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 ‖ 梅开 眼笑 喜上梢

清风明月我

<p class="ql-block">寒冬里起个大早,那是啥感受?</p><p class="ql-block">凌晨5:00闹钟响起,起床简单梳洗,5:40坐上头晚预约的网约车,20分钟后抵达上海站,高铁30分钟到达苏州火车站,开车十分钟到达山塘街,登通贵桥眺望虎丘塔,转身迎接苏州的第一缕曙光……</p> <p class="ql-block">一朝入姑苏,满眼是江南</p><p class="ql-block">一下火车,南广场的雕像立马跃入眼帘,分别是苏州8贤 范仲淹、白居易、泰伯、言偃、顾炎武、祖冲之、孙武、伍子胥,他们都与苏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苏城小巷 江南旧梦</p><p class="ql-block">▪️市井皆是温柔,弄堂藏匿浪漫</p><p class="ql-block">▪️一曲声声慢,不枉苏州行。</p><p class="ql-block">▪️"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p> <p class="ql-block">吹吹山塘街的风</p><p class="ql-block">走走西中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遛遛吴趋坊</span></p><p class="ql-block">【西中市是苏州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有许多民国时期门面店铺。古城墙、泰伯庙、皋桥、雷允上药店老址等古迹,还有座园林-五峰园, 这条街有好吃的白斩鸡和黎里辣脚, 阊门姚记豆浆店也小有名气】</p><p class="ql-block">【吴趋坊长673米,以小吃而闻名的苏州小巷,同时名人故居甚多,历史渊源深厚,这里烟火气十足,市井中实惠又美味的苏式小吃,在这里应有尽有,面条、馄饨、油条、汤圆……这里有最苏州的小馄饨--- 乐惠泡泡馄饨 陈记馄饨 汤香源面馆 天桥炒面 老城隍庙锅贴…】</p> <p class="ql-block">山塘街的鑫震源 大虾生煎 纸皮烧麦,西中市阊门姚记豆浆店、聚新春的紧酵馒头、陈记一品斋粽子、吴趋坊乐惠泡泡馄饨、荠菜馄饨,碱水汤圆……一路逛,一路吃……</p> <p class="ql-block">鑫震源是一家以生煎馒头为主的小吃店,看似普通的生煎馒头居然还是苏州非遗传承。以“老酵发面”技术的苏式大虾生煎是他的招牌生煎,有这么一句话:“先开窗,后喝汤,大口肉,嚼脆底,一扫光!” 当你来苏州时,如果想品尝最地道的苏州味小吃,这家非遗老字号餐饮品牌——鑫震源,一定值得尝一尝。</p><p class="ql-block">俗话说:“人在苏州,吃面不愁。”苏州的面也叫作苏式面,一般由浇头、面、汤组成,面大都是细面,不生不硬,不软不烂。面的变化体现在这浇头上,常见的主要有焖肉、鳝丝、三虾、爆鱼……什么时候吃什么面,是苏州人的讲究。吃面也能吃出仪式感。一年四季会能吃到不同浇头的面~</p><p class="ql-block">【三虾面】所谓的三虾指的是:虾仁、虾脑、虾籽。全是美味的小宝贝,一碗三虾面价格上百元,一开始还嫌贵,殊不知里面的到底有多少只虾。虾仁常见,但是虾脑和虾籽并不常有,只有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才能吃到新鲜的虾籽,吃的时候盖在面上,充分搅拌,吃上一口,原地起飞。</p><p class="ql-block">【秃黄油面】“秃”在苏州方言里是“只有,独有”的意思,黄油是雄性大闸蟹的膏和雌性大闸蟹的黄,里面的几乎没有蟹肉的存在,它的价格和三虾面有的一拼,可谓是“面中爱马仕”。