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曾经给自己做过一个五年计划,其中一项是每年读10本书,首次将计划变成现实是刚刚过去的2024年,实属不易,值得庆贺。</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 1 额尔古纳河右岸</b></p><p class="ql-block"> 《额尔古纳河右岸》,获第7届矛盾文学奖,作者迟子建。阅读此书源于董宇辉推荐——“驯鹿逐苔藓而居好似仙女饮朝露般美好”“在我人生低谷中给与我力量”……</p><p class="ql-block"> 小说以一个鄂温克民族最后一个酋长夫人的视觉,讲述了大兴安岭地区一个鄂温克部落近百年五代人的游猎生活。他们一年四季转转在大森林里,以狩猎为生,与风雪相伴,驯鹿是他们主要的交通工具,营地有无驯鹿喜食的苔藓则是他们搬迁的主要参考。</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善良而包容的民族。对亲人、对族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包容是本性,所有的言行都是本能反应,真的是“你虐我千百遍,我仍然视你为初恋”。面对伊芙琳的自私狠毒、拉吉米的任性倔强、马粪泡的专横冷酷,他们都抱以最大的理解,认为他们的言行都是事出有因。但他们依然善恶分明,对毫无廉耻的瓦霞休婚,对偷窃驯鹿的外族人倾力施救……他们搭建“靠老宝”,既存放搬迁时不用的物品,又可为路过有需要的路人提供帮助……</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责任感极强的民族。玛鲁神是他们的守护神,两代玛鲁神代言人萨满,他们无私、忘我,一代尼都萨满压抑自己的感情遵守族规,二代妮浩萨满为了救护苍生,自己的孩子一个个先后离开她,但她依然为了别人的孩子👶🏻忍痛失去自己的孩子👶🏻林可、伊万、鲁尼三任族长,虽工作方法不同,但族人团结生活平安的目标是一致的……</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敬畏自然的民族。他们以打猎为生,在猎到大型动物黑熊、堪达罕时要在玛鲁神前举行祭祀仪式,以此来为自己的行为赎罪。他们从不乱砍滥伐没,烧火🔥用的树木全是森林中已经干枯死亡的树枝,从不砍伐活的树木,即使对生活失去信心寻死的金德,也是把自己吊死在一棵枯树上,因为按照他们的族规,吊死人的树要和死人一起风葬。他们常年在森林中迁移,但是每一次搬迁前,他们都要将生活垃圾挖坑深埋。他们的亲人被风雪雷电🌩️河水、狼🐺马蜂等夺取生命,他们痛苦欲绝,但从无抱怨……</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此书最治愈我的是平常心❤️拥有一棵平常心</span>❤️游猎生活就是美好的——静谧的森林、神秘的风俗、收获的喜悦、熊熊的篝火、欢笑的舞者,乃至族人之间的掐架、严冬的积雪、传染病、雷电🌩️河流🏞️的无情都是自然的,顺势而为,方得始终。<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另一个治愈我的就是尊重习惯是最舒服的文明</span>。鄂温克民族世代游猎于大森林,形成了与大自然和睦相处的生活习惯,现代文明的浸润貌似帮他们摆脱了“恶劣环境”,但却打破了他们世代传承的生活习惯,于是乎,圈养的驯鹿没有了新鲜的苔藓美食日渐消瘦,习惯了在“支塄柱”里看星星听风声睡觉💤的鄂温克老人日渐没有了精神……(豁然开朗,不纠结了,习惯了田间地头、大声说话的老父亲,农村老家城市儿女家生活随他,只要舒服即可。)</p> <p class="ql-block"> 初读此书有些费劲,书中诸多人名、地名、河流名字、神山名字都很长,读起来拗口,记不住,人物关系不容易理清,可以采用跳读法,故事情节不受影响。</p><p class="ql-block"> 《额尔古纳河右岸》,迟子建的语言魅力和语言灵感来真的很美,适合反复品读,感受来自大自然的力量和韵味……</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片段摘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那时我们的子弹就像黎明前的星星一样,没剩几颗了;装面粉的袋子,也瘪了肚子;驯鹿爱吃的盐就像遭遇春风的积雪一样,一天比一天消瘦……</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达玛拉,你过来!父亲常常这样召唤母亲,就像召唤我们一样。母亲慢吞吞的走到他身边,父亲往往只是笑着扯一下她的衣角,然后在他的屁股上拍一下,说,没事儿了,你走吧!