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有一种情感叫怀旧,有一种思念叫小时候。严格的说我应该算家族第一代正牌的北京人,因为父母都是五十年代初的大学毕业生,为支援首都建设,而由国家分配到北京工作的。我生长在北京,于是乎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北京胡同里长大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 看着这五个字好亲切噢,这里是我生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后永康二巷</p><p class="ql-block"> 这些几巷几巷的,也叫胡同。都是我走过无数遍的或短或长,或宽或窄的胡同。它四通八达…</p> <p class="ql-block">前永康一巷</p> <p class="ql-block"> 北新桥三巷,通往后永康二巷的必经之路</p> <p class="ql-block"> 现在大多数的老北京人都五、六环的往城外边搬,为什么?要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呗。这也实属无奈,胡同里的房子确实有它的局限性。搬到城外的高楼里住着,视野开阔、一眼望出去天高云淡。 </p><p class="ql-block"> 退休了却又情不自禁地想起了自己以前住过的胡同,人就是这样,老了会怀旧,闲下来就会故地重游。</p> <p class="ql-block"> 作为一名北京人,我深深的爱着那曾经天天走过的胡同,那老旧可爱的胡同,四通八达,通向我的学校,通向我的家,通向市中心,通向天安门的胡同…</p><p class="ql-block"> 我儿时的欢歌笑语留在胡同里,我青春时期的欢快步伐留在胡同里。我的快乐我的悲伤也留在了胡同里…</p><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前我搬离了胡同,但往日的胡同时光依然不时地萦绕在脑海里。那应该是对我青春岁月的无比怀念…</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住在东城区北新桥后永康二巷,就在炮局胡同附近,炮局胡同是我们上学的必经之路,那时的学生总是三、五搭伴,一起说笑着往学校走。从初一到高中,我们除了节假日及放寒暑假,每天都穿行在胡同之间…寒来暑往数年,那些胡同已经刻在了脑海里。</p> <p class="ql-block"> 我上学之路从这条胡同走出去就是炮局胡同</p> <p class="ql-block"> 那时天天路过炮楼,只知道这曾经是个监狱,也没有任何的恐惧感,正所谓见惯不怪。可现在从历史上来看,炮局胡同还真是个古董级别的存在,从清末开始一直到国民党时期都是监狱,解放后又曾是劳改局,而还曾经是北京的第三看守所…我瞠目结舌,我们愉快的上学路上竟然天天路过…</p> <p class="ql-block">我们每天从炮楼旁走过</p> <p class="ql-block"> 残阳下炮楼的沧桑,已显示岀了它存在的年代久远。</p> <p class="ql-block"> 三十多年后,我再次走进我曾经数年乐此不疲穿行过的胡同。“后永康二巷周边、前永康周边、炮局胡同周边”胡同太多都叫不上名字了。又去我曾经住过了20多年的灰楼…真是恍如昨日,亲切无比。</p><p class="ql-block"> 蓝天白云下,仿佛又听见了动听的鸽哨。记忆里,早年间北京平民养鸽子的人真的很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感觉现在的后永康胡同比小时走时要窄了,难道是我眼界宽啦?</p> <p class="ql-block"> 在胡同里悠闲自得地逛着,突然感觉自己走进了另一个世界,四周瞬间寂静了。大街上的喧嚣,被全部的阻挡在了那不起眼的胡同出入口。在胡同里行走的人们也是安安静静,真好啊!就喜欢这样的宁静。</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炮局胡同,炮楼依旧存在,但它并不影响人们的心情。路过胡同的每一个门户,感觉依然那样的亲切。胡同里住着的居民,烟火气相当的浓厚。院门口有闲适的大妈晒太阳,大树下有大爷们兴高采烈地摆着棋局并高谈阔论地侃着奇闻怪事…大黄猫咪蜷缩着在阳光下做着美梦…</p> <p class="ql-block"> 路过的每个四合院的院门,经过修缮后,都比以前漂亮多了。</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说,胡同是北京城市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传统。是北京人生活的舞台,同时也传承了北京人的热情大气和待人诚恳。每一个胡同里都有不同的故事,都沉淀了岁月的痕迹和保留了独特的文化记忆…</p><p class="ql-block"> 引用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关于《胡同》的一个精典比喻:“一条胡同,一座城市”做结束语,我想这是对“北京胡同”最准确的评价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