现炒的浇头,冒着热气一股脑倒入面碗里,蟹香四溢,每个面条上都挂着蟹黄,浓郁鲜爽。</p><p class="ql-block">【枫镇大肉面】被誉为苏州“最难做、最精细、最鲜美”的枫镇大面要采用优质五花肉,经过拔毛、清洗等一系列步骤,加作料放到锅中焖4个半钟头才能起锅,面汤采用肉骨、黄鳝骨、虾脑、螺蛳肉等鲜物吊成,具有味道鲜美,焖肉细嫩入口即化等特点,由于调味时不用酱油,汤汁澄清,所以称为白汤大面。🔅招牌枫镇大肉面🍜,比起焖肉面,枫镇大肉面汤里加了酒酿,汤底更清爽 更适合夏天,一碗冒着热气的白汤面,清汤之下面条的鲫鱼背,其姿态秀丽,看似平平无奇的汤头清香四溢,尽显苏州人做菜的内秀之功,碧绿葱花和灵魂酒酿在清澈的汤头里浮浮沉沉,一清二白,胜在清爽。这是时令面,一般5月-10月才有。</p><p class="ql-block">在苏州最好的枫镇大肉面当数同德兴,不错就是上过《舌尖》的那碗,所谓不时不食 夏至来临,老苏州必定会点的就是枫镇大肉面了。</p><p class="ql-block">聚新春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不管是浇头还是面以及高汤,在苏州首屈一指,另外聚新春紧酵馒头也是苏州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紧酵馒头,又名“油氽紧酵”,是一种鲜肉为馅的苏式传统名点小吃。在苏州、上海等地流行,已有百余年历史。 紧酵,即指做包子面皮时,用酵母不多,约用平常做馒头时酵母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量,进行轻度发酵。经蒸制后膨胀松软程度低,冷后呈塌陷状。紧酵馒头蒸熟后虽不及一般包子软松膨胀,但一经油炸,却能继续膨胀,给人的感觉是馒头发起来了。“发起来”,是苏州人讨的口采,故人们又称之为“兴隆馒头”。经油炸后紧酵变得外脆内松,颜色金黄,汁多味鲜,香味扑鼻。聚新春应该是苏州做紧酵馒头最好的一家之一。</p><p class="ql-block">总会在苏州的窗口听见这些行话⬇️</p><p class="ql-block">「面轻」是面条少一些 「宽汤」汤多一些</p><p class="ql-block">「过桥」把浇头放盘子里 「紧汤」少加汤</p><p class="ql-block">【泡泡小馄饨】在苏州,有一种传奇小吃,正是连刘嘉玲吃了都说好吃的泡泡馄饨,就是吴趋坊的乐惠馄饨店.</p><p class="ql-block">5张馄饨皮可以做一人份20个泡泡馄饨!首先馄饨皮反复按压,让皮子压的更均匀,加工过的馄饨皮薄如蝉翼,这也是制作泡泡馄饨的秘诀之一。</p><p class="ql-block">泡泡馄饨的包法也与传统小馄饨不同。一般小馄饨,是将肉酱在皮子中间一擦,皮子团团捏起来就可以了。而泡泡馄饨的捏法则不同:首先,肉酱是擦在皮子一边的;其次,捏合时既要包住那几乎没有的一点点肉酱,又要使馄饨中间成为气囊,完全是手上功夫。一碗热腾腾的泡泡馄饨端到食客面前,只见一只只馄饨都漂浮在上面,像一朵朵打过气的小蘑菇,实在是很美的。泡泡馄饨的馅心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可以说是少之又少,只是将精瘦的、红彤彤的肉酱在皮子上擦一擦。但这一点点的猩红恰是十分重要的,让一碗馄饨生动起来。</p><p class="ql-block">泡泡馄饨的下法有讲究,因为那皮子薄如纸,也因为要让“泡泡”之美体现得最完美。因此,下馄饨的锅要大、水要足;水烧开后要加入少量冷水,停滚后下馄饨;烧煮时宜读秒,始终不能让锅里的水翻滚,否则,那馄饨就烂了、不浮了,便也就不泡泡了。可以说,泡泡馄饨是烫熟的。</p><p class="ql-block">一碗泡泡馄饨要温婉可人,不仅得重视形态,味道更是关键。苏州人吃馄饨,大馄饨重馅,小馄饨品汤。小馄饨在苏州大致有两种包法,一种是普通的鱼尾小馄饨,另一种就是泡泡馄饨。