母亲努一下嘴,不说什么,接着忙她的活儿去了……</span>(没有仪式的浪漫)</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2 啊2.0</b></p><p class="ql-block"> 儿子儿媳买了《啊2.0》《乖 摸摸头》两本书,出于好奇我拿来看看,一看作者没听过,翻看目录包括题目简介加配图很特别。于是乎我百度了作者——大冰,主持人,歌手,旅游爱好者,自诩野生作者。如此跨界的作品更增加阅读的兴趣。第一篇“越不爱人间越觉人间好”,沧海桑田,梗概是记录一个主持人的成长史,因为运用了很多方言,读起来不畅快。令我眼前一亮的是一段话“房子老,面积小,开门急了就撞床🛏️下床猛了就撞墙,插上电褥子就跳闸,电压带不动电风扇。”语言幽默有画面。全书有不少这样的经典语录,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一句句的戏谑,包括题目(估计作者小时候看阿衰看多了,或者是为了迎合阿衰书迷们)。全书收集几名歌手的故事,《铃铛》《一百万个祝福》《凭什么》《小善缘》《我的王八蛋》《我有故事,你有酒吗》《周三的情书》《一个孩子的心愿》《送你一只猫》,当时读的时候感觉情节繁琐冗长,语言婆婆妈妈,排版随意(不是教科书式的),现在写的时候突然感到讲的故事虽然是年轻歌手潇洒走江湖的点点滴滴,但与他们关联的人和事却是人间百态,正如作者在封面备注“于无情处知有情,于有情处知众生。”</p><p class="ql-block"> 这套书总共6本,每本都超10万字,属于畅销书,读者主体为20至40岁人群,以此可以看出<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碎片化阅读、多途径阅读(每一篇故事后都有二维码,扫码可以听故事中人物原声或相关音乐)休闲式看书最能满足年轻人的阅读需求。以此推之,著书作者应得的报酬也应该来源文本与平台吧。</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3 4 应物兄(上下)</b></p><p class="ql-block"> 读 《应物兄》这部小说源于两个原因,一是朋友相送,二是这部小说获得第十届矛盾文学奖。读这部小说历时五个月,时间确实有些长,前期阅读感受到文中的教授们学问高深、研究专注,言行举止堪为楷模,相比之下作为从教34年的我倍感惭愧,心情不爽,就读读停停,可又不忍心不读,因为文中语言确实太美了,读起来画面感极强。就这样读读停停,停停读读。读这部小说还有一个感觉,就是支线较多,影响了故事的连续性,每到一个人物出现会对这个人物的过往加以叙述,整部小说共70余人,所以需要静下心来细细读。</p><p class="ql-block"> 《应物兄》这部小说围绕济州大学儒学研究院筹备成立和迎接儒学大师程济世“落叶归根”两件事,以“应物兄”作为轴心人物,上下勾连、左右触及,相关各色人等渐次登场,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当代社会特别是知识分子生活画卷。</p><p class="ql-block"> 囫囵吞枣,断断续续算是把两本书看完了,但心里有些堵,一是没有细细品味书中优美语言,二是小说结尾仓促而残酷,老一辈教授相继离世,儒学研究院可能前功尽弃,新一辈教授张子房疯了,一心做学问的应物兄车祸住院。想促成研究院建设的副省长被双规,而那些借儒学想发财的商人以及社会人却在过程中得利。三是科学研究者华学名最后疯了,因为他绞尽脑汁呕心沥血培育出的已经灭绝的蝈蝈,竟然被老屋拆迁后沉寂在地下的虫卵复活衍生出遍地蝈蝈这一现象完全击垮。</p><p class="ql-block"> 也许没有真正的读懂这部小说,看评论好像是要探讨市场经济与文化经济的交融,我现在只看到了交集、交流,文化被利用被裹挟……后面再看吧。</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5 我的阿勒泰</b></p><p class="ql-block"> 读《我的阿勒泰》这本书源于董宇辉的推荐,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董宇辉采访李娟,一直伶牙俐齿的董宇辉在直播中有点没话找话,而被采访的李娟在反复解释自己的真实内心,有点“尬聊”(至少是我短暂浏览后的瞬间感觉)。出于好奇就下单买了这本书。</p><p class="ql-block"> 翻看目录,发现是数个短篇分两部分组成,有点疑惑,不是一个完整的小说怎么拍成电视剧的?读下去有种感觉好像学生写的作文,平铺直叙,语言不够华丽,缺乏润色,也可以说朴实无华,所以读起来吸引力就不大,但又忍不住不去看?