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算盘记忆,传承算盘文化

绥德 马绥生

<h3> : 寻找算盘记忆  <br>                   传承算盘文化<br>   <br>                        马绥生<br><br>      算盘被称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珠算己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了让有着两千多年、博大精深的中华算盘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中国算盘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基层,开展了“寻找算盘记忆,传承算盘文化”万里行活动。如果你对中华民族的算盘文化感兴趣,那就在我们万里行的文字和影像记录中,倾听数不尽的算盘故事,感受算盘文化的无限魅力。<br></h3> <h3>   一<br><br>              会打算盘带来的好运<br><br>       在定边县,我们走访了68岁的退休干部杨升亮。他告诉我们,他是定边县城人,1975年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在位于白于山区的定边县白湾子乡插队。当时的陕北老区,是全国有名的贫困地区,而白于山区又是陕北地区最为典型的贫困区域。因为干旱少雨,又没有地下水资源,老百姓每家每户只能用集雨水窖,把冬天的雪水和夏天的雨水收集在窖中,供人、畜全年饮用,所以,这里的水比油都金贵。遇到冬天无雪,夏天无雨的干旱年分,老百姓的饮水更加困难。政府有时组织消防车、拉水车从外地拉来水为群众救急,也只能每天每人分配一马勺的水。而且干旱年分,庄稼没有什么收成,老百姓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杨升亮要在这样的地方插队,一个城里娃,怎么能受得了?好在这个落后的地方更缺少人才,乡政府只有十几名干部,各有各的工作岗位,杨升亮高中毕业,算是学历很高的文化人,又会打算盘,能写会算,乡政府让他把户口落在村里后,就让他在乡政府帮忙当灶务管理员。这样,他就不用下到村里参加劳动,也不用自己做饭。在乡政府工作三年多后,他被招用到市电力部门工作,直到退休。他说,这是因为自己有文化,会写会算给自己带来的好运,没有去村里去受自己根本就受不了的苦难,所以,他对算盘一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br></h3> <h3>杨升亮在他插过队的乡政府门前给我们讲述当年的生活。</h3> <h3>   二<br><br>               双手会打算盘的老会计<br><br>       位于白于山区的靖边县席麻湾镇广羊湾村,解放前叫做死羊湾村,当年作家李季在这个村蹲点,写下著名的信天游经典著作《王贵与李香香》。村民们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了王贵与李香香原型人物的真实姓名和他们当年在村里生活的真实情况。68岁的老村会计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自豪地对我们说,过去因为生活困难,好多孩子没怎么上学,所以村里有文化,能打会算的人不多,只有他因为父亲在解放前就跑外地做生意,会打算盘,父亲在他小的时候就教会了他打算盘,所以他后来就在生产队里当了会计,由于生产队里的帐务繁多,就要加快计算速度,如果只用右手打算盘,还要记帐,速度就慢,所以他又学会了左手打算盘,右手拿笔记帐,这样速度就会更快。他在村里的百年老油房院子里,用我们带着的算盘,给我们演示了左、右手打算盘,并说,虽然多年不用算盘了,但是,加、减、乘、除现在还都会打。他说,计算机取代了算盘,现在的人都不用算盘了,但算盘在过去是必不可少的计算工具,希望这一技艺能夠世代相传。<br></h3> <h3>老会计演示左手打算盘</h3> <h3>  三<br><br>            一家四代的算盘情怀<br><br>      榆林市农业银行职工李占生,工作之余喜欢画画,现为陕西省金融书画家协会副主席。他的许多画作中融入了算盘元素,创作了如“童子戏盘”,“精打细算”,“财源滚滚”,“发财图”等以算盘为主题的作品。为此,我们对他进行了采访。他告诉我们,他的老家在河南省孟津县,他的爷爷是村里的教书先生,平时经营土地,冬天农闲时在私塾里教冬书,给本村的孩子们教识字,教文化知识,也教打算盘。他的父亲李天铎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认真学文化,学珠算,功夫不负有心人,父亲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西北财经干部学校晋南分校”,1948年,父亲刚刚十六岁,在财经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绥德县金融系统工作,从此,一把算盘陪伴着他几十年,直至离休,他为金融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金融事业付出了一生的精力。李占生说,在他小的时候,父亲一有闲暇就教他打算盘,在家里的炕桌上或是院子里的磨盘上,手把手的教他,还把加、减、乘、除珠算口诀工整地写在笔记本上,让他背诵,使他从小就成为了打算盘能手。他长大后,子承父业,也进入了金融系统工作,一干就是几十年,算盘也就陪伴了他几十年。他说:“我承继我们李家的家风,在我女儿小的时候,就教她学打算盘,女儿长大后考上了大学,毕业后也被招进了金融系统工作,女儿在工作中己经不在使用算盘,但原来学过的珠算知识对她的工作还是很有帮助。珠算在我们一家四代中代代传承,一家三代在金融系统工作,我们一家和算盘结下了不解之缘,对算盘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怀,所以我也就喜欢画算盘,让更多的人了解算盘,喜欢算盘,让中国的算盘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br></h3> <h3>李占生父亲1948年的毕业证书</h3> <h3>李占生在作画</h3> <h3>李占生画作</h3> <h3>李占生画作</h3> <h3>李占生画作</h3> <h3> <br> 四<br><br>              算盘给我带来了财富<br><br>        位于黄河岸边的佳县木头峪镇,是古代一个较大的、连接黄河两岸秦晋之地的通商渡口,经贸、文化十分繁荣。现在,政府主导,将镇子打造成了陕北民俗文化旅游古镇。本镇人张成昌在镇中心街道开了一个古玩店,店里放着几十把老旧算盘,有清代的,有民国年间的,也有上世纪六、七、八十年代的。我们向他了解算盘的收、售情况,他告诉我们,由于本地的文化、商贸发达,所以每家每户都有算盘,算盘在乡村存量很大,他每次走村串户都能收购到很多算盘,普通算盘收价二、三十块,售出时也就三、五十元,好的算盘,如黄花梨、紫檀木算盘,品相好的要卖到一、二千元。好多游客在他的店里,买几把算盘拿回去做为纪念、收藏,因为算盘在民间认为有趋吉避凶的作用,也有“财源滚滚,源源不断,四方来财,精打细算”等喻意。也有专门搞收藏的,或是做古玩生意的,一次几十把,几百把的从他这购买,这让他在算盘生意上赚了不少钱。由此我们感到,作为计算工具的算盘,己经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作为一个文化符号,至少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不会完全消失。<br><br><br><br> 2024、1、11</h3> <h3>张成昌在他的古玩店</h3> <h3>采访团队人员合影</h3> <h3>文/摄影/美篇编辑:马绥生<br><br>欢迎欣赏,欢迎转发、转载</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