泡泡馄饨好味与否,汤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讲究一点的店家,都用猪大圆骨和鸡架为原料,而后花时间慢慢熬成一锅实实在在的好汤,以此为汤底的泡泡馄饨,吃起来才够鲜美。牙齿轻磕间,柔软的外皮一下子便破裂开来,细嚼下,滑如凝脂,入口即化。肉鲜伴着葱香,自舌尖至齿颊,抱住了整个口腔,清醇绵长。吃完第一个后,便再也停不下嘴。说起泡泡馄饨的起源,必须说的就是位于昆山正仪镇“红霞泡泡馄饨店”,除此就是苏州古城区的吴趋坊,这里有两家挨得很近的乐惠馄饨店和陈记馄饨店,同样是几十年的老店,店铺看着非常朴素。</p> <p class="ql-block">吴趋坊吃好喝好,转到天库前,沿着文衙弄,寻找艺圃入口,路过的是苏州街坊里最普通的百姓居住的地方,长长的弄、窄窄的道、曲曲的巷,让人感觉在逐渐远离尘世的喧嚣和都市的繁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艺圃几百年来隐于苏州古城的深巷陋屋间</p><p class="ql-block">从容淡定 宠辱不惊</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艺圃有些门庭冷落</p><p class="ql-block">在明代,它是名噪一时的苏州名园</p><p class="ql-block">是造园世家文氏家族存世不多的园林之一。</p><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就在这里喝茶啦!</p> <p class="ql-block">苏州大小院子都有茶室,但是没有哪个茶室的重要性比得上延光阁之于艺圃。这里是整处园林的建筑中心,也是山与水的最佳观景位。</p> <p class="ql-block">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艺圃初创于明嘉靖辛丑年间(1541)礼科副使学宪袁祖庚,苏州吴县人,进士出身,见官场腐败,40岁就弃官归隐从农,看中了当时“吴中士大夫往往不乐居于此”的一块冷落地块,叠山理水,修筑宅院,取名“醉颖”。并悬匾额'城市山林',过隐士生活。</p><p class="ql-block">明万历,园子后归尚为秀才的文徵明曾孙文震孟(1574~1638),文震孟对业已废圮的艺圃略加修葺,易名“药圃”。“药”yue,楚辞中指香草“白芷”,清幽高洁,寓避世脱俗之意,文氏于此写诗作画,修身养志。震孟后为状元,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秉公为政,廉洁自律,“在朝敢于直谏,铁骨铮铮,始终站在东林党人一边,深受朝野拥戴。因反对魏忠贤曾连遭贬职、调外等处罚,于崇祯九年(1636)罢官返苏,当年秋天逝世于药圃。而另一位园主人是文震孟的弟弟文震亨,崇祯初为中书舍人,给事英武殿,遭到奸臣排挤,辞官退隐。文震亨虽在园中生活得精致而自由,却仍担忧明朝命运,当李自成起义军揭竿而起时,又重新出仕,为国担当。清军攻占江南,颁布剃发令,留发不q留头,留头不留发,文震亨投水自尽,被家人救起,但仍绝食六日而亡。留下一本《长物志》和艺圃得以流传。</p><p class="ql-block">文氏是名门望族,文震孟的曾祖父是文徵明,祖父文彭是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国子监博士。文家历代均好造园,文徵明之父文林建“停云馆”,文徵明继承并重修。震孟的伯父文肇祉(文徵明之孙)在虎丘南岸营“塔影园”,其父文元发亦有“衡山草堂”。震孟之弟文震亨以弹琴、作画、造园闻名天下,著有《长物志》、《香草垞志》。</p><p class="ql-block">文去世后,药圃衰败,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园归崇祯进士姜埰,继称“芝圃”,其意与“药圃”同。