因为既然如自己所想,为什么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有那么多人追,为什么新疆旅游那么火?自己去过两次了是不是把那些错过了?这些疑问又督促我去看了改编的电视剧“我的阿勒泰”,折腾一圈回来再看了最后一篇“木耳”,终于找到了自己心目中的那个观点——个人生活一定会在社会发展的洪流中不知不觉地改变,每个人都要接受,但在传承和发展中如何选择,还是要听从内心,因为那是自己所有经历认知知识智慧的综合。另,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城市化现代化快节奏是否就一定比历代约定俗成的简约低欲生活先进幸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阅读主题摘抄如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电视剧版: (巴太爸爸对儿子说的话)我心里难受啊,我喜欢的生活一样样地消失了,鹰不能养了,猎不能打了枪也要没收了,大家转场,也不再走仙女弯的小道了,都开着车上公路了,你也不想放牧,这个世界一定要这样发展吗?我想不通,我只希望你留在草原,起码还让我过游牧的生活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书籍📚版: (摘自“木耳”篇章……我忘了那一年别人是什么样子,大概是因为从此再没有见过他们了。费了极大的努力而凝聚起来的生活突然间破裂了,依赖这生活的人也四散而去,但生活还在继续。汕头纵然已成废墟,但仍然还在自己的惯性中有所坚持。桥头还是离世界那么远,我还是一个人也没看见,只看到他们日渐隆重的生活痕迹遍布四周……</span></p><p class="ql-block"> 支持我如此折腾阅读下去的真正原因还是想了解更多的新疆生活日常,因为书籍推荐说是李娟非虚构纪实散文,比如书中《小鸟牌香烟》《打电话》《我们这里的澡堂》《蝗灾》《坐班车到桥头去》《在荒野中睡觉》《木耳》这些真的很日常,内容琐碎,语言朴实,有时有点自说自话。但读完还是觉得缺点啥,因为前面读的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语言情节风俗情感都是天花板级别的。所以就想看看王蒙的《这边风景》,希望圆梦目前还没有买到,争取年内实现阅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6 人群太吵,我想去听旷野的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人群太吵,我想去听旷野的风》,很浪漫很舒服的名字?选这本书纯为放松心情,单看目录就令人心旷神怡,即:</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答案在路上自由在风里/清风拂明月,山海曾相逢/以梦为马去向远方/人生是孤独的旷野,一路走一路失去,也一路拥有/愿你此生永远兴致盎然烟火灿烂。</span></p><p class="ql-block"> 此书选编老舍、萧红、徐志摩、史铁生等近代作家的散文,各位大家多角度写人间烟火,释世间百态。从老舍的散文中我读到,<b>生而为人,皆有担当</b>。貌似闲散的随心所欲随遇而安的生活皆为写作积累了素材,作家责任使然——和平时代书写生活本真,大时代响应召唤为国呐喊。萧红的散文让我看到了拥有一颗驿动的心的巨大力量。徐志摩的散文让人对作者的想象力表现力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默默地朗诵了几句再别康桥,当然内心深处也懊悔曾经执教和教学管理中怎么就不好好发挥名家名篇的示范引领作用(虽然曾经教学“刷子李”时已经意识到),排比、连动的语言训练怎么就没有放到情境中去指导呢?(后面有机会和小李聊聊,但一定要给小叮当指导用)。读史铁生的《老家》真的是纳入自我了,只是自己多了一些伤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摘抄徐志摩翡冷翠山居闲话——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单是活着的快乐是怎样的,单就呼吸单就走道单就张眼看耸耳听的幸福是怎样的……你一个人漫游的时候,你就会在青草里坐地仰望,甚至有时打滚……在静僻的道上你会不自主的狂舞,看着你自己的身影幻出各种诡异的的变相,因为道旁树木的阴影在他们虚徐的婆娑里暗示你舞蹈的快乐……</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7 文城</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文城》余华新作。