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林钢</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99894083</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span>2020年五月,全国疫情还在严控中。但在青山绿水、翠竹成林的安吉桃花源,“西泠印社名家朱妙根书法四步法安吉活动”依旧如期举行。</p><p class="ql-block"><b>朱妙根</b>老师是书法、篆刻和史论的大家,师从沙孟海先生,自创“蜾扁体”,历任西泠印社理事、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等职。此次“安吉小众面授”活动的开头部分是讲解我收藏的两幅清代书法家<b>杨岘</b>和<b>王文治</b>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此前我也在互联网上了解过这两位书法家,然“懂”之甚少,也就是常人所言:对于书法欣赏,“世人贵耳鉴而缺心赏”!</p><p class="ql-block">但随着史学渊博、功力浑厚的朱老师的娓娓道来,通过对“淡墨宰相”王文治和“杨隶”的生平和成就的讲述,让我们在场学员对中国书法的“心”赏顿时有如醍醐灌顶。</p> <p class="ql-block">如沙孟海先生所言:中国书法千种万种,大致可分成二大类:</p><p class="ql-block">一是<b>平划宽结</b>,以篆隶,魏碑,先秦各体,颜体等为主。一般呈庙堂气,结构较宽泛,横细竖粗。</p><p class="ql-block">二是<b>斜划紧结</b>,以王義之的二十三帖为代表。一般是动势强烈、中宮收紧,向四面折射,呈上大下小或下大上小的俊美结构。</p><p class="ql-block">而眼前的杨岘和王文治的这两幅作品,正是<b>平划宽结</b>和<b>斜划紧结</b>的清代集大成之典范。</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span>杨岘(1819-1896),浙江归安(今湖州)人,清朝书法家、金石学家、诗人。</p> <p class="ql-block">其书法属北碑派,但他一反前人学汉碑均取其方正严密的习惯,对字形尽量采取上部紧密、下部疏朗的处理方法,将汉碑的雍容端庄通过迅速的运笔和熟练的提按动作,形成一种犀利峭拔、活泼飘动、神采焕发的形象,而被人称为用草法写隶书,有清末第一隶书大家之誉,世称“杨隶”。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声誉远波及日本,</span>据考,弘一法师早年就曾学过杨岘隶书。</p> <p class="ql-block">杨岘是书画艺术大师吴昌硕的书法老师。吴昌硕与杨岘同为湖州郡人,而杨岘年长25岁,吴昌硕钦佩其治学和为人,写了帖子拜杨岘为师。杨岘赏识吴昌硕的艺术才华,又是同里同艺,不愿以师自居,最终结以换帖兄弟,成为忘年知交。在以后的二十几年里,两人来往甚密,吴昌硕常向杨<span style="font-size:18px;">岘</span>请教书法、辞章,对吴昌硕书法、经学和诗文许多方面的精进,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吴昌硕曾请杨岘为其作品题词,吴昌硕的手札中,有不少是用杨岘的专用笺,就连吴昌硕的润例,杨岘也曾亲笔题写过。而杨岘不少书法作品的用印是吴昌硕所治。两人亦师亦友,同声相应,同心相知,这在艺术史上并不多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span>、王文治(1730年-1802年),号梦楼,今江苏省镇江市人。</p> <p class="ql-block">其书法筑基于“二王”,脱胎于董其昌,开创淡墨一派。乾隆35年(1770)探花,时称“淡墨探花”、“淡墨翰林”、“淡墨宰相”,其书法与喜用浓墨的同朝“浓墨宰相”刘墉(刘罗锅)齐名、并形成鲜明对照。</p><p class="ql-block">新修订本《辞海》云:“王文治,清书法家、文学家”。清代有记载之书家上万人,但《辞海》在清代只选录了书家十一人,由此可见王文治在清代书坛上地位之重要。</p> <p class="ql-block">此作品用笔规矩而洒落,结构紧密而内敛,墨色以淡为主,用笔以折为主,转少折多,故显得果断有力,干净利落。其结构形态,变化十分丰富,无论大字还是小字,在章法布局上都善于用宽舒的行距、笔直的行气,制造一种简约、有序、宁静、内敛的美,给人一种清新拔俗的“秀”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四、</span><b>世界范围内,以文字书写的形式能成为一门独立艺术的,仿佛唯有汉字。</b></p> <p class="ql-block">中国书法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可以上溯到古代的甲骨文和金文时期,经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至汉灵帝时期汉字字体得以基本统一稳定,再由魏碑唐楷推向高峰。此后,中国的书法(包括篆刻)做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与诗词、绘画和音乐等一样,历代被文人士大夫乃至皇帝本人视为自身修养的表达方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杨岘 隶书狂似诗如七言诗 故宫博物院藏</i></p> <p class="ql-block">书法在古代是绝对的精英文化,比如王羲之出身于豪门贵族,颜真卿出身名门官至二品,柳公权是太子少师,著名的书法家宋徽宗,干脆直接是皇帝,还开创了自己的字体——瘦金体!</p><p class="ql-block">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积淀使得中国书法发展出了丰富的艺术风格和技巧,形成了独特的笔法和字体。从隶书到楷书,从行书到草书,每一种字体都有其独特的表现特点和美感。但同时,书法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注重墨韵、气势和思想的表达,追求“以意驾形”的境界,通过传统的文房四宝,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作的需要而选择不同的字体和风格,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和人生观注入到作品中,抒发内心的情感和对世界的思考。这种思想与艺术的结合使得中国书法更具有了独特的内涵和魅力。</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王文治 “卿云在霄,甘露被野;爱景当午,春风满庭”八言联 故宫博物院藏</i></p> <p class="ql-block">中国人太喜欢字了,你去有文化历史痕迹的景点,到处可以看到字:书法匾额、横幅对联、石碑题刻。而在西方类似的地方,你随处可见的是形状各异的雕塑。这是因为西方人强调的是形体美的“造型”,如古希腊罗马雕像,其在乎的是外部轮廓线构画的形状。而中国人则更热衷于内在的奥秘“结构”,即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中国人的汉字就是这种“结构”的高度浓缩,比如汉字中的点、划、边旁、部首之间的大小长短比例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关联方式。所以尽管汉字的外形总体都是方块,但其内部结构却包藏着千军万马,变幻莫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结束语</b></p><p class="ql-block">当天讲解结束后,朱老师再三叮嘱我要好好加以收藏:阳光、湿度、霉菌、蛀虫、灰尘都要当心。甚至时隔几日再次托话于我,千万保护好这些来之不易、所剩无多的汉字文化遗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