</p><p class="ql-block">姜埰(号敬亭,1607~1673),山东莱阳人,以进士起家为令,入为谏事之职,他忠于职守,敢于直谏,触怒皇帝,遭廷杖下狱,几致死,后得谪戍宣城;姜埰在明亡后,不事清廷。入清后削发为僧,念念不忘故国,遂以“敬亭山房”名其园,含有不忘亡明之深意。其子姜实节、姜安节也继父志,终身不赴科举,后实节更名为艺圃,寓归农之意。</p><p class="ql-block">其后,艺圃又屡易其主。清道光十九年(1839),商人胡寿康、张如松为创建丝绸同业公馆而购艺圃,取《诗经》“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句意,称会馆为“七襄公所”。</p><p class="ql-block">民国后荒废为民居。抗日战争时期,一度为日伪占用,亭榭坍圯。胜利后为青树中学借用。1950年市工商联第五办事处设此。1956年苏昆剧团入驻。1959年起由越剧团、沪剧团、桃花坞木刻年画社、民间工艺社相继使用。“文化大革命”中,艺圃破坏严重,建筑坍塌,湖石被毁,水池半填,莲花绝种。我们现在看到的艺圃,是1982年苏州市政府在原址上复建的。在复建时按“修旧如旧”原则,布局、风格与原貌相近。艺圃风格简朴疏朗,自然流畅,是研究园林史的重要实例。</p> <p class="ql-block">艺圃的面积不到4000平米,却是有点特别的园林。进去后从不大的院子要穿过一个角尺状的甬道,拐角处立了几根石柱,颇有山峰隐于绿林之中的意思。灰白的山墙上爬满了古藤,走在这甬道上,真有点曲径通幽之感。</p> <p class="ql-block">曲径通幽是苏州园林的布局特色之一,既是曲径,那转角处往往是视角的死角,然而苏州园林的特点就是做到“路有尽头而目不穷尽”,在路尽头或转角处,或台、或门、或窗,用树、石、竹、花草等,做成精致小景,让人感受前方那只是“疑无路”而已,待走到近前,却是在另一边才是“又一村”,艺圃入门的曲径小弄就是这个典型。</p> <p class="ql-block">在曲径小弄的尽头,是一个三通的门厅,门厅正面门额有一块题为“七襄公所”的匾额,小小的门厅其实是个过道,有三个门,站在门厅中,后面(南)是入门来时的曲径小弄,前面(北)是通向后宅的小路,下中的门(面向西)是通向山水景区。</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十九年(1839),商人胡寿康、张如松为创建丝绸同业会馆而购艺圃。取《诗经》“跂彼织女,终日七襄”句意,称会馆为“七襄公所”。</p><p class="ql-block">当时绸布业者已有尚始布业公所办了小学,而绸业公所一直将其住宅部分出租,部分照顾行业內家遭巨变的人家居住,并委托其管理。因此至解放,艺圃是基本完好的。苏州绸业公所以七襄为名,即是借织女星暗喻,公所内则奉祀嫘祖。</p><p class="ql-block">墙上有一块石碑《艺圃重修记》,记录了艺圃自明代始建,历经沧桑重现原来风貌的经过。</p><p class="ql-block">艺圃全园分花园、住宅两部分,宅为五进,园在宅西部。</p> <p class="ql-block">走过了作为门厅的七襄公所,前面还有一条甬道,甬道头是一道门楼,门楼上有砖雕匾额“经纶化育”,走过这里后便是艺圃的住宅区域。住宅区前后厅之间均有院落,以砖雕门楼贯通。</p><p class="ql-block">经纶,这里指治理国家的抱负和才能,化育,这里指教化培育。门楼名取自《中庸》:“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之缩语。</p> <p class="ql-block">住宅区的第一主厅,是世伦堂。</p><p class="ql-block">世伦堂作为住宅的前厅,堂名为文震孟所起,文震孟为文徵明曾孙。