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3, 54, 30); font-size:22px;">非也读水浒之牛二是一种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非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4年1月10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0px;">抬杠的最高境界是把自己抬死。</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8px;">——Mr牛二 </span></p> <p class="ql-block"> 牛二是《水浒传》中创作出的一个人物形象,用来比喻在市井中胡搅蛮缠的泼皮流氓们,<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被后人誉为抬杠界的祖师爷,也被认定为最早的零元购</span>。</p><p class="ql-block"> 小说中那个牛二确实是死了,他不过是杨志卖刀故事中仅仅活了几句话的短命鬼 ,但作为一件艺术产品,牛二的文学形象自《水浒传》问世以来,已经在历代读者的心目中活下。人物写得活,是《水浒传》刻画艺术形象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 我对这个形象也比较熟悉,但为了稳妥起见下笔前还是特地翻了翻原著。原著对牛二的描写只存在于《梁山泊林场落草、汴京城杨志卖刀》一章中,他从匆匆登场到死于杨志刀下,所占篇幅不足一千字。要是出演吧也大约不到十分钟,若拍片完全可以找个客串演员来,就如九十年代找成奎安最为合适了。但他却和《水浒传》中那些用浓墨重彩着力渲染的重要人物一样,示人以栩栩如生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 话说那天,“梁山泊上正按照个子大小排座次的时候(见<a href="https://www.meipian.cn/4zwgnlr7" target="_blank" style="background-color:rgb(255, 255, 255); font-size:18px;">《非也读水浒之王伦必须领盒饭》</a>),”杨志在汴京没钱了。他打算卖掉祖传的宝刀换点盘缠。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嘛,秦琼也曾卖过马。卖东西不丢人,但是卖东西容易出事。</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卖东西跟现在不一样。现在你卖刀需拿个小喇叭派处吆喝:“老板跟小姨子跑了,工厂垮了,我们拿刀顶工资,不要998,不要888,现在统一5块8”,或者找广告公司打印一个广告牌,最好是拉多宝的:清仓处理,最后三天,赔本跳楼价。发朋友圈也行。宋朝的时候不行。宋朝没有小喇叭,也没几个人识字。识字的还不容易上当。杨志也没有几个朋友。</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咋卖东西呢?一般的物品都是沿街口头吆喝叫卖,这是市井小贩的经常做法,比如武大郎卖炊饼,郓哥卖脆梨就属于这种。<b>特殊的东西一般人家不好意思开口吆喝的呢,比如您家要卖俩孩子什么的,就在孩子后脖领子上插一根草棍。别人要是看上这个孩子了,谈好价格就领走,草棍您还拿回来当个念想儿。没人买或者不想卖了,草棍一拔,继续领家吃饭去。</b>有个成语叫插标卖首,就是卖自己。杨志也这么做的。他趁着园林工人不注意,从绿化带拔了一个草,插在自己的宝刀上,开始了著名的杨志卖刀历程。</p> <p class="ql-block"> 杨志原本只打算换俩零花钱的,结果他没想到这刀卖的如此轰轰烈烈,几百年后还在被人评论着。这些都是因为这个客串演员牛二演的过于出色。就如小品《主角和配角》,陈佩斯总是抢了朱时茂的镜头。这个老茂子没辙啊,他管得了导演咋安排,管得了观众爱看哪个吗?</p><p class="ql-block"> 牛二是汴京城的一个混混,滚刀肉。人长的很是粗壮,一般人也打不过他。家里要啥没有,天天就在街上混,找点便宜占,街溜子一个。今天薅别人两颗葱,菜就有了;拐俩鸡蛋,饭就有了,偶尔碰瓷讹俩零钱换酒喝,反正是花子不留夜食,也不攒钱。<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属于比较早的“零元购”那波。</span>牛二的精神内核也不在于他的凶狠,而在于他的臭不要脸,就像一泡臭狗屎。你不理他,他臭你。他理他,他沾你一鞋臭狗屎,甩都甩不下来。你说一般老百姓有家有口的,谁也不愿意穿鞋踩狗屎。这样汴京城就给他存在的空间了。癞蛤蟆趴脚面,不咬人但膈应人也恶心人。