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画春风不画寒,-读《糊涂百年-郑板桥传》之感想

信风

<p class="ql-block">  《 糊涂百年-郑板桥传》读后感</p><p class="ql-block"> -只画春风不画寒</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忽老师、诸位佳宾、读者朋友们大家好!</p><p class="ql-block"> 很荣幸参加此次分享会,首先要感谢团结出版社和忽培元老师,给我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我个人谈不上分享,现仅将《糊涂百年-郑板桥传》的几点读后感向大家汇报,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恳请诸位批评指正!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 一,作者紧抓传主的“三奇”,通过文学的方式将之立体的呈现给读者。前面忽老师、鱼老师都已经讲的很深、很全面了,我在这里略重复徐悲鸿题郑板桥《兰竹石图》(无锡博物馆藏)云:“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下人才之难得者”。</p><p class="ql-block"> 思想奇。忽老师将之以思想家的高度来写,突出其为官“民贵理论”和“公仆意识”,书中许多例子,比如刚到范县“走驴上任”,打墙洞,大开衙门迎候百姓,官府是为人民服务,当官要为民做主,微服出访,修筑河堤自己带头捐资,召号有钱人捐款,兴水利工程,鼓励老百姓以工代赈,甚至𠆤人冒着革职、身家性命的危险“开仓赈灾”…他的画是给劳动人民,而不是享乐之人。他去职时两袖清风,只有三头毛驴,自己骑一头,一头驮着书和琴,一头童子骑着在前面带路,真可谓“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p><p class="ql-block"> 文奇。他的许多诗文和名句,家喻户晓,比如:难得糊涂,吃亏是福,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特别以下两首诗,习主席曾经引用过三次:“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p><p class="ql-block"> 书画奇。他的书法是“六分半书”,人称“乱石铺街”。他学过山水、花鸟画,又遇上当时的顶级高手清四僧之一的石涛,即使他学习古人,如文同、梅花道人之竹、郑所南的兰、倪瓒的石,他也只是学七分抛三分,其最佩服的是徐渭。我们所说的扬州八怪,其实主要指的是书画,而郑板桥画的主要是兰竹石,品种最少,而名气却最大。</p><p class="ql-block"> 以上“三奇”,忽老师以其思想家的高度、文的深度、书画的精度、生活经历的宽广度将之多维度立体呈现给读者阅读,是一本让人读后又想再深读,越看越好看的书。</p><p class="ql-block">(欲解详情,请阅读忽培元著作《糊涂百年-郑板桥传》)</p> <p class="ql-block"> 二,作者和传主的神遇,让作品活(火)起来。 </p><p class="ql-block"> 作者忽培元老师,曾经历任村官、县官、厅官,直至中央机关工作,是著名作家和书画家,出版过几千万字的著作(传记、小说、诗歌、散文… )和多部个人书画集,有部分书且被翻译成好几国语言,《乡村第一书记》被改编成《花开山乡》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其阅历比传主更丰富,对传主的许多经历有很深的感受和理解,正如忽老师说“愛好相近、思想相和、感情相吻、心灵相通,成了真正的忘年交",才能写出这么精彩的作品。其实联系全书来看,忽老师下了苦功夫和硬功夫,完全融入进去,似乎自己就是郑板桥,正如忽老师所言:“写此书时,只要一闭上眼睛,他老人家就活脱脱站立在笔者面前微笑点头。”这里不仅要理清传主的生活经历过程中发生的故事,还特别将之每次产生的思想和行为,以传主作的诗词、题画、书信等形式一一予以穿插进行表达,还有八怪中金农、李鱓、黄慎、汪士慎等人多次雅集的活动,所以作者整整花了三年多时间,数次走访了传主主要所经历的地方:兴化、扬州、范县、潍坊等地采风体验。忽老师身为领导干部,为发扬光大中华文化,不辞辛苦,为历史人物立传,为读者负责的精神值得大赞特赞,更值得我们好好学习!我们上海有许多忽老师的粉丝,平时爱读忽老师的书,2019年8月忽老师曾在上海举行过《乡村第一书记》读者见面会,忽老师和读者面对面互动,现场签名和创作书画作品送给现场读者,同时还建立了读者群,交流读书学习心得。</p><p class="ql-block"> 三,经过此书的阅读,深深的体会到自己需要加强学习的地方很多,在这里仅本人对其兰竹方面作肤浅的认识和理解,真诚的希望得到大家的帮助和指导。</p><p class="ql-block"> 2015年11月,当时上海有位朋友吴合配先生送给我一本忽老师的《糊涂百年-郑板桥传》(作家出版社),当时忽老师刚好在上海,即在此书上签名。我当即就开始阅读,记得当时忽老师现场表扬我,让我受宠若惊。上月18日,忽老师说此书再版发行了,我马上上网买了团结出版社发行的版本,看后振憾人心,当即将之推荐给群里的朋友们阅读。