</p><p class="ql-block">文徵明54岁时,曾由苏州巡抚李克成推举为贡生,到北京参加吏部考试,取为优等,授职“翰林院待诏”,待诏之职,执掌内朝起草诏书。文震孟在明天启二年(1622)“殿试第一”,授修撰之职,后官至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明朝时期,父子或祖孙相继在中书省任职被称为“世掌丝纶”,堂名“世纶”,体现文氏家宅特色。</p> <p class="ql-block">世伦堂左边,可到旸谷书堂。旸谷,古书上、传说中指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此处原是姜埰长子安节讲学的书堂,取《尚书 · 尧典》“分命羲伸,宅嵎夷,日旸谷”,旸谷是神话中太阳神所居之地,书堂当是接受第一缕阳光之处。</p><p class="ql-block">为啥旸谷就是日出之处呢?</p><p class="ql-block">这还得从中国的神话说起,在中国神话中,帝俊有一位妻子叫做羲和。当然帝俊不只一个妻子。</p><p class="ql-block">他们育有十子,也就是十个太阳。出生后羲和便在甘渊中为孩子洗浴。由于太阳的身体实在太热,让河谷的水沸腾起来,后来的人们就把这条河谷叫做“汤谷”,汤,就是热水的意思。后又被称为旸谷。也就是太阳出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在大多数插画中旸谷中都有一棵高大的树木,这就是上古神话中的扶桑树。据说扶桑树极其高大,树干有三百里高,可是叶子很小,只有芥子那么大。这十位太阳就每天一位,骑着一种三足乌鸦轮流巡天。其余的则在扶桑树上休息。</p><p class="ql-block">从建筑的布局来看,旸谷书堂也是园林部分最东侧的建筑,每天迎着日出读书,这氛围可太浪漫了。</p> <p class="ql-block">旸谷书堂南是爱莲窝,与旸谷书堂一样同为姜采长子姜安节读书讲学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穿过门楼来到了北面的一个院落。这个门楼有一道铁皮包钉门,里面的厅堂就更是重要位置</p> <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东莱草堂,为姜埰所建,姜埰山东莱阳人,因崇祯让他免死并戍卒(流放)宣州,由于明朝灭,而流亡苏州侨<span style="font-size: 18px;">寓吴门,</span>购得艺圃后,改园名为“敬亭山房”(虽然最终没有流放成功,但他自认为是一名驻守宣州敬亭山的老兵)。建堂起名“东莱草堂”,以示不忘家乡。</p><p class="ql-block">从堂的面积与堂内布置来看,东莱草堂超过了前面看到的世伦堂,这里因为是住宅区的主厅。</p> <p class="ql-block">稀奇不稀奇?</p><p class="ql-block">厅内有一口井。</p><p class="ql-block">井是古人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在未普及自来水前,通常是饮井水。但是,大厅内有井十分少见。室内井的作用,就是当时的空调设施,夏日降温最为适宜。非常实用!</p> <p class="ql-block">草堂前的门楼,有砖雕匾额“刚健中正”,这是表示园主人的正直不屈之志。</p><p class="ql-block">历史记载艺圃的明代的三位园主,袁祖庚、文震孟、姜埰其生平行为也当得起刚健中正之评语,园主人建此门楼并题此额名,当然也有教育后代并要求子孙仿效这意。</p> <p class="ql-block">东莱草堂后面,就是宅区后院。后院的建筑是楼屋,是家人生活居住区。建筑很大,这里的一部分是呈U形的格局。两侧为厢房。