曾经看余华的《活着》一天看完,这次看《文城》五天看完。余华的作品有一种不经意间的悬念,是你欲罢不能。用作者的话就是“情节驱动人物”。之所以说不经意间是因为一是作家语言朴实,二是主人公都是普通人,生活在最底层,所有人的命运没有既定路线,都在时代的洪流中跌跌撞撞,但在作家的笔下,所有人物的瞬间选择都符合人性,貌似宿命,实则更是自我认知自主选择的必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作家余华定义《文城》是“非传统的传奇小说”,故事背景是清末民初的乱世,小说以北方男人林祥福南下寻找文城寻找爱人小美为线索,讲述了在一个叫溪镇的地方,人们面对军阀和匪祸被迫选择,走上了本不想的生活之路。但不管怎样的选择,初心都是善良的,林祥福的义不容辞向死而生的壮举,陈永良举家迁移舍身救人的义举,顾益民大智大勇乐善好施的善举……女主人公小美的纠结,甚至私窝子女人翠萍、土匪“和尚”、船家曾万福等小人物都在演绎着“人之初,性本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在清末民初那个年代,人们禁锢的思想指使他们做出貌似宿命的选择: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林祥福为了一句承诺“如果你再走了我会去找你的”,搭上了自己一生,女儿也跟着颠沛流离,其实这种承诺是完全建立在没有信任根本不了解基础上的感情用事。</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55, 138, 0);">小美忍受思女的心痛和对爱人的内疚却要回去和丈夫过死气沉沉担惊受怕却“有钱”的日子。</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2, 126, 251);">土匪杀人越货,虐杀手段残暴,村民却一边恐慌着设想逃离一边把土匪毫无人性的施暴行为当作比赛项目娱乐,当做聊天内容。</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书中所有人生活的艰难与认知的局限性有必然的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文城,也就是溪镇,林祥福的梦想之地,阿强的坟墓老家。在这里,林祥福和小美擦肩而过,养女儿长大,做木工活成为当地大富;阿强和童养媳成家、离婚、逃离、返回,最后在大雪中祭天时冻死。在这里,林祥福和小美一次擦肩而过,一次天助相遇(一个在坟墓中,一个在棺材里)。故事悲情却充满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哪怕是在另一个世界;逐梦也许没有如愿,却有可能旁逸斜出有其他收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读后静思,想法很多,有顺理成章,也有自相矛盾,也许这就是作家余华的了不起</span></p> <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8 9 这边风景</b></p><p class="ql-block"> 《这边风景》是王蒙尘封40年后于2013年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分上下集。小说以上世纪60年代新疆伊犁农村及历史上新疆边民事件和四清运动为背景,以公社粮食被盗为切入点,在讲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汉族等新疆伊犁社员日常生活的过程中自然解开粮食被盗案之谜。全书没有破案推理的层层悬疑,而是讲述在“粮食被盗”事发中以及后来被裹挟的社员的日常生活,他们或被蒙骗走投无路妻离子散(伊萨木冬和乌尔罕夫妻),或出于道义借车“助”盗而心怀负罪感(泰外库),或因小失大活成正人们心目中的跳梁小丑及“小人”眼中的子弹炮灰(尼亚孜),或脚踩两只船不择手段将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多面人(库图库扎尔),或知盗粮内情又碍于兄弟之情一直饱受煎熬的大队干部的哥哥(阿西慕),以及小说的正义化身被各色人等为了生存各种交织躺着中枪的主人公的跌宕人生(伊力哈木),多亏意志坚定,方得正面角色地位屹立不倒。