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度(款)小楷《瑞应麒麟颂》

三侯堂

<p class="ql-block">  此画描绘1414年郑和下西洋时榜葛剌国进贡的麒麟,由明代儒林郎翰林院修撰沈度于永乐十二年作序,宫廷画家绘之,并将此序誊抄于画上。原画上部有《瑞应麒麟颂序》,从左边缘写满到右边缘,共二十四行。图中麒麟应为索马里网纹长颈鹿。</p> <p class="ql-block">明人畫麒麟沈度頌,273x6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  永乐十二年九月吉日,榜葛剌贡使晋见永乐帝,献上长颈鹿,皇帝大悦,诏宫廷画师、翰林院修撰沈度绘制麒麟图,并将《瑞应麒麟颂》以工笔小楷誊录在图上。这幅《明人画麒麟图沈度颂》轴,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为榜葛剌所贡麒麟确为长颈鹿留下最真实的记录。该图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有摹本。</p><p class="ql-block"> 南京徐俌(1450—1517)夫妇墓出土的官服上,有一件“天鹿补子(形为长颈鹿)”,补子是补缀于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的一对织物,明代亦被称作“花样”。补子的构图颇具规律性,通常为方形或圆形,以禽鸟纹或瑞兽纹为主题纹样,四周间或有云纹,下有海水江崖纹。明代花样禽鸟纹多以“喜相逢”的形式成对出现,而瑞兽纹则单独出现。此件纹样以麒麟为主题,四周有云纹,下幅有海水江崖纹,属于典型的明代花样的构图方式。“天鹿”即为“麒麟”,所以“天鹿补”应该就是麒麟补。据《明史·舆服志》记载,洪武二十四年(1391)规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与背后各缀一块方形补子,为示“上下有别,贵贱分等”,文官绣禽,武官绣兽。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辨别官品:“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练鹊……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九品犀牛、海马。”明代服饰制度中,并无关于天鹿纹补的规定。《中国古代服饰史》和《中华五千年文物集刊·服饰篇》认为,“天鹿补子”是宫中内臣的应景之作。亦有学者认为“天鹿补子”是“赐服”,“天鹿”即为“麒麟”,所以“天鹿补”应该就是麒麟补。而从制度来看,麒麟补为公、侯所穿用。南京徐俌夫妇墓的墓主人徐俌十六岁袭魏国公,其墓中出土麒麟补,正好与制度相合。</p><p class="ql-block"> 笔者所述的“物灵”并非仅仅指动物有灵,而是尝试说明在古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动物不仅仅包括今天意义上的自然动物,也包含幻想出来的动物,如龙、凤、四灵等。“物灵政治”是指古代的动物大多与神鬼和精怪联系在一起,幻想出来的动物是以自然动物为基础的,但幻想出来的动物大多具有某种超自然的“德性”,因此往往具备灵异性而高于自然动物,不仅可以转化为人形,且往往与政治统治相关联,在国人的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长颈鹿”原本并非是“麒麟”的原型,但因为“物灵政治”的需要,麒麟借形长颈鹿,成为明朝“物灵政治”的一个基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