</p> <p class="ql-block">在东莱草堂的门前小院右侧,即艺圃的最东边,有一个小厅为“馎饦斋”bó tuō,是姜埰的书房。“馎饦”是古代的一种面食,汤饼的别名,一种水煮的面食,据说是姜埰最爱吃的吃食。以“馎饦”为书房名,以表示读书如日常吃饭一样重要。艺圃中有四个书房,在整个园林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可见艺圃的园主对于读书的重视程度。</p><p class="ql-block">现在这里是介绍乳鱼亭修缮保护成果展。</p> <p class="ql-block">从住宅区向西走去,转入花园,最北面的大厅就是博雅堂。其面阔五间,气宇轩昂,设有庑廊与矮栏。是艺圃园内的正厅,厅堂宽敞质朴,陈设古朴典雅,是当年园主人会见宾客,纵论古今、吟诗舞墨之处。此堂在清初为姜氏艺圃中的念祖堂,也是袁祖庚的醉颖堂、文震孟时之世纶堂旧址。</p><p class="ql-block">博雅——即渊博雅正,指人则是“学识渊博,品行端正”;指文则是“内容丰富、文辞优美”。</p><p class="ql-block">堂内厅柱上的一副楹联“博雅腾声数杰 烟波浩淼 浴鸥晴晖</p><p class="ql-block">三万顷湖裁一角,艺圃蜚誉全吴 霁雨空蒙 乳鱼朝爽 七十二峰剪片山”。款署“甲子年九月程可达书,王少牧撰联”。</p><p class="ql-block">此联将艺圃园内的水景假山及亭子等写入,并比喻为太湖山水,很妙。</p> <p class="ql-block">博雅堂前是一个庭院,有牡丹花坛,又有玲珑剔透的湖石,在此或焚香静坐,或酌酒品茗,或陶融自然,确是会友赏景的佳妙之处。</p><p class="ql-block">隔着庭院花坛,博雅堂的南面是一长排的建筑。</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临水池的延光阁,延光阁是浴鸥池北面最大的建筑物。31米长的水榭和东西厢房的组合成为了苏州体量最大的水榭。</p><p class="ql-block">那么延光阁的“延光”二字是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在阮籍的《大人先生传》中说:“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意思是培养良好的性格,保持健康的心态,就能够延长寿命,活得像太阳和月亮一样长久。</p> <p class="ql-block">延光阁是延伸到水面上的水榭,东西向横跨整个水面,是苏州市所有园林中最大的水榭。</p><p class="ql-block">延光阁也是园中观景的最佳位置。</p><p class="ql-block">现在变成开放性的茶室,苏州一些老年人在这里喝茶打牌,一过就是大半天。</p> <p class="ql-block">在延光阁可望水池东南边的一座四方亭,即乳鱼亭,乳鱼亭也是艺圃最古老的亭子。</p> <p class="ql-block">乳鱼亭中有两幅对联,这是面向路的一副:“荷淑傍山浴鸥,石桥浮水乳鱼”,为韩秋岩撰句,程可达所书。</p> <p class="ql-block">在众多的苏州园林中,乳鱼亭作为苏州园林中唯一保存建筑彩画的亭子,其价值意义深远。乳鱼亭彩画自20世纪80年代修缮揭露后,其保存环境骤变,同时面向公众开放,彩画已经出现大面积颜料层剥落、粉化等现象,部分彩画纹饰漫漶不清,彩画表面残存红色油漆,导致彩画保护难度增加。因此,为了有效保护已粉化、去除彩画表面油漆及防护保存较完整彩画,亟须科学的保护方法及专业的保护团队。</p> <p class="ql-block">这里位于池西南角水湾口,架有六块石板构成的三曲桥,名“度香桥”,该桥对着浴鸥庭院的圆洞门。桥造型古雅、线条简练,桥离水面仅仅十多厘米,比两端的小路路面还低,从山路下来过桥,似乎是从水面上走过。