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山遗址

云海

<p class="ql-block"> 福泉山,其实它并不是山。只有7.5米高,呈不规则形,长宽不足百米,面积只有7000平方米。这是上海境域内的高墩残丘,相比于全国的三山五岳,简直是微乎其微。然而就在申城西南的郊野之中,一座貌不惊人的荒丘之下,却蕴藏着惊天的秘密。在这个土堆遗存中,古文化遗存层层叠压。从清代一直到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文物、墓葬和遗迹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如此丰富的遗存堆积,在上海,以至江南地区都极为罕见。这无疑是上海考古史中最令人遐想和神奇的一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福泉山遗址发掘前的样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世纪八十年代,考古工作者发掘福泉山遗址现场。</span></p> <p class="ql-block"> 2011年5月,上海考古工作者在福泉山遗址吴家场墓地考古挖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福泉山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span></p> <p class="ql-block"> 福泉山遗址沉睡地下五六千年,1957年在田间劳动的当地农民发现了文物陶片,上报于上级文物部门,引起了文物专家的高度重视。1962年,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带队亲临考察,进行了首次发掘。八十年代,上海博物馆文物部门进行了大规模发掘。其中发掘出崧泽时期文化遗存墓葬19座,出土有扁铲形足鼎和凿形足鼎、折肩折腰壶和罐等。发掘有良渚文化遗存祭坛、积灰坑等祭祀遗迹。祭坛是当时地位显赫的贵族权贵祭祀上天神灵和先祖自然人的地方。祭祀的方法采取燎烧的形式,积灰坑用来放置燎烧后的草木灰及其它杂物。良渚文化遗存还发掘出墓葬32座,共出土玉器、石器、陶器各类文物多达2800余件。出土有象征神权的神人兽面纹玉琮、玉壁,象征王权的玉钺权杖和各种精美的玉质装饰品。最典型的为良渚文化飞鸟兽面纹玉琮式镯和高柄陶罐。发掘战国时代吴越墓葬4座、楚墓两座,随葬品有玉碧、原始瓷碗、杯和陶鼎、豆、壶等。发掘西汉墓葬96座、发掘有铜镜、带钓、套印、石砚、陶鼎、陶盆、陶壶等。</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65号墓出土的细刻鸟纹带流阔把陶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陶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双耳陶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贵族权贵祭祀用的燎祀神坛</span></p> <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时期原始农业、手工业、和琢玉业都比较发达,福泉山遗址的挖掘得到了证实和体现。良渚文化最重要的文化特征就是玉文化的发展,代表了良渚先民创造的文化精髓。良渚先民在制玉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了切、割、挖、凿、划、钻、磨、琢、雕、刻技艺,而且掌握了玉的抛光工艺。这一时期,礼仪用玉大量出现,并饰有神人兽面纹、鸟纹等精美纹饰,充分反映了良渚先民的聪明智慧和创造精神!</p><p class="ql-block"> 良渚文化时期,陶器制作工艺也较为成熟,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高。这个时期制作的陶器器形规整、厚薄均匀、造形多姿多彩,追求端庄匀称而细腻的艺术效果。良渚文化时期陶器特征鲜明、纹饰纷繁、精致秀气,达到了较高的制作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在已经发现的一些良渚陶器和玉器上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单个或成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划符号,被称为原始文字,这是社会逐步走向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玉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象征王权的玉钺权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陶钫</span></p> <p class="ql-block"> 早在6000年前,上海的先民就在这里刀耕火种,繁衍生息。这个时期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逐步过渡的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一时期,社会出现了劳动分工。男人负责捕鱼狩猎,从事农业耕种,训养猪羊等家畜家禽。女人负责生育、生活、家务、养护孩子和照料老人。随着农牧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社会财富进一步积累。由此逐渐产生了贫富分化,阶级对立产生,族群矛盾引发的暴力冲突增加,通过弱肉强食,强者的政治地位、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推动了剥削制度奴隶社会的形成。贵族特权阶层开始出现,穷苦阶层出现了被压迫、盘剝、奴役的状况。上世纪八十年代发掘的良渚文化时期的139号大墓,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39号大墓属于一处人殉墓,墓主人为成年男性,仰身直肢而葬,有大量丰厚的随葬品。在墓坑东北的拐角上还叠压着另一具人骨。经鉴定为青年女性,曲肢侧身,上下肢弯曲而分开,状似跪着倒下的样子,头向西北。头顶上有玉珠一粒,面额上有玉管一件,颈部有玉环一件,上肢上有小玉坠件一枚,左右下肢骨上各有玉管一件,在骨架背后有一口祭祀用的大口陶缸。可见前者是地位显赫的贵族,而后者地位卑微。与祭祀用品在一起,显然是祭祀的人牲,并与祭祀有关。139号大墓的发掘,出土大量的精致陶器和玉器,这些器物都是当时极为珍贵的物品。尤其重要的是这如同丘陵的大封土堆,充分反映了墓主人特定的尊贵身份,神圣崇高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新石器时代晚期,福泉山先民在此居住的草房(模拟复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约4500年前,先祖们在福泉山一带活动的模拟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4500年前,先祖在福泉山一带活动的模拟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新石器晚期,先祖在福泉山捕鱼的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早期先民使用的劳动工具~双孔镰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八十年代发掘的良渚文化时期139号大墓,青年女子陪葬的情形。</span></p> <p class="ql-block"> 福泉山遗址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被列为全国150处重大保护遗址,可见其地位之重要。正如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评价:“福泉山遗址是中国土筑金字塔!”与埃及金字塔有异曲同工之妙,被称为上海之源,是上海的文脉与骄傲,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宝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