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春联那些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千门万户曈曈日</p><p class="ql-block">总把新桃换旧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距离农历新年只有不到一个月时间啦~提到过年,一个重要的仪式感就是写春联、贴春联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关于春联的知识同学们知道哪些呢?春联有什么讲究?以前的春联你贴对了嘛?</p> <p class="ql-block">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北京大康桃木工艺品--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p> <p class="ql-block">五代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丅,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我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不仅自己挥毫书写,还常常鼓励臣下书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p> <p class="ql-block">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春条、斗斤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p><p class="ql-block">“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p> <p class="ql-block">贴春联的寓意是辟邪除灾、迎祥纳福,象征着美好的祝愿和愿景。</p><p class="ql-block">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春联一般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再配以吉祥的纹饰,烘托了新春的喜庆和欢乐的气氛。特别是春联中的一些吉祥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期望和避凶免难之意。</p> <p class="ql-block">贴春联的寓意是辟邪除灾、迎祥纳福,象征着美好的祝愿和愿景。</p><p class="ql-block">春联俗称“门对”、“春贴”、“对联”、“对子”、雅称“楹联”。春联一般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再配以吉祥的纹饰,烘托了新春的喜庆和欢乐的气氛。特别是春联中的一些吉祥的纹饰,如:鱼,寓意年年有余,表达了人们对来年的美好期望和避凶免难之意,喜庆的大红春联贴门上是对联的一种,应在春节时张贴,故春联的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发展为春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