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作为文旅退休人来到福建旅游,自然要到泉州来,正如白岩松说的:泉州,是你一生有机会至少要去一次的城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经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通过,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56处世界遗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由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及其关联的环境和空间构成,其中老君岩造像、清净寺、开元寺是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老君岩造像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老君岩造像是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的石雕像,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道教石雕造像。老君岩造像是体现宋元泉州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老君岩造像位于泉州的母亲山清源山西峰下,清源山景区山清水秀,静谧宜人,游人不是很多,很适合我们游览拍照。老君山造像凿刻于宋代,是以一块天然巨石人工雕凿而成。造像高5.63米,宽8.01米,厚6.85米。老君席地而坐,右手扶几,左手搭膝,体态安闲。扶几雕刻的精致,刻有卷云纹图案。造像面目和蔼慈祥,面含笑意,两耳垂肩,双目有神,静观众生,独具一身仙风道骨之神韵。</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老君岩造像露天屹立在浩瀚的天空之下,在清源山奇峰碧野的衬托下,更显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大道至简的庄严意境。</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老君岩造像是宋代泉州官方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是宋元泉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国家口岸多元、活跃的文化特征,并对泉州商业理念的交流起到了积极作用。作为社会财富的产物,老君岩造像体现了宋元泉州作为世界海洋贸易中心的繁荣昌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孔子问礼老子雕像,据史料记载,孔子一生曾多次拜访老子,孔子称老子为先生。 春秋鲁昭公二十四年,在周都洛邑(今洛阳),当时孔子向老子请教,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并把老子比喻为龙。两位圣人的对话交流,不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展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碰撞与融合,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后人为纪念两位圣人,在此立下这组石雕。</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写作的过程中,听老伴讲老君岩造像的历史,要追溯到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末。明代史学家何乔远在《闽书》中记载,“老子李耳骑青牛,悠悠然由楚入闽,不知所踪”。跃然纸上的是飘然若仙的老子,和他不知所踪的去向,这也成了千古之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西出函谷的老子到底去了哪里?好客的闽南人自然是真的希望老子能入闽,也自然舍不得老子离去。所以民间纷纷传言:老子骑青牛西出函谷关,由楚入闽,至清源山羽化成仙,坐化成石像,成了老君岩。这就是“青牛西去,紫气东来”石雕所表达的含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清净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清净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清真寺,始建于北宋公元1009年。1961年,入选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清净寺占地面积2184平方米,整体为石构建筑,仿照叙利亚大马士革伊斯兰教礼拜堂的建筑形式,具有伊斯兰教清真寺在功能空间上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留存的主要建筑为门楼、奉天堂、礼拜殿、明善堂等部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清净寺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寺院之一,它见证了10 至14世纪泉州海洋贸易繁荣时期,中国与阿拉伯地区间密切的经济与文化交流,是体现世界海洋贸易中心多元社群的代表性遗产要素。</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清净寺的门楼是很典型的西亚清真寺风格,门楼通高12.3米,基宽6.6米,整体由三层四道高大相连的半穹顶和穹顶尖拱门组成。尖拱门逐层内凹,第一、二进门道外观为尖拱形,顶部为半穹顶,主体风格为伊斯兰穹顶式样,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藻井装饰风格。第三道门道为穹顶,其南北两侧门洞的尖拱下方的支撑构件类似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雀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尖拱门上方有一列《古兰经》阿拉伯文石刻,主要意思是:“真主万能”表达了信徒的虔诚信仰。</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穿过门楼进入寺院,在右侧,立有两块重要碑刻,一块是元代的“重立清净寺碑 ,另一块是明代的“重修清净寺碑记”。碑刻描述了伊斯兰教从海路传入泉州,在泉州兴盛和建寺的情况,是中国伊斯兰教寺院中可以考证的最早汉字碑记,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与门楼相连的礼拜大殿遗址,又称奉天坛,阿拉伯名叫“麦斯吉德”,即礼拜真主的地方。占地面积约六百平方米,门楣部分雕刻有阿拉伯文《古兰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奉天坛屋顶原为巨大的圆顶,于明万历年间地震中坍塌,只留下花岗岩石砌成的大殿四壁和巨大的尖顶窗户。原大殿内的圆柱子虽已折断或散失,但柱基大部分依旧遗留原地。为体现原结构风貌,1998年又将倒塌后失散数百年的12根石柱基础部分及9根残柱收集重新竖立于原位。但是殿内的设施和圆顶遗物仍埋在大殿地下无法恢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清净寺东侧有一座新的礼拜堂,是由阿曼苏丹卡布斯国王出资50万美元于2007年兴建的,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建筑面积478平方米,建筑形制与前面介绍的“奉天坛”原貌相仿,可容纳500多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新礼拜堂既富含浓郁的传统伊斯兰建筑风格,又借鉴了现代建筑的诸多元素,从而使其古朴庄重又高贵典雅。