</p><p class="ql-block"> 牛二绝对不同于一般社会底层的人物,他属于社会渣滓的类型。但牛二又不是寻常所见的那种社会渣滓,他是一个破落户泼皮,而且是开封城里人人惧怕、连官府也奈何不得的一只“没毛大虫”。大虫就是老虎。没毛大虫呢比老虎还奸猾。具有如卑鄙、凶残、无耻、狡诈等等,而且可能还有一般的泼皮、流氓、无赖、惯窃等。都说秃尾巴狗坏,没毛大虫则是又凶又坏又狡诈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那你说事主们不会报官啊?报呗,进去几天又何妨,本身啥也没有,蹲号子还得管饭,过几天又出来了。牛二跟西门庆他们不一样,他没有后台,也不需要有后台。自己也不搞啥大事,抢劫杀人的不干,就是嚯嚯乡里占便宜。</p> <p class="ql-block"> 他搞钱也有着自己的一套艺术,同对手较量时那种善于纠缠、一缠到底的韧性,经常让对方说不出话来,往往吃个哑巴亏。让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那千八百字的剧情:牛二一出场,就抢到插着草标卖宝刀的杨志跟前,“就手里把那口宝刀扯将出来”。<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第一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没有抢,也没有偷,这一点是明显区别于普通的流氓惯窃或初出茅庐的小泼皮了。</span>若是那样,你告官牛二他就没理了。他扯将的借口是买,你听他问杨志:“汉子,你这刀买几钱”,买,自然是名正言顺的借口。但牛二正是凭着这个名正言顺的买字,一下子缠住了落魄无路的杨志。杨志初一看,以为想娘家人孩子他舅舅来了,刚插上草棍就马上就要开张,没准这时候他还挺高兴呢。要不说杨志没江湖经验呢,您看来的人像有三千贯的主不。</p><p class="ql-block"> 缠总得有借口。任何一句话一件事都能成为借口。遇到实在是滴水不漏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他鸡蛋里面也能找出骨头来,说是毛蛋</span>。牛二继续纠缠的借口是刀价太贵。当杨志告诉他宝刀要卖三千贯时,他立即抓住这个借口大做文章:“甚么鸟刀,要卖许多钱。我三百文买一把,也切得肉,切得豆腐。”虽然是抬杠,但是没法说这句话有毛病。若打官司的话,牛二肯定会说我又不识货,他漫天要价,我坐地还价不行啊?那时候也没物价局一说。即便几百年后的现在,古董、字画市场也没个准标准呢。这时理就在牛二这边。因为同样是刀,别人三百文可以买一把,你杨志为何卖到三千贯,这不是哄抬物价吗。先给你来个道德绑架。</p><p class="ql-block"> 用三十六计来形容,<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几招叫反客为主、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吧</span>。牛二偷换了宝刀和普通刀的概念。<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光厨子研究兵法了,牛二也研究。</span>这样呢,杨志就不得不解释了,这宝刀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能“砍铜剁铁刀口不卷,吹毛得过,杀人刀上没血”。</p><p class="ql-block"> 于是呢牛二就有了更多继续纠缠的借口。你不说这刀“砍铜剁铁刀口不卷”吗,借几个铜钱,叠成一小摞让杨志砍。这更显其奸猾本性。首先呢钱是借的,真砍坏了你得陪,跟我没关系。第二呢钱个头本身就不大,还叠成一摞,砍偏一点钱就散了,这样呢你杨志就吹牛了。<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吹不吹牛我牛二不管,虽然我也姓牛</span>。反正就是没砍透,就是普通刀,你就是忽悠人,就得便宜卖了。第三呢放桥栏杆上,这个地点非常讲究,也非常缺德。即便都砍开了,万一掉水里一半个的,上哪找去啊?照样说你没砍透。总之是盯上了你杨志,要是达不到这要求,就得当普通刀300文卖我。那么牛二真想买刀吗,他不是连几个铜板都要借的吗?以牛二为人,转身就能找个当铺就当个三两千贯去。当然他也不会去赎当了。总之就是一个阳谋,一个套。</p> <p class="ql-block"> 偏偏遇见一根筋的杨志了。杨志情商智商虽然很低,但是武艺确实很高,一刀下去,第一个小目标呢,顺利过关。</p><p class="ql-block"> 牛二一看真是把好刀啊,就更想要了。于是科目二“吹毛得过”开考了。牛二自己拔了一大把头发让杨志吹。这有点像旧社会津门混混的做法,对自己也挺狠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为啥不薅一根而拔一大把呢</span>。