&nbsp;</b></p><p class="ql-block"><b> 壶是当时最主要的盛酒器,按形状可分为方壶和圆壶。根据《仪礼》的记载,方壶多用于重要的礼仪场合,等级也较高。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较高规格墓葬中,多随葬有成对的方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龙虎纹青铜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8px;"> 商代的青铜器,纹饰常常极力夸张狰狞可怖的形象。同时,由于早期奴隶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却又依然保持某种纯真的稚气,从而,又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中,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b></p><p class="ql-block"><b> 龙虎纹青铜尊,商代后期,安徽阜南月儿河出土。龙虎纹尊的肩部饰三条曲身龙纹,圆雕龙首,腹部有虎食人纹,云雷纹地,以浮雕虎首为中心,左右双身,虎口含一人,圈足饰饕餮纹,整器工艺精湛,是商代青铜器中的精品。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的典型青铜礼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b></p><p class="ql-block"><b> 龙虎纹青铜尊见证了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和繁荣,是古代中国艺术的杰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和工艺水平。铜尊内发现有玉石器残片和海贝,说明铜尊入坑前可能曾作盛物献祭之用,铜尊中的海贝可能来自遥远的印度洋,古蜀国与世界有沟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青铜冰鉴”,</b></p><p class="ql-block"><b> 是一种用于储存和饮用美酒🍷的复杂青铜器。它在古代被设计出来是为了适应不同季节的需求,提供冷却和加热的功能。</b></p><p class="ql-block"><b> 夏季:人们会在青铜冰鉴内部放置冰块,从而使得缶内的美酒得以冷却,形成冷饮。这相当于现代的冰镇啤酒或饮料。</b></p><p class="ql-block"><b> 冬季:则会将冰鉴与缶之间的空间改装为温水,以便在寒冷的天气里享用温暖的美酒,类似于现代的电热水瓶。</b></p><p class="ql-block"><b> 此外,青铜冰鉴的设计还包括一个专门机关,允许在不打开鉴盖的情况下直接从缶中取酒,提高了使用的便利性和仪式感。因此,青铜冰鉴不仅可以作为储酒容器,还具有制冷和加热两种功能,这在当时是一项技术上了不起的创新。赞叹于古代先民们的聪明才智、赞叹于古代大国工匠们的非凡技艺。👍👍👍</b></p> <p class="ql-block"><b>虢(guo)季子白青铜盘</b></p><p class="ql-block"><b> </b><b style="font-size: 18px;">“虢季子白青铜盘”是</b><b>一件2800年前西周时代的青铜器。当时虢国的季子白受周宣王之命带兵征伐猃狁大获全胜,为表彰季子白的战功,周宣王特制一铜盘,在周庙举行的授奖典礼上,将此盘赏赐给他。这就是后世所说的“虢季子白青铜盘 这个庞然大物,是一件长 130.2厘米、宽 82.7 米、高 41.3 米、重达 215.5千克的青盘。它的样子有些像浴缸,周身有一圈突出的花纹,均匀精美;大铜盘的四壁外,各铸有一对衔着环的兽头;底部刻有优美工整的字迹。</b></p><p class="ql-block"><b> 传世“虢(guó)季子白青铜盘”与“毛公鼎、”、“散氏盘”,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距今已有 2800 多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四羊方尊”</b></p><p class="ql-block"><b> “四羊方尊”是中国春秋时期出土的一件青铜礼器,是中国古代铸造工艺的巅峰之作。它的造型独特,呈方形,四面饰有羊的图案。每个角落都雕刻着一只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羊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丰收和和平,因此“四羊方尊”被视为祥瑞之物。</b></p><p class="ql-block"><b> “四羊方尊”的制作工艺精湛,体现了古代冶铸技术的高超水平。尊身上方还饰有盖,盖上刻有祥云和雷纹,凸显了尊贵的气息。除了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外观,四羊方尊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意义。它不仅代表着古代贵族阶层的权威和地位,也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和谐与秩序。四羊象征四时的循环和四方的和谐,传达着中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它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牧业经济和对羊的崇拜。</b></p><p class="ql-block"><b> “四羊方尊”作为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的一件珍贵文物,以其精湛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成为了华夏文明的瑰宝之一。它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品质和历史意义,还在于对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性!</b></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