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帚自珍

一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作者:王明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曾作为《中国报刊月报》这本杂志的负责人工作过几年,那应该是我整个职业生涯最忙的时期。虽然其性质是新闻出版署报刊工作机关刊,但创办没有要署里给一分钱拨款,也没有其它任何社会投资。去银行开户,工作人员说,你一分钱没有怎么开户啊?我问法制日报借了5000元才完成了开户。因为初创,且没有一分钱拨款或投资,人手极有限,总共4、5名工作人员。我一身兼任数职,编辑线上,我是记者、编辑、编辑部主任、主编;经营线上,我是广告业务员、广告经理;行政财务线上,我是出纳,是社长。加上期刊定期出版的性质,工作没法拖,我那时几乎没有休息和节假日概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本杂志,通常备有两三期以上的可用稿件,但月报很长时间里都没有,都是当期组稿当期出版,这就有很大挑战。有个栏目叫《报刊名人》,它是这本杂志的实际创始人、时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先生的创意,封面是一幅漫画家陈西林画的报刊名人,都是报刊社的社长、总(主)编的漫画头像,文中配相应的人物小传,小传一般由其本人任职的报刊社提供。推出的第一位人物是新闻界大名鼎鼎的《人民日报》时任总编辑范敬宜。大报大刊的社长总编平时在公众面前都是正襟危坐的面貌,要用漫画来表现,他们是否能接受,梁副署长自己也没底,他和范总谈起此事时,范总说,好啊,我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陈西林先生主要凭人物照片画漫画像,但也需要和本人先见一面。我和报纸司同事李军先生带着陈西林先生去的范总办公室。文中小传是范总经济日报工作时期的部下庄兰女士写的,文体是半文半白,写得非常好。这样的强强配,就相当于给这个栏目“打了样”,以后都照此办理。</span></p> <p class="ql-block">《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敬宜的漫画头像</p> <p class="ql-block">范敬宜漫像题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5年杂志第一期这个栏目的人物是《工人日报》时任社长瞿祖赓。漫像按时画好了,这期杂志都开始排版了,应该由报社提供的小传还迟迟交不了稿,据说安排了几个人都写不出那样的文体。没有时间再等,也没有时间再找合适的作者,我只能勉为其难硬着头皮自己上。瞿总当时大病初愈在家休养,蒙许可后我登门拜访,然后急就成章,总算避免了杂志开天窗的尴尬。我在署里工作时的上级、杂文家史占旗副司长表扬我说,行啊,小王,还能写出这样的文体。虽然中文系毕业,但我也没有写过这样的文体,并且也不像其他作者是文章主人公的部下,对人物非常了解,我过去并不认识瞿总。所以文章刊发后还多少有些惴惴不安,不知会有什么不好的反响。稍感意外的是,杂志出版没多久,中国作协所属的《作家文摘》就转发了拙文,我才放下心来。</span></p> <p class="ql-block">《工人日报》社长瞿祖赓漫画头像</p> <p class="ql-block">瞿祖赓漫像题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的文字远远比不上庄兰女士写范总的那篇,事情也过去二十多年了,但因为是在那样的情景下写成,还是有些自己的孩子自己疼的感觉,带着敝帚自珍的心理,近日还专门去了一趟国家图书馆,找到了刊发此文的那张《作家文摘》报。</span></p> <p class="ql-block">《作家文摘》1995年3月24号转发题记,转发时更换了题目并有删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