我想,只是我想啊,这里面肯定有说道。比如你刀快,一两根一吹,可能容易断了。但一大把呢,难免有两三根漏网的没吹到。牛二没想到杨志的肺活量也挺大,科二也顺利过关了。</p><p class="ql-block"> 第三关就不细说了,牛二运用的不过是偷换论题实质,而一味在名称上纠缠不休的诡辩。这种诡辩本领,正是他长期泼皮生涯里锻炼出来的。<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牛二因此也成为了后代抬杠的祖师爷</span>。“你敢杀我”? 是牛二纠缠的手段,表面上是显示其以身殉刀的求真理精神,其实是借此明告杨志:不敢杀我,就将宝刀给我。</p><p class="ql-block"> 牛二他有的是时间,但是没钱。如此纠缠杨志,不过是因为他在其中看出了利益,而且以往也一定吃过甜头。看到一个落魄的外乡人,拿着个宝贝,如果稍有依有靠必不会来街头售卖。同时他又有自己的江湖经验,或者叫市井生活素质:自己虽然人高马大,但也要给恶行找个貌似合理的借口,以逃避或减轻处罚。</p> <p class="ql-block"> 同是京城的市井无赖,人家过街老鼠张三,青草蛇李四就比他强。他们看见鲁智深武艺高强,就拜了师,还交了朋友。后来还有给鲁智深通风报信的情节。牛二主打的就是一个死缠烂打。</p><p class="ql-block"> 一直说杨志的智商和情商都很低不是没道理的。他先后丢失了花石纲、生辰纲足以证明其智商低,而这件事又充分体现了其情商低。如果用武功衡量,牛杨二人根本不是一个频道的。此事要换做武松(血溅鸳鸯楼前)来处理,先是一个擒拿给锁住,再给俩嘴巴子就完事了。但可能因为杨志一直混在体系内,也从没有遇到过像牛二这样社会最底层的人渣小流氓吧,所以不会处理。</p><p class="ql-block"> 暴力有时候是可以解决制造麻烦的人,但承担使用暴力的后果也是必须的。杨志因此被刺配北京大名府充军,一个本来做着将军梦的人成了楚囚。放到现在,孙子辈也当不成公务员了。慎用暴力。<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总之牛二就是宋朝版的昆山龙哥。</span></p><p class="ql-block"> 你再看武松杀潘金莲前,先把潘的衣服撕开。并不是武松好色或者刀不够快,而是先造成个打斗的痕迹。打斗误伤致死跟故意杀人性质就不一样了。罪也轻了,后面的判词也好说了。二人打斗误伤致死,武松充军发配。石秀杀潘巧云前也先撕坏衣服。武松和石秀们都是有着丰富江湖经验的。杨志就不行了,都给人打倒了还赌气补上两刀。这就是牛二家没人啊,而且汴京百姓也都苦牛二久矣。官府也认为这是为民除了一害,也减少自己的麻烦了,于是按打斗处理的,从轻发判的。万一牛二有个苦主纠缠,老杨他就不用去北京了,直接等秋后的某个午时三刻吧。<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不知道牛二临死前看没看刀上沾血没?</span>估计他一定会说一句:好快的刀啊。就这样一代杠师走完了他千八百字的历程。生的个大,死于杠精,横批杠上开花。</p> <p class="ql-block"> 有人拿杨志杀牛二的事与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相比,说同是为底层除出去一害。我认为二者没法比。鲁智深为的是别人,是路见不平一声吼;杨志为的是自己,是不该出手强出手。鲁智深是为弱者两肋插刀,杨志是为自己插了两肋的刀。</p><p class="ql-block"> 此事倒可以和武松景阳冈打虎有一比。<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个是山中的虎,一个是街中的虎。</span>但本质都是为底层百姓除去一害。最后鲁智深、杨志、武松三位侠者也一同落草二龙山。</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牛二没有消失</span>。牛二们越来越多了。为老不尊的,高铁霸座的,抢夺方向盘的,熊孩子伤人的等等吧,男女老少们高举牛二大旗,传承发扬牛二精神。</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牛二也是很多普通老百姓的选择</span>,纯粮酿造,性价比高。但是我不喜欢牛二,上头。我喜欢喝唐安。</p><p class="ql-block"> 不好意思,刚跟杠爷牛二学的,也会移花接木了。</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最后再说一遍,读名著,读原著,千万别看别人的解读,心得,尤其是我的。</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