</p><p class="ql-block"> 选择阅读《这边风景》 ,原本是想弥补一下《我的阿勒泰》的阅读遗憾,可真读起来,各种思考扑面而来,以至于读后随笔迟迟无法下笔,现在就谈三点:<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一是边疆民族团结的复杂性远比脑海深处的“爱国”单一标准丰富的多。</span>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等多民族社员都渴望团结渴望安居乐业,但当人性的真善、阴险、灰暗与生存交织在一起时,诸多生活日常放在多民族聚居的新疆,特别是在那个阶级斗争高于一切的特殊年代,人们生活得压抑、心惊胆战、很无助。好在作家王蒙对小说正面人物伊力哈木的政治性和向善人性浓墨重彩的描写,让所有人看到真善美的曙光,大家努力而艰难的沿着这条曙光前行,实现了民族团结生活进步。</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二是维吾尔族的风俗更加真切清晰。</span><span style="color:rgb(1, 1, 1);">比如人们习惯分享食物,互通有无;比如居家装饰地面全铺地毯(生活地方外),吃饭、睡觉、待客全在地毯上。比如维吾尔族古老的婚礼风俗:(摘抄)客人们会按照年龄和性别分成四摊子——一是年长的男人们,他们都像是礼仪的化身,端端跪坐,不喧闹,不吵闹,时而用赞美诗一样的文雅而简练的语言表达着尊严的长者对晚辈的祝贺之情。二是年长的妇人们,他们有一种评论的热忱,似乎他们参加婚礼的目的是进行广泛的善意的却也是相当严格的检查评议。他们是舆论的化身,是民间评议委员会。三是年轻的女孩子们媳妇们,在这里,姑娘们轻歌曼舞,欢声笑语。但并不轻浮,而是爱情❤️的承载着,有热情温柔幸福还有羞涩。四是年轻的男子们,他们是喜字的化身,他们弹奏领唱伴唱还夹杂着“哎依巴拉”“亚夏”的感叹与欢呼。他们相互邀请,翩翩起舞。他们推杯换盏,相互祝福“为了健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特别是对打馕的风俗:(摘抄)打馕是一件盛举,要专门安排时间集中完成,一家打馕,四邻瞩目,一家馕熟,四邻品尝。打馕食材就有面粉牛奶盐巴水等,馕的烤制是在土炉中完成,土炉其状如瓮,口小肚大,大小不一。打馕过程和面(要加热的牛奶还要加上盐)、发酵、制作、上炉(这是考验手艺的关键,上炉前通过洒水听声看水气判断炉温来确定馕烤制时长,馕上炉后还再要撒上牛奶以保证馕的甜香和可爱)、收获。馕的种类很多,微馕、小馕、大馕、商品馕、窝窝馕、椭圆馕等。</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三是新疆各地的地名更加具象化。</span>且末、若羌、民丰,这些地方曾经走过,从地理位置知道这里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也曾感受过沙暴来去匆匆的恐怖,但当晚上走在当地县城的夜市,整齐划一的营业摊位、各地的美食集汇、此起彼伏的霓虹灯,加上穿梭其间的游人和当地人,瞬间会让你模糊了你所处的地理位置。但看了《这边风景》,不一样的劳动场景会让我们看到不同地域的人风土人情,直观的感受新疆之大。</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10 流言</b></p><p class="ql-block"> 选择《流言》这本书就是凑数,当然也不是毫无缘由的乱凑,曾经有个喜爱读书还爱画画的搞体育的朋友建议我看点女作家的作品,也许可以帮助我们精致的生活,一冲动买了几本,均落寞地躺在书柜里。这次拿出来翻了翻。《流言》收集了张爱玲上世纪四十年代的随笔散文,因为警句很多被誉为大珠小珠落玉盘,但我一直不喜欢读散文(一直无能力欣赏散文的优美),只感到观察点很新颖见解独到,比如“被窝”,说日本人的被窝附在身上是一块方方的印着大来大去的图案,即使加上厚厚的棉胎下面也是风嗖嗖的,中国人的被窝是卷筒,套在身上,捂一会儿就热了……后面还对比了中日被子被头的材质颜色,阅读中我一直想写这个为了什么,以至于把最后两段自认为画龙点睛的最后两段反复看结果没看懂,因为描写的是鸡叫了天亮了我也睡了……</p> <p class="ql-block"> 岁月静好,余生很贵,用书香添色,让时光停留。</p><p class="ql-block"> 在2025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完成阅读美篇,虽冗长繁琐,但总算开始。梦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p><p class="ql-block"> 祝愿自己及所有亲朋好友新春快乐,阖家幸福,诸事顺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