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 于山 补山精舍:这里是发生反蒋抗日的“福建事变”筹划处

西洋老金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福州三山之一的于山上,有一座始建于北宋、名为补山精舍的亭阁式建筑,它原是白塔寺接待宾客之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存的为清道光年间(1821-1850)重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补山精舍为单开间九脊顶造型,龙头翘角,雕梁画栋,周廊栏杆纤巧,建于高台之上。东傍补山,岩石突兀;西有巨榕生自隙,绿荫覆舍,依山筑垣,将古建筑艺术与书法艺术、树根艺术融为一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而更让这座小小楼舍具有影响意义的是在这里发生了一件重大的历史事件,也就是1933年11月在这里发生的震惊中外的“福建事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蒋介石将坚持抗战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调到福建“剿共”。第十九路军将领蔡廷锴、蒋光鼐在同红军作战多次受挫中认识到,继续进行“剿共”内战没有出路,决心联合国民党内反蒋势力李济深、陈铭枢等,共同走抗日反蒋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便在福州于山的补山精舍内召开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并发布了内外政策,提出:对外取消外国的治外法权,废除不平等条约,对内实行联共反蒋方针。随后,确定了内阁组成人员,中华共和国的国旗等。</span></p> <p class="ql-block">  蒋光鼐</p> <p class="ql-block">  蔡廷锴</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33年11月20日,“中国全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在福州城南公共体育场(南校场,即今日的五一广场)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临时代表大会人民权利宣言》,公开举起抗日反蒋旗帜。定国旗为上红下蓝中嵌黄五角星,全场民众一致举手通过,国旗便立即升于广场旗杆之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1月22日上午9时,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通称福建人民政府)正式宣布成立,并在福建省政府礼堂举行主席和委员就职典礼,以李济深为主席,陈友仁为外交部长,蒋光鼐为财政部长,李济深兼军事委员会主席,何公敢为福建省长,黄琪翔为经济委员会主席兼参谋团主任,19路军改组为人民革命军,蔡廷锴任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改国号为“中华共和国”,以1933年为中华共和国元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把福建划分为闽海、延建、兴泉、龙汀4省。同时推行“计口授田”、保护工商业、司法改革、关税自主等政策措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废除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更改国旗为上红下蓝,中嵌黄色五角星,红色代表工人、蓝色代表农民、黄色代表正大光明、五角星则代表生产人民的大联合,当日福州市内街道商店民居等遍挂中华共和国国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福建人民政府建立后,为了巩固和加强与中国共产党的合作关系,又派代表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代表进行了会谈,并签订《闽西边界及交通条约》,停止了军事行动,确定了边界并恢复发展交通贸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随后,从福建往中央苏区运去大量的食盐、布匹、药品、军械等物资,实际上部分地解除了对中央苏区的经济封锁,对中央苏区的反“围剿”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福建事变”发生后,蒋介石被迫变更原定围剿苏区红军的计划,从江西“剿共”前线和沪宁杭一线抽调十一个师十余万人入闽“讨伐”,1934年1月上、中旬,延平、古田、福州先后被蒋介石的张治中等部队占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仓皇南撤,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其间,在今泉州市泉港区涂岭一带爆发一次较大规模的战斗后,十九路军再也无力抵抗蒋介石的中央军的进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同时,蒋介石大撒金钱,收买十九路军高级将领,使其内部自乱阵脚,军长师长几乎全部向中央军投诚,1月21日,十九路军主要将领毛维寿、区寿年等联名通电投降南京政府,在蒋介石分化瓦解和优势兵力的攻击下,泉州、漳州相继失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逃往香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月30日,第十九路军的番号被取消,军队被蒋介石改编,保留60、61、78师三个主力师番号,军官大多调整为黄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福建事变之后诞生的政权中华共和国只存在53天便夭折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目前,补山精舍内开设了福建事变展,展览分为“前言”、“民族危亡”、“酝酿事变”、“成立‘政府’”、“精神永存”和“结束语”等六个部分,通过图片等为我们还原了这段历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福建事变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它的意义表明,每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中国人们都能够团结一心投入到抗击侵略的战斗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福建事变为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客观依据,也为后来解西安事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们爱和平,我们要统一,爱国一家,一切爱国良知的炎黄子孙应竭尽全力为促进足够和平统一、维护世界和平而共同努力,以告慰爱国先烈的英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是福建事变展厅的结束语。是对福建事变的高度评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十九路军策划“福建事变”旧址的补山精舍于199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福建省国防教育基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参加福建事变筹划会议人员雕塑:上下左右分别为陈铭枢,蒋光鼐,李济深,蔡廷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华共和国国旗图样</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