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可期——读《岛》有感

红海🌴

<p class="ql-block">  走进一部小说,就与之有了一段不同寻常的生命历程。在英国维多利亚.希斯洛普的小说《岛》中,我看到了熠熠生辉的人性之美。</p><p class="ql-block"> 小说主要写的是1903—1957年间,希腊克里特岛海岸以北的斯皮纳龙格岛发生的故事。当时在外人看来,那是一座晦气的岛、一座充满瘟疫的岛。是的,它确实是一座病岛,因为那里面住着的是一群被隔离的麻风病人。这样的一群被抛弃的人却很可爱,虽然他们身体饱受病痛的折磨,但精神世界却不寂寞。在前后两位岛主的极力呼吁和争取下,他们改善了住房条件,储备了水资源,建立了医院,建立了商店,建立了学校,建立了影院,建立了专刊。他们团结友爱,互帮互助,有着向善向美的追求。对他们来说,在不断缩短的生命长度里,他们要拓宽生命的厚度,人格的高度。虽然已经拥有了不幸的遭遇,但是他们不想拥有一个不幸的人生。就像贝多芬一样,命运虽然给他的耳朵上了一副枷锁,但他也要用双手去弹奏最美的华章,让生命放出最美的光彩!</p><p class="ql-block"> 麻风病人积极的生活态度让人钦佩,但更钦佩我的是长时间致力于研究治疗麻风药物的克里提斯和一直不放弃治疗的拉帕基斯两位医生。在别人对麻风病人躲之唯恐不及时,健康的他们坚守着自己的职业操守,每周都从布拉卡岸坐船,穿过海域到岛上为病人包扎伤口,为溃烂失去知觉的手脚进行切除手术。他们用仁爱之心关爱着没有血缘关系的病人,尽量减轻他们的痛苦,延长他们的生命。他们一边治疗一边研发,功夫不负有心人,治疗麻风病的特效药终于研发成功了,开辟了医学界的新天地,给麻风病人带来了生的曙光,使他们终于离开了隔离区,不再承受与亲人分离的痛苦,病岛变成了荒岛。可见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峰,只要沉下心来,不怕失败,勇于探索,我们一定会在各个领域迎来一个又一个崭新的春天!</p><p class="ql-block"> 文中的伊莲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她身上散发的是一种母性的光辉。她爱女儿也爱学生。她能记得每一个学生的生日,也知道每一个学生喜欢的颜色,这些细节,让她赢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心。教学上她还能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游戏中教给学生知识。寓教于乐的方法在今天来看也是一个老师最好的教学方式。可不幸也落在了她的身上,她感染了麻风病毒,不得不离开家,离开可爱的女儿。和她一起离开的还有班上隐瞒病情的迪米特里,她不迁怒于人,在隔离岛细心地照顾着他,俨然成了迪米特里的妈妈,她的敬业精神没有因为突如其来的疾病而封杀,反而在岛上的学校,帮助孩子们学习文化,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 伊莲妮的这种性格也影响了她的小女儿玛丽娅。玛丽娅是一位美丽善良的姑娘,妈妈隔离后,她就承担起了照顾父亲和姐姐的使命。纯洁、温和的她在曲折的人生经历中,巧妙地避开了渣男,找到了真爱。谁能不说,痛苦也是一种变相的成全。当然有人的地方就有丑陋。玛丽娅的姐姐安娜就是一个自私、贪婪、虚荣的人,后来死在了丈夫的枪口之下。放荡不羁的马诺里也成了丧家之犬。这也印证了那句话,“上天让你灭亡。必先让你疯狂。”</p><p class="ql-block"> 安娜的女儿索菲亚是个任性的孩子,母亲去世后,幼小的她是玛丽亚夫妇视为己出养大的孩子,可当她知道自己的身世后,不能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漠视了玛丽娅夫妇对自己付出的感情,任性地离开了养育她的土地,养育她的父母。即使表面上她封存了记忆,但是不堪与懊悔一辈子吞噬着她的心,所以在女儿阿里克西斯的追问下,她借助姨妈的好友,纯净的佛提妮为女儿徐徐打开了那段不愿回首的家族史,也让她有了直面过去的勇气。</p><p class="ql-block"> 最喜欢文章的结尾。“笨重的渡船慢慢地驶出了港口,在宁静的夜空中拉响了汽笛。阿丽克西斯和索菲亚靠着栏杆站着,海风吹拂着他们的面庞,她俩手挽手,回头望着墨黑的海水。克里特的灯光逐渐消失在远方。”那是对昨天的告别,是对愧疚的释怀,是对执念的放下。明天才是我们应该期许的未来,不是吗?那么,就让我们带着爱出发,一路有所为,有所不为。</p><p class="ql-block"> 我默默地合上书,把几朵洁白的花印在了书里。那是对勇敢者的敬意,更是对人性光辉的致敬!</p>