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门第春长在;积善人家庆有余。百福骈臻财进室;千祥云集客登门。春联和对联有什么区别?

白云斋,陆红喜

<p class="ql-block">春联和对联的区别是:</p><p class="ql-block">含义不同、用途不同和内容不同。</p><p class="ql-block">1、含义不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春联;《春联可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联》主要是以吉祥,祝福,期望语为主。但字数必须相等,平仄,词性对仗基本上不会严格要求。</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8px;">贴春联必须注意;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b></p><p class="ql-block">对联是通称,对联包括了春联、挽联、寿联、婚联、生子联、门面联、节日联等。而春联只不过是对联的其中一种。</p> <p class="ql-block">2、用途不同</p><p class="ql-block">春联;只是春节使用,时间限制,只是在大门,房门及牲畜门上使用,地点限制。对联的用途更加的广泛,各种场合都可以使用。春联只用于春节期间,其他时间是不会使用的。</p> <p class="ql-block">3、内容不同;春联;是喜庆,吉祥,祝福,励志,期望用语。对联的内容更加丰富,不仅仅局限于喜庆之意。各种场合,事物,文物,文人雅士都可以吟诗成对。</p> <p class="ql-block">对联;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p> <p class="ql-block">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p> <p class="ql-block">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p> <p class="ql-block">这个大门上选贴的对联,显示主人比较殷实,但是文化就显得缺乏。首先是上下联贴反了。其次是三仄尾。在对联创作中,应避免尾三仄的现象,因为这可能会导致音调变化不足,读起来显得单调。</p> <p class="ql-block">这幅春联;春临华堂,四个平声字相连,整个上联就是一个仄声字。没有音韵美的感觉,确有顺口溜的通畅。</p> <p class="ql-block">这幅春联,如果改成,和顺一门添百福。就好多了。</p> <p class="ql-block">这幅春联,字写非常棒</p> <p class="ql-block">这幅九字春联非常好</p> <p class="ql-block">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p><p class="ql-block">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p> <p class="ql-block">苏轼 向阳门第春长在;积善人家庆有。</p><p class="ql-block">故事;磬里有鱼</p><p class="ql-block">佛印虽为出家人,却是典型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一日,佛印刚烹好了鱼准备下酒,正好苏轼前来拜访,他赶忙将鱼藏进身旁的大磬里。(注:大磬是以铜铸造的盂形法物,常置于佛桌右侧,法会、课诵时用以击鸣。)</p><p class="ql-block">苏轼早已闻到了鱼味,进门却不见鱼,他一看佛桌右侧的大磬,心里已明白了八九分,于是故作谦虚请教道:“请问大师,‘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一句是什么?”</p><p class="ql-block">这是一则祝贺新春的常用对联,佛印博学多识,自然知道下联,他未经深思,脱口而出:“积善人家庆有余。”</p><p class="ql-block">苏轼笑道:“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出来共享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