</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明善堂在寺内的西北角,在众多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中别具一格,是砖木结构的闽南古民居特色的小三间建筑形式。初为阿訇居住生活区,并设有厅堂接待宾客和商讨教务与登殿礼拜前后休息场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万历年间地震,古礼拜大殿(奉天坛)塌毁后无法复建,穆斯林不能在此举行礼拜,明善堂即改为穆斯林礼拜安拉的场所。现楼堂为98年修建恢复的清同治年间建筑原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明善堂前,矗立着一座精雕的宋代“出水莲花”石香炉。伊斯兰教忌烧香祈祷,此炉是穆斯林举行礼拜焚烧檀香调节空气时用的。</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敕谕》碑刻。在寺门内北面围墙正中,镶嵌着明成祖朱埭在明永乐五年(1407年)颁发的保护伊斯兰教寺院文告《永乐上谕》石刻。碑石高100厘米、长160厘米,四周刻着浮雕龙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2px;">开元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开元寺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寺院,其规模宏大壮观,构筑艺术精美,寺院内景色秀丽,素有“泉南佛国”之称。开元寺也是宋元时期泉州官方地位最突出的佛教寺院。其寺院的多元文化遗迹,反映出宋元海洋贸易带给泉州的经济繁荣和多种文化共存的特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该寺院始创于唐初二年(686年),初名莲花道场,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更名为开元寺。现存主要庙宇为明、清两代修建,南北长26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78000平方米。1982年,开元寺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雄宝殿,开元寺中轴线上最大的主体建筑,大殿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33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通高20米。属于中国古建筑里最高的形制。大殿月台为须弥座,使用了印度教的建筑构件,在当时可是一种罕见的现象,这也是我国唯一留有印度教遗迹的寺庙。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宝殿正中的匾额上“桑莲瀍界”四字,其中繁体的“瀍”为“法”字。当时我们看了半天都没认出是什么字。后经查证才确认为“法”字,“桑莲瀍界” 顾名思义就是桑开白莲的佛法胜景。</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殿内共有86根海棠式大石柱,承托抬梁式木构架,支撑着庞大的殿堂,又称"百柱殿"。这些粗大的石柱让整个大殿更加显得宏伟壮观,庄严肃穆。</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走到大雄宝殿后廊, 看见一对富有异国情调的十六角形灰色岩石柱子。这对印度石柱,雕刻着二十四幅古印度教大神克里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图案。</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大雄宝殿前的拜庭两边就是泉州有名的东西双塔,相距200多米。东塔“镇国塔” 始建于865年,高48.24米。东塔于1997年入选中国四大名塔邮票,可称得上石塔之王。西塔“仁寿塔”,始建于916年 ,高44.06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开元寺双塔是中国最高的一对石塔,经明万历年间泉州八级地震以及多次台风的考验,仍屹立不倒。双塔为五层八面(地下还有两层),称为七级浮屠,每面两尊佛像,每座塔各有80尊佛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双塔塔身浮雕精美,其雕刻工艺和建筑规模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堪称我国古代石构建筑的瑰宝。如今这两座石塔已成为古城泉州的标志性建筑。</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戒坛是古代佛教僧侣受戒的场所。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上大雄宝殿后面的第二个台阶上。始建于宋朝,明朝末年重建,重檐八角攒尖顶,四周环廊,占地645平方米。坛高有五级,最高一层供奉明代卢舍那佛木雕坐像。</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佛寺中现存的古代戒坛建筑稀少,全国只有三座,甘露戒坛是佛教建筑发展史中的珍贵物证。开元寺甘露戒坛与北京戒台寺、杭州昭庆寺并称中国三大戒坛。</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走过甘露戒坛就来到了后面的藏经阁。藏经阁始建于元代1285年,历经七百多年风雨,曾多次毁于战乱和火灾,但每次都得到了重修和保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目前藏经阁内收藏着大量佛经和文献,其中最珍贵的是用一万两黄金白银,研细为泥由义英法师写的两部金银《大藏经》,还有元朝如照法师刺血写成的《法华经》以及泰米尔文的贝叶经。它们是中国珍贵的佛学典籍。这些佛经和文献对于研究中国佛教文化、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开元寺里,还有一座为弘一法师修建的纪念馆。里面珍藏着弘一法师在泉州生活的遗物、史料、照片、著作和墨宝等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大师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为世人留下了用之不绝,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据记载,弘一法师与泉州特别有缘,在其出家至圆寂的24年中,有14年多在泉州,他把人生的最后十四年给了泉州,并留下了临终绝笔“悲欣交集”四个字。1942年,时年62岁的弘一法师在泉州晚晴室圆寂。</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开元寺佛慈安养院。</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这些精致的小石塔称七佛塔 。开元寺七佛塔共有九座,分布在寺庙山门和大雄宝殿之间的庭院东西两侧 ,始建年代不清,据说从形制,石质风化程度判断应为南宋以来建造。</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泉州,是一座写满海洋记忆的港口城市,有着1300多年历史。10-14世纪,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多元、开放、包容是这座城市的传统与特质,是马可波罗口中的“光明之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城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