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恢复正常的确定想法(读书笔记)

毛歌

<p class="ql-block">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正常生活就是日常生活,日常生活就是正常生活。日常中饱含逻辑,而不是推理,正常中饱含确定,而不是模糊。在阅读梵高书信的过程中,我数次有过像南怀瑾先生读经典时候的感觉,哭的冲动。这并非仅仅是我为梵高个人生命的情节而感动,而是觉得在生命这个层次上,命运多舛的确定性远远超过我们个人的努力。没有谁可以逃离得开生活给我们设计的各种考验,有时候是陷阱,有时候则是深渊。人的确定性,是对于总体的不确定性的解释,我以为解释比起对抗来说更加委婉,更加温情。对抗,并不会显得我们自身的强大,生活最终让我们归入尘土。——后来的学者型作家,也是来自于荷兰的阿兰-德波顿就曾建议我们去看看大自然里面到处可见的生死关系,从而从生命尘土的唯一归宿上,发现我们原来如此轻松地就可以获得心安理得的利益。就连《夏洛特的网》最后也写到死亡的主题,让无数青少年读者倍感伤心。好在生命是循环的事物,新的友谊从死亡中诞生,山里面腐烂的枝条成为肥沃土地的资源,繁衍的细菌以无法测量的生机,在阳光的影子下生活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多少心理学家或者专门对抗抑郁症的专家,会认真阅读梵高的书信?或者,选择其中一些片段读给患者听?瑜伽老师常常寻找一些很好的文字,读给练习瑜伽的学生。这种引领的意义是扩大思想的力量。站在一个更加辽阔的地平线上看生命的波浪,实在是美妙得很的事情。从心理学角度看,我当然不会否定梵高的脆弱,这是事实。梵高自己就意识到了这一事实的严峻,“精神有病,这是事实。”接受事实本身,承认自己的人生状态,这是治愈的起点。后来著名的无名者戒酒协会,目的是促进生命的成长,而起始点就在于承认酗酒这一无法自拔的事实。面对事实的勇气,比起任何治愈更有价值。或者说,一个人能够面对事实,就已经走在了治愈的道路。无数声称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却在否认事实,拒绝自己和事实之间的关系。高度的值得称赞的情商首先在于接受事实,这是诚恳,是坦然,是更新改变的台阶。夫妻之间的矛盾之所以可以实现转化的地方就在于一方愿意接受事实,而不是隐瞒和否认事实。很多蠢得像猪一样的男人,犯了一个低级的错误就是不愿意承认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此,梵高意识到沉溺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果。“你越沉溺在这种情绪之中,你的精神就越紧张不安。精神紧张是你我经常的敌人。”如今反脆弱的心理学专家给出来的建议,恰好就是梵高的发现。这让我想到了祥林嫂,她是自我沉溺的典型。一个人的自我沉溺就是失去纪律的放纵。生命的分界线就在于我们是否有心灵的意志力来唤醒自己。读梵高自我陈叙的书信,你会懂得真正的自我剖析需要真诚、勇敢,以及和生命讲和的哲学智慧。梵高“从不误解自己所做的拼死努力”,因此,他才会这样说道:</p> <p class="ql-block">  <b>让我干吧。我会有所作为的,但愿我有耐心去改变一切。不要理会各种非议和障碍。</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梵高一次又一次回到大自然,回到艺术创作的过程,回到自己的生命中,他是一棵连根拔起的树。这是他的原话,他要做的是让树根重新扎进大地。这种努力,贯穿于他全部的生命中,包括死亡的形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必须换一个角度读懂梵高的真正原因。我们谁都无法回避生活的挑战,一根稻草一样的生命,脆弱不堪。你怎样面对自己,并且努力不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读梵高书信让人倍感酸楚的地方。生活的本味,就是酸楚。那一丝甜味儿,是我们的想象力的结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文原创,毛歌微信号:maoge196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