</p> <p class="ql-block">此刻正逢腊梅盛开时,艺圃虽然只有2颗腊梅,格调却都不俗,一颗较大株植于假山石上,与延光阁茶室隔水相望。另外一颗,在浴欧圆洞门后,玉墙半掩,花印朱窗,树下一小小水池,正是疏影横斜水清浅.只是这一颗腊梅还在掉叶子中。</p> <p class="ql-block">古人常用鸥鸟的形态来比喻隐居,有许多带“鸥”的词语表示隐居生活:如鸥没——鸥鸟逍遥飞翔于水面,比喻隐居者生活的悠闲自在;鸥盟——与鸥为友,指隐居江湖;鸥梦——指隐居的志趣;鸥情——代表退隐者的心情;将庭院取名“浴鸥”,寓意园主以隐居自乐,不以世事为怀的情愫。</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水池西南角,是一处园中之园,名为“浴鸥”。院中有的小水池与大池相通,园景大致与大园相似,水池林木,山石花草,共同将此园点缀起来,形成了一幅古代士人们钟爱的曼妙清幽图画。浴鸥院的西侧有一小建筑和一个三合小院——芹庐小院。为当年文震孟、文震亨兄弟二人的读书之处。《诗经》中有“思乐伴水,薄采其芹”的诗句——伴水边的采芹人,古时指有才学的读书人,故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芹庐里为一组“品”字形的建筑群,北为香草居,门开向芹庐院内,另有一门与响月廊相连;南为南斋,门对浴鸥池;两厅之西有一长条小室取名“鹤柴”;中间为湖石花坛小庭。</p><p class="ql-block">经过“浴鸥”往西,能看到一个长廊与之相连,名曰“响月”。这条长廊向北延伸,最终通到一处水榭——“延光阁”。</p> <p class="ql-block">“响”在古汉语中通“享”。“响月”就是享受温柔纯洁的月光。在月明星稀之夜,池静如镜,月色皎洁,凭栏赏月,其意境恰也不同凡响。廊头有副柱联“踏月寻诗临碧沼;披裘入画步琼山”。上联讲秋色,园主踏着明月,在碧水盈盈的池边寻觅诗句;下联写冬日,披着裘衣的游人,漫步在长廊,看池边亭台假山,被洁白的雪花打扮成琼山玉树,一片银装素裹。园中此景犹如绝妙画卷。</p> <p class="ql-block">响月廊长约15米,面向水池,是一处观看全景的好位置,站在廊中央的凸出之处,左可看延光阁横跨水面全貌、正面是乳鱼亭、右边是叠石假山和隐现于中的朝爽亭、低头可看荷花游鱼。当“月白烟清”之时,在此廊可尽情地观赏皎洁的月色,将“月色”这一静态之物,用动态的“响”字称之,运用的是“通感”的修辞手法,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了,与把“闻香”化作“听香”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月色下看山水是别有一番情味。</p> <p class="ql-block">水池的北面是横跨水面的超大超长水榭——延光阁,延光阁长约31米,在水面上部分有约23米,开阔五间,这五间不一样阔,中间一间为四窗格,两边四间各三窗格。延光阁北面是花格落地长窗为门;南面即延光阁对着水面部分,为了观景,下设镂空的琱阑作为护栏,顶部是花格玻璃短窗,中间则没有任何遮蔽,视野开阔,坐在阁中一边品茶,一边观景:远看奇石成山、亭台隐现茂林修竹;近观荷塘花红、游鱼戏水波光粼粼。</p> <p class="ql-block">艺圃,创造了苏州园林的两个唯一,其一是唯一因园主盛名而著称的园林;其二是唯一因园址“以偏为胜” 的园林。</p> <p class="ql-block">烟火,是生活的色彩,是情感的寄托。愿这烟火之气,能温暖每一个寒冷的冬夜,照亮每一个寂寞的角落。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身边的温暖与美好。而烟火,正是那份平凡中的不平凡,让人感受到家的温馨与幸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