为了深入学习,第二遍对照其诗和画进行阅读,为此特买了《郑板桥诗词》和《郑板桥画集》,前几天几乎天天临习,至今临写了三十幅画作。</p><p class="ql-block"> 自己平时过于注重画兰竹的技法,说什么取法乎上,画竹主要取法徐熙、文同、梅花道人、李衎、王绂等人,写兰主要取法赵孟坚、郑所南、石涛等,往往忽视了郑板桥的兰竹,虽然刚学画兰竹的时候也临过,但后来几乎很少临过他的作品。这次阅读了此书之后,连续几天临习郑板桥的兰竹石,深深觉得自己的无知,应该深入了解其画兰竹石的精神所在,现在越读越喜欢,才知道他完全被人们忽视、误解、低估了,比如傳抱石说其画的路子较窄,自己也承认过不如李复堂;中国美院原教授卢坤峰在《墨兰说》中肯定了他是画竹大家,但惜其峰芒外跃,有伤雅韵。其实,郑板桥画兰竹石是用以慰天下劳人,非以供天下安享之人也。有一次他喝酒后,公开宣示:“索我画我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还说:“我郑燮之画,有三不卖,达官贵人不卖、够了生活不卖、老子不喜欢不卖”。而且他在具体画兰竹石时,特别讲究“不”:</p><p class="ql-block"> (一)竹。1,苏东坡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据说,他到北方的范县、潍县后种了好多竹,他以竹为伴,从小就以竹叶玩游戏摆出一幅幅竹画,后来又以日月照射竹的光影来画竹,如其题画竹: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p><p class="ql-block"> 2、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未画以前,胸中无一竹,既画以后,胸中不留一竹。</p><p class="ql-block"> 3、他在学习徐文长画竹时,先学会工后才能写意。其说:殊不知写意二字,误了多少事。欺人瞒自己,再不求进,皆坐此病。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p><p class="ql-block"> 4,始余画竹,能少而不能多,既而能多矣,又不能少,此层功力,最为难也。近六十外,始知减枝减叶之法。苏季子曰:“简炼以为揣摩”。文章绘事,岂有二道。</p><p class="ql-block"> 所以他画竹,一改前人的粗枝而为细枝(显示竹的劲节)肥叶(强其青翠),而自创“无古无今之画”,自谓“郑竹”。他详细论述了写竹“四法、七忌”,画竹叶“四宜、八法”,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至笔下之竹,以竹比高节,以竹喻虚心,以竹为君子。</p><p class="ql-block"> (二)兰。国香也。本人曾经画过几万幅写兰稿,包括数千幅写生稿,现在正是做加法的阶段,还待几年积累后,再做减法。人们常说:“半世竹,一生兰”,道出了画兰竹的艰难,经过近段时间的阅读,特理解郑板桥画兰的“不”:</p><p class="ql-block"> 1,画山兰,不画盆兰。其诗云:兰花本是山中草,还向山中种此花;尘世纷纷植盆盎,不如留与伴烟霞”。我还在中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郑板桥画集》里看到一幅盆上种着菖蒲,画面左下角单独画着一苗兰,题款:玉盎金盆徒自贵,只栽蒲草不栽兰。</p><p class="ql-block"> 2,画春兰,不画蕙。黄庭坚曾指出兰为君子,蕙似士大夫。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郑板桥在题兰诗:只画春风不画寒。</p><p class="ql-block"> 3,不容荆棘不成兰。东坡画兰,长带荆棘,见君子能容小人也。...满幅皆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纳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p><p class="ql-block"> (三)石。其画石主要是柱石图,或为兰、竹作伴,但往往画石不点苔。其题画云:先构石,次写兰,次衬以竹,此画之展次也。石不点苔,惧其浊我画气。</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郑板桥画兰竹石不是一般的文人画,而是精中求精,讲究格调高雅,是他的心画,其画竹画其虚心气节,画兰为高洁馨香。</p><p class="ql-block"> 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𣎴移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写三物与大君子为四美也。所以,忽老师在书的自序中精辟论述:他在当地人民的口碑很好,这就像他笔下的兰竹,生根于泥土,三百年不死,三百年不倒,三百二十多年之后,仍然鲜活宜人,郁郁葱葱。</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次感谢忽老师为我们写了这么好的著作,祝贺《糊涂百年-郑板桥传